Contract
一、目的:
報 告 內 容
廣州中山大學為本校姊妹校,且該校社會學暨社會工作學系已與本所簽訂合作協約(已報教育部備查),本所規劃大陸社會工作服務試點之參訪及兩系所碩士班學生之論文發表會,希冀透過本次交流活動,增進兩校學術交流,並加深台灣學生對大陸社工專業之了解。
二、行程、心得與建議:
台北與廣州社會工作學術與實務之交流 | |||
壹、交流行程 | |||
日期 | 行程內容 | ||
101 年 9 月 8 日 | 抵達廣州 | ||
101 年 9 月 9 日 101 年 9 月 10 日 | 上午:農村社工據點-仙娘溪社工站 下午:農村社工據點-xx村社工站 | ||
上午:中大社工服務中心-北京街家庭服務中心下午:遊覽西漢南越王墓、越秀公園鎮海樓 晚上:珠江夜遊一覽廣州市區之風光 | |||
101 年 9 月 11 日 | 上午:中大南門布匹市場勞工服務研究點 下午:研究生論壇 | ||
101 年 9 月 12 日 | 回臺灣 | ||
貳、交流心得與建議 | |||
一、碩二同學之心得 (一)社區參訪 1.從化仙娘溪村-中大社工服務中心綠耕城鄉互助社的長流社工站 一大早八點未到我們一行人便趕著上路,為的是要到本次交流的第一站-仙娘溪村。未到廣州前,從中山大學來台實習的同學不斷提醒我們今天的路況不佳,讓大家隨時做好暈車的準備。這一路我們從繁華的大都市中開到僅能容下一部車通過的鄉間道路,沿途雖然並未有預期中暈車,一路上確實是夠搖晃的,風景皆為綠色植物,甚少有住家。從最近長流村到仙娘溪村,我們大概開了 2 個小時,當地交通極為不便,據說有人曾試圖步行下山,走了 8-9 小時仍未到,可見與外界的聯絡相當不易。 |
抵達目的地時,印入眼簾有著一致性的顏色-黃色,整個村建築物大部分是黃泥磚所建,是此處的傳統建築,且大多是老式建築物,富有當地文化氣息。首先,我們到了中大社工服務中心綠耕城鄉互助社的長流社工站(“綠耕城鄉互助社”是在中大社工服務中心與中大 -香港理大社工站支持下運作的社会企業),也就是社工工作的辦公室,裡面空間並不大,擺設也相當簡單,社工平時也是居住於此,想見工作環境及內容之辛苦,須長期及密集的提供服務。
「仙娘溪村鄉村旅社」,此為目前社工站在此工作的重點之一,當時,廣州政府意識到,邊緣的鄉村日益边缘化和贫困化,特别组织了一個農村社會工作的試辦點项目。由中大社工服務中心師生在 2009 年 11 月、12 月兩個月,對長流村所下属的五個地方進行需求評估,之後選定此處進行,並制訂具体的工作計畫,“城鄉互助生態體驗遊”和“農村婦女生態農產品種植小組”兩項。其工作具體切入有其三點:生計(生態種植、鄉村旅社等)、文化(祠堂修建、老屋修繕及村史恢復)、認同(城鄉交流、彼此認同等)。
2010 年 1 月至 5 月社工站將村中已廢棄建築物重新修建為旅社,並由當地婦女負責經營管理(目前為 8 位),收益需部分分配給互助社及修繕旅社之用,其餘皆為這群婦女所得。在分享請當地婦女們分享時,由於過於害羞所以並未說太多,但從社工員的簡報照片中,有幾張前後比較圖,除了社工站協助修繕村中的建築物及祠堂前後比較外,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張婦女們的合照前後對照,原先當地的婦女可能都未接受太高的教育,也只會務農、照顧孩子,但社工培力這些婦女後(例如:到處參訪、學習經營管理及會議訓練)讓婦女獲得相關知識,再加上經營管理旅社上手,個個神情變得相當自豪,足見此事不只是幫助家中經濟,更是提高婦女本身的自尊及家中地位。
另外推廣不噴灑農藥的有機農業部分,協助農民進行有機種植,並協助運送收成蔬果至市區進行買賣,讓農民可以獲得合理的報酬,支持其持續生產,進而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不被破壞。由當地村民-南哥帶我們看種植的狀況,感覺南哥在說明的時候仍帶著靦覥,但對自己所種出來的東西相當有自信,雖然剛開始不使用農業,讓蔬菜都被蟲吃光,但卻能理解有機種植對土地的傷害性進而堅持下來。
在社工簡報中提到農村問題視野只放在農村中,農村問題只能被孤立的解決城市隔閡愈大,而科學的發展有不少是讓農村的問題更加劇,消費主義、商品化及都市化讓農村無逐漸沒落、人口外移。確實以仙娘溪村的鄉村旅社及有機農作物不僅能讓都市人體驗到純樸自然的鄉土生活,進一步去保存舊有建築、文化,使得農民與都市人可以有平台走到一起,促進城鄉互動,期待能減少或趨緩農村問題。
但在臺灣來說,甚少社工在真正進行社區工作,仍是以個案、團體為主,或許是整個社會工作發展的脈絡的不同所致,但於未做過社區工作的我來說,看到此處的社工真正進入社區、村民的生活,實際上與村民去討論並擬定未來工作計畫,甚至是運用社會企業的模式去協助村民改善生活,進一步改變整個農村,中間應該是歷經許多的困難及心力的,而感到十分佩服。
上午參觀完仙娘溪村的辦公室、民宿及菜園,午餐在祠堂內進餐,便開始下午座談。實習生中山大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碩二生xxxxx對仙娘溪民宿運作的理念和做法做介紹。在座談中在社工和實習生的引導下,八位阿姨在談到之間的分
工、費用分配、到外出參觀別人的作法、加入營運心得。在分享的過程中,深刻的讓人感受到鄉下人的純樸、不善言辭及羞澀的態度。心中的感覺就好像回到自己 三、四十年前成長的環境,隔壁連家阿姨、xx一樣,真誠的對待來訪的客人。學習台灣民宿作法,使用現有但不同於現在的環境,創造不同的概念,創造當地的產值,若能增加客源,也許可以吸引年輕人回鄉下工作,如同目前台灣鄉下農村的發展。
結束了仙娘溪村的參訪,便驅車前往至xx村,因為和仙娘溪村一起做有機蔬菜送至城市販賣。到「到xx村社會工作站」,先與有機蔬菜種植小組三位成員和社工作面對面座談,暢談加入綠耕的緣由。目前成員共 5 位成員且都自行加入,平日聚會中會將種菜會相互分享心得、及當季注意事項。第一位加入者為小玉姐,身材瘦小、皮膚曬得黑黑的但說起話來精力十足,目前已鼓動先生一起加入綠耕的工作。因孩子自小學就外出就學,仍希望孩子外出找到好工作,若日後有綠耕有機蔬菜種植發展成熟、收入豐富,則會想和小孩一起種菜。這也是農村工作者所希望的,讓農村人口回流,但也是最難的部份,讓我看到無論是臺灣或是廣州經驗,這部份仍需再努力,不同的是,中國農村人口目前仍佔很大的比例,因此在農村社會工作上,有許多不同於臺灣的經驗,而透過參訪這兩個村落,我們看到了農村社會工作者在農村努力的成果,這個經驗是值得臺灣在推行社區工作所值得仿效的!
2.北京街道社區綜合服務中心
廣州市的越秀區,是一個發展較早的區域,處處可以看到老廣州的風情,中心社工提到,北京街是主要的老城區之一,雖經濟發達、店舖多,但整體的居住條件較差,且人口老化嚴重。北京街道社區綜合服務中心是由北京街辦事處和廣州市中大社工服務中心共同開展的一個為社區居民提供相關服務的項目,其主要的願景 為:「為個人、家庭岸社區搭建能力建設的平台,實現有機的互動」,在 2009 年開始規劃到 2011 年 1 月 20 日正式投入營運,主要提供的服務有家庭服務、兒童青少年服務、勞動就業服務、義工服務、殘障人服務和能力銀行等等。
在與服務中心的社工互動與請益的時候,讓我感覺到一個社工的熱情,因為中心成立不久,有許多事情都還有先例,因此雖然工作充滿了挑戰,但也有許多自由發揮的空間,這是與相對較為制度化的台灣社會工作來說,難能可貴的。而社區資源的運用與凝聚,可以將中心融入當地,使居民成為培力的一份子,就像是北京街的社區廚房和能力加油站等。此外,在討論的過程中,看到了一個社會福利發展的過程所遇到的挑戰,如家庭婦女服務,大陸在處理家庭暴力相關問題時,還是存在著「家和萬事興」的觀念,這與台灣發展早期相似,而這不是錯誤,只是價值觀的差異,如何透過社會教育,扭轉大家思維,是相當不容易的,但對的事,就應該做,就像是中大社工服務中心的宗旨所說的:「秉承社工理念,用心關愛社會」。
3.中大南門布匹市場勞工服務研究點
布匹市場位於xxxxxxxx,顧名思義是指此地聚集許多賣布匹的商賈,而廣東省經濟發展主力也是紡織業,尤其中大布匹市場是個世界知名的紡織品交易區,世界各地布匹批發商人皆會聚集於此地,也因此帶動了此地小型製衣廠的產 業,總數約達兩萬多家,因此在布匹市場的後面形成了一個大的社區。
一家家家庭式製衣廠就隱身在一幢幢公寓中,因為多數製衣廠無冷氣設備,因
此工時為較涼爽的中午十二點至晚上十一、二點,工人大多為外省農民工,每家製衣廠平均有十至三十人,整個廠區約有二十萬人,因此此地也叢生各種議題:孩子的教育場所-學校位於噪音、空氣污染環繞的公寓頂樓,在臺灣,這個教育品質是我們很難想像的;再者,因建築密集、馬路髒亂,也有公共安全的議題,因地狹人稠,電線與房屋櫛比鱗次,因此曾發生一工廠失火,旁邊數家工廠也遭殃的事情,再加上出入份子混雜,因此,此地性騷擾事件頻傳,女性人身安全堪慮。然而,此地最大的議題是與勞工權益相關,在此地路旁可以看見有許多招工的人面前擺著一個海報,海報上寫著人數、招工內容,若有工人要此份工作,雙方便會當場商量起來,但是,這裡許多的工作是沒有保障的,因此曾發生工人因工受傷後,老闆將其送至醫院便逃跑不願負責醫療費用,或者是老闆因負債而連夜跑路,工人無薪水可拿等,因此此地的社工多半處理勞工的權益問題,這與臺灣是相當不同的,在臺灣,甚少有社工是專門服務勞工族群的,藉由這次參訪,也讓我們了解社工在勞動領域的經驗。
雖然本次參訪分成五小組,各小組有一中大學生帶領,但因布匹市場地域廣、人多且複雜,當地的氛圍讓大家變得小心翼翼,不敢在同一地方多作停留,因此只在外頭走了一圈便離開,有點可惜,建議將來若有機會可以到類似此地型態的地區參訪時,能有個機會與當地居民、移工或是社工有個面對面接觸互動,透過真人現身分享經驗,會有更大的收穫,也可透過交流協助我們對議題更為了解。
(二)研究生論壇
1.性別與權力
邊緣青少年的部分,報告者以xx的權力話語與建構之觀點來解釋邊緣青少 年,社會學乃探討社會問題的根本基礎,但社會工作教育似乎較缺乏這一方面的培養,有賴學生自行擴充相關學識,藉由該報告與討論讓我們更加認識xx對於權力方面的詮釋,以及如何在權力話語與建構下去看待邊緣青少年的形成與壓迫,以此觀點搭配標籤理論重新檢視青少年的行為,思考如何打破此權力框架對青少年的壓迫。
在多元文化的發展下,同性戀議題開始受到重視,透過該主題的發表與討論交流下,看見女性同性戀者現身的經驗與困境,以及以文本分析探討男性同性戀者的愛情,讓這個看似敏感的議題有更多的討論空間進行發酵。我們針對同性伴侶間是否複製男女不平權關係進行一番討論,在此機會下帶領我們去看見即便生理性別為同性,但在相處方式與氣質表現上,似乎呈現與落入傳統的男女刻板形象,無論在男性或女性同志伴侶間,皆會自然形成一方偏屬男性的xx特質,另一方偏屬女性的陰柔特質,藉此去思考伴侶間的互動模式在異性戀與同性戀中似乎都展現出此一共同特性。
起初認為大陸在同性戀議題的討論上可能較缺乏或封閉,然而當天大家對該議題的討論相當踴躍,顛覆了原先的想法也激發了一些新的議題與視角。
2.家庭與社會工作
雖然兩岸華人社會有著相似的歷史文化背景,但在不同的政經脈絡之下產生的社會問題卻是不同,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之後,大量鄉村人口移往都市尋找工作機
會,這群人被稱為「農民工」,他們在都市中面臨失業、貧窮、生活品質低落、犯罪等問題。現今城鄉間的人口流動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而更為頻繁,農民工不再只是隻身一人離鄉背井,而是變成整個家庭的移動,然而就如中山大學同學在論壇中提到的:「流到了一個地方,但你無法融入」,由於戶政制度面上的規範,農民工家庭在城市中和當地人享受的是不一樣的政經和教育、娛樂等待遇、低劣的生活水平以及福利的排除,使得家庭問題益發嚴重,社工介入家庭面臨更多是巨視面上的挑戰。
而在台灣,家庭社會工作的開展已有段歷史,預防、補救、替代性等不同的服務完備,近年來政府更著力於推動「高風險家庭」的預防性工作,社工在介入家庭的工作方法和深度更為精緻化,強調「以家庭為中心」的服務概念的落實,在系統觀的建構下,透過與整個家庭一起工作、使能充權。在這次的論壇交流中,我看到的是雙方在不同社會背景所產生不一樣的家庭問題,使得社工介入上面臨不同的困難,但是社會工作者在當中進行的家庭需求評估、處遇介入等背後的價值考量在專業的規範是一致的,對於案主自決和社會控制間的xx也有著相同的共鳴。
而在建議部份,雖然中國社工發展較臺灣晚,但因風俗民情不同,也產生了與臺灣不同的經驗和議題,因此,對於中國社工養成教育感到好奇,建議可以安排進入課堂上課及交流,將更能認識中國的社工教育養成。
3.母職與家庭
此階段分享「外遇離婚單親婦女的復原歷程」、「性別對農村留守兒童社會化的影響研究—M 村兒童的視角」及「我的媽媽是外國人—新移民子女對母親文化的認同」此三篇論文,第一篇是從單親婦女的立場來談,後面兩篇是從子女的角度來談,三篇所探討的內容也大不同,但從三篇都有一個共通性,其都是採取正向的視角來看家庭,即使有不同的家庭困境或偏見(外遇離婚、農村留守兒童、新移民子女),身為社工即使在兩岸不同的時空背景底下,都還是會期待以正向的角度來看家庭,避免污名與偏見,當然每個研究都有其限制以及不足的地方,所以多數的發問是從研究的限制來提議,但除此之外可以見到每篇文章都嘗試希望進行特定族群的討 論,試圖解釋不同背景下不同的現象,在發問時也會發現兩岸不同的語言表達,比如說台灣同學就會不自覺的說出台語,造成大陸同學聽不懂的狀況,還有在發問 時,大陸同學比較容易有交互詰問的狀況,似乎一定要有一個真理。
兩岸因為在類似的文化背景底下,對大陸同學所說的留守兒童這一點也是台灣存在已久的隔代教養討論,只是他們還在剛起步的去除歧視,而台灣已經發展一些相關的支持性服務,而台灣的新移民也是大陸同學感興趣的部份,因為這個議題的討論在大陸似乎不常見,兩岸雙方同學互相交流不同的背景與議題討論,在這次論壇中我們都開啟不同的視野。
4.社工角色之探討
學生論壇第四主題探討到社會工作者角色從養成教育到實務層面的反省。首先由來自臺師大社工所xxx同學以自我敘說的方式,反思自我與社會工作教育之間從被動接受知識位置到主動意識實踐的關係。接著由廣州中山大學xxx同學從資本市場經濟、消費主義及全球化觀點分析大陸農民工問題。最後則是台師大社工所xxx同學報告在安寧醫療團隊中,社工師與宗教師的角色異同與互動經驗。整節
論壇討論中,農民工、農村發展、留守兒童議題引起許多同學及老師的經驗交流,可見農村受到大陸經濟起飛與都市發展議題所衍生的問題現象,是大陸社會工作專業近來相當關注的議題,學生對弱勢群題之關懷也期待試圖提出可行方法,像是公平貿易、社區產業發展、返鄉等,師生之間的意見交流與回饋非常精彩。
雖然兩岸政治體制的差異,加上大陸與台灣社會工作發展狀況目前所關注的主軸其實不同,但中山大學師生的論壇過程對議題的主動提問與分享都相當積極,是臺師大的同學值得多借鏡之處,往後可多舉辦類似議題討論會,訓練學生能勇於在公開研討會中主動表達觀點與提問、適時回饋發表者,提升口語表達能力。
(三)遊覽廣州市區
1.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
瀏覽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以下簡稱南博),見識到中國保存完好的古蹟名勝是相當不易的,其陳列的館藏以及館內建構都經過相當完備的構思與設計,能夠體現該文物對於廣州的重要性。館內導覽專員頗具專業水準,流暢不流俗地介紹彷彿將歷史紀策重現於觀覽者眼前,在在將當時南越(廣州)所特有的文化和生活脈絡與現實時空產生了對話的空間。廣州為中國第三大城,而南博則為中國重大的考古發 現,顯見該博物館對於中國的政治與xx傳承具有深遠的意義與價值,在參展過程中,發現經由互動式的影片撥放,能更加瞭解些古人的生活型態,呈現的方式有別於台灣一連串詳實的介紹,反而運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將各個重點概念定點定地作分部介紹,使整個觀覽體驗頗具「闖關」的感覺,相當饒富趣味。館內服務人員安排不多,也並無如台灣有志工人力的設置,但各個人員的服務態度皆具專業水準,服務精準到位,使得館內氛圍佳,儘管有其他當地遊客,亦會堅持維持參展品質,不會完全以遊客需求為導向,而是以遊客參展感受為優先,這點著實是我們台灣在博物館經營時一個不錯的思考面向。總的來說,xx在歷史傳承、文化傳導這塊,是相當成功的一個參照典範。
2.越秀公園鎮海樓
越秀公園幅員廣大,猶如座生態保護園區,縱然此次參訪僅有鎮海樓(廣州博物館)的部分,但收穫仍屬豐厚。鎮海樓為廣州重要的代表建築,不僅是為賦予廣州人民民族特色的古建築,更象徵中國明代對廣州的重視,無論是在經濟、文化、觀光發展等面向上。由於能坐擁珠江之海域視野,故其亦為鎮守海防的重要據點,在在點出其史蹟意義性。廣州博物館的館藏較南博更為廣泛,它涵蓋了不僅經濟、文化、農業,更包含了廣州的交通樞紐:海運,透過詳實的介紹與導覽,了解當時經由海運度洋而來的商品如作物、飾品、陶瓷器、絲布、鐘錶、槍砲等,顯見當時貿易榮景為廣州奠下深厚的發展根基。鎮海樓共有五層,每一層歷史堆疊都係由遠代至近代,如南博般都具有相當流暢的觀覽感受,且雖著層層樓梯的爬升,至樓頂俯視而下的感受,似乎頓時回到古代般,與古人開展一段平行宇宙的交流,眼前景色也彷彿重現了尚未開發的階段,能一眺珠江絕美。廣州博物館xx環境維護都做得相當完善,雖坐落於都市之中卻不會與古蹟產生衝突,反而是助長了民眾與其接軌的頻率,讓人們得以充分運用該環境來享受城市中的xx,廣州博物館所代表 的,不僅是博物館,而是提供給現代人們一個能永續感懷且充分運用的最好休閒藝
文空間。
3.珠江夜遊
珠江是中國第三條長的河流,其中有一段緊鄰著廣州中山大學北門,在校園內就可以恣意觀賞江上的風光,這對台灣的學生而言是多麼難能可貴的經驗,在地狹人稠的台灣島上,許多高學府往往比鄰高度發展的城市,學習之外的生活經驗幾乎都暴露在高度競爭的環境下,長期下來對競爭的學子而言是不小的壓力。相較於廣州中山大學,這樣一所屬於全國排名前十的古老大學旁,還有乘載著幾千年歷史的珠江大河能供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奧妙,實在很幸福。而這次有幸能在第三天乘船在珠江夜遊賞景算是很特別的體驗,古人常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游走在珠江河畔聽著「珠江明珠號」上的沿途風光介紹,讓我們更加認識在地生活,包括令人目不暇給的廣州地標「小蠻腰」,現代化的建築設計及不間斷的燈光變幻,顯現了傳統中國走出文化大革命後蛻變的進步,若是沒有親身經歷,光從媒體報導實在很難想像中國的現代化發展已經不亞於我們的台北直轄市。從x聽的導覽介紹可以得知,江邊發展了許多不同性質的建設,包括酒吧、跨海大橋、旅店以及各類商業活動區,夾雜著傳統的羊城景觀,雖然是在燈光昏暗的夜間,但藉著想像我們能夠體會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大河與現代科技的完美結合。另外在游江的途中,我們也透過輕鬆的品茶分享心情,真讓人不經羨慕起廣州中山大學學生們豐富的休閒生活!
二、碩三同學之心得
(一)社區參訪
1.仙娘溪村與xx村
這次參訪的兩個據點,仙娘溪村以及xx村都是由綠耕城鄉互助社所設立的,綠耕城鄉互助社主要的理念是希望能夠將不被關注的偏遠山區村落建設成環境優 美、文化濃郁、人與自然可以和諧相處的生態村,並在城市中建設公平貿易店,創造一個能公平交易、網絡合作的平台,推動城鄉合作,發展和諧的城鄉關係。在此理念下,綠耕進入仙娘溪村以及xx村,與居民建立夥伴關係,協助居民修繕社區、教導居民進行生態種植,並將其農作物以合理的方式推銷到城市中。
整體來說,這兩個村落有幾個特別或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第一,生態種植理念的推廣,透過生態種植,居民可以跟大自然建立不同的關係,當中令人印象最深是有位仙娘溪村的大哥說:「蟲也是生命,我們應該尊重,並與它們共處」。從此可知,生態種植所強調的便是與大自然共處,而為了傳達並建立這樣的理念,駐點於村落的社工會連結相關的資源至農村,例如:請專家到農村來解說如何種植農作物或是製造天然肥料,也會帶著居民至其他村落學習他們的農耕方式;第二,搭起城市與鄉村的橋樑,透過在城市建立公平貿易店,將農作物送到當地進行販售,在販售的過程中,社工會與居民事先說好採收的價格,以穩定居民的收入,除此外社工也會根據都市居民的需求與居民共同擬定耕種計畫,去種植可以滿足都市居民需求的農作物,如此一來不僅可拉近城市與鄉村的距離,也可讓原本是自給自足的村 落,新增一個新的經濟來源;第三,社工與居民建立一互助合作的夥伴關係,在參
訪的過程中可發現,社工與當地居民是以夥伴關係作為合作的基礎,會讓居民共同參與社區事務的討論與決定,一方面可避免權力關係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去建立社區居民的能力,可以達到充權的效果。
基本上,綠耕在農村的發展類似台灣的社區營照,也是社區工作的類型。大陸因都市的逐漸發展,壯年人口多數都外移到城市賺錢,讓農村面臨高齡化以及女性居多的情況,而綠耕進入農村後,希望可以改善農村的貧窮以及城鄉差距,因此發展了一系列的服務方法,在參訪的過程中,可以發現農民多以女性為主,仙娘溪村更特別的是有一間專門由社區婦女所經營的旅社,透過種植農作物到城市販售,其實這些都增加了家庭的收入,同時也改善了農村經濟情況,對於農村的發展有很大的助益。
參訪後也思索著,台灣同樣存在著城鄉差距極大的農村,若我們也引用這樣的方法,其可行性與本土性為何?但就如同上面所說的,綠耕在農村的發展其實類似於台灣的社區營照,但是同時結合了一些社區發展,而以台灣來說,社區發展與社區營照多半是分開的,台灣的社區營照與綠耕同樣都是強調獨特性以及永久經營,所以會找出屬於當地的特殊文化,並發展成屬於當地的社區樣貌,比較偏向經濟發展的部分,而在社區照顧上,則比較強調社區凝聚力的形成,去創造一個能溝通且能分享的社區,大陸將這兩部分結合在一起發展,也讓我們看見不同的社區樣貌,更讓我們不禁佩服起那裡的社工,除了要處理個案的問題,可能還需要是個”種 菜”小尖兵呢!
2.中大社工越秀區北京街家庭服務中心
在這次廣州中山大學參訪之旅的第三天,我們來到了越秀區北京街家庭服務中心。中心的社工先為我們進行簡介與交流、討論,之後才帶領我們實際走訪北京街道。
有別於台灣的家庭服務中心,北京街家庭服務中心是坐落於社區中的一個中 心,主要是以「一街道,一中心」的理念為規劃基礎,提供社區中的家庭專業社會工作服務,不論是兒童及青少年、長者、身心障礙者等都是中心服務的對象。與中心社工的交流中,得知家庭綜合服務之定位為綜合服務之提供,且提供的多為預防性或是活動性之服務,不同於台灣,對二、三級問題的處理著墨較少。更廣而言,中國的社會工作服務系統與我國是不同的,因為國家角色的關係,社會工作被鑲嵌在國家中,在這個脈絡下,國家的走向就牽引了社會工作的角色與內涵的發展,這提升社會工作服務之正當性,及其在國家支持下穩定的資源挹注,但這種由上而下的服務思維是否維持社會正義,並符合案主之需求之追求等社會工作重要價值?這將是值得再深思的。
另外,在服務的思維上,其也深受中國文化影響,例如:在老人的膳食服務中,該中心並不推崇到府送餐之服務,一方面是因人力不足,另一方面則是認為長者之扶養是家庭之責,服務對於家庭之扶養倫理會有負面之影響。從此可看出傳統倫理被深刻嵌入服務價值中,比起台灣是更為顯著的。
在家庭服務中心之參訪後,我們也走訪了當地社區,對於社區之整體規劃和整個社區氛圍感到印象深刻,不論是社區的設施、書院或是相關的聚集場地,從社區中居民及建築的整體感,都營造出社區共同體及一致的樣貌,這些都有助社區工作
及家庭中心服務的進行。其實在這趟廣州之旅前,對於廣州社工的想像並不認為和台灣會有甚麼太大的差別,或許正確來說,是幾乎很少會去想像別的國家社工的發展會是甚麼樣的情況。但藉著這趟參訪之旅,實際踏進北京街家庭服務中心之際,不同的風情、文化、氛圍,著實讓我們感受到與台灣有著很多的不同。
3.中大南門布匹市場勞工服務研究點
川流不息的人力車與機車,使得巷弄內不斷上演著人車爭道的景象,空氣中更滿是叫喊的人聲、車聲以及此起彼落的汽鳴聲,而這即是我們穿梭在布匹市場街道中後,至今仍餘悸猶存的畫面。經由中大老師的說明以及向帶隊的學生請教之後,才知道這些出現在布匹市場的人們,幾乎都是來自於中國偏遠地方的農民,為了生活進到都市成為勞工—在中國被稱呼為「農民工」。正因為如此,也就無怪乎當我們走在街頭時,總感覺到其與充滿消費氣息的觀光街景間存著些許的歧異。
群聚於街角或坐板凳或坐地上的男男女女,前方放置紙板,上頭寫著自己的工作技能與電話,等待老闆上前洽談工作,主動尋求工作機會;每層每棟的建築,不是租賃給農民工的住宅,就是農民工們自成一戶(格)的簡易工作室,為著生計趕製貨品;沿街的商家則維持這些農民工生活吃穿之所需,凌晨兩、三點農民工結束一天工作,也是街道最為熱鬧的時刻。走過一遭,似乎也能想像與瞥見這裡農民工的生活,在這當中衍伸的福利與勞工權益議題,包括:未簽合同導致的薪資權益議題、工傷問題等,以及工作環境安全背後潛藏的健康層面、農民工家庭需求、家中孩子求學與教養問題、需求…等等,對照於坐落相距不遠之華廈建築當中的布料商場,必須具備一定資金基礎才可進駐的資方,這些種種農民工相關的問題與福利需求,份外突出也更需要關注。
雖然是中國的在地特殊議題,卻也很像台灣都市原住民的生活處境,一樣都是為著工作離開家鄉到都市打拼,大多從事勞力性工作,從中很多的工作權益、居住、福利等等的困境,都可與這些農民工的境況相參照,或許是一種不同層面的看見。而原本此行程我們會去參觀當地駐點的社工站,但最近中國的政治現況較為緊
張,當地的氛圍也受到影響,而我們一群參訪學生人數甚多,參觀社工站恐不太合適,所以我們只能低調造訪街巷,由學生為我們簡略的介紹和解疑。而這樣的狀況讓我們親身經歷當地社工的服務限制。因為社會工作在中國的發展還在起步,有些限制雖是社會工作者很難撼動的,不過不可否認的是社會工作必須在系統裡工作,系統中大大小小的人事物、無形的信仰價值都會考驗社工如何組織、開展服務,平時在課堂所學習社會工作專業知能、技巧固然重要,深入瞭解各地方的風土民情、文化的差異更是我們未來工作需要學習的,我們和中國在社區工作所面臨的挑戰和問題雖然不大相同,但兩地社區工作者都得密切且敏感的覺知社區的慣有文化和變動。
(二)研究生論壇
關於研究生論壇之心得,此將依論壇的主題分成性別與權力、家庭社會工作、母職與家庭以及社工角色探討四大部份分述之:
1.性別與權力
此部分主要是以邊緣青少年、同志等弱勢族群為議題。有關同志及青少年的分
享上大陸的同學提供我們一些不同的觀點,例如:誰是邊緣青少年?是他、是你、 還是我?這個定義其實是被社會文化所建構的。在「權力話語視域下的邊緣青少年」文章中,作者嘗試用xx的權力話語出發,探討當前邊緣青少年群體被建構出的社會形象:也就是走在路上我們可能會看到叼著菸、穿著嘻哈服裝的人(在內地),又 或者在台灣我們可能認為不常來上課、或者是下課後群聚在一起抽菸、偷騎摩托 車、染髮、打耳洞並且穿著較清涼的年輕人…等等,我們就很直接反應出:「哦,他們應該不愛念書」…等或者是一些負面的標籤,也許我們常常在說,不要輕易把人歸類或貼標籤,但是,我們是否有想過我們現在這樣做,其實我們是將主流的價值觀強加在這些青少年的身上,是否已經在做貼標籤的動作了呢?
因此,此篇文章告訴我們這些建構來自於成人社會的不安情緒,我們之所以會建構其實某種程度也是利用社會排除來藐視權力,故我們需要顛覆與反抗,在實務上運用充權的觀點來與青少年工作,使青少年從中得到一些正向力量,走出邊緣,勇敢邁向自己的未來。
其次在同志議題上,透過酷兒理論、異性戀霸權來分析電影以及訪談報告的過程中,原以為內地對於有關性別議題較少討論,但是在論壇上同學們,不管是在女同志及男同志在目前社會地位之角色,亦對於同志伴侶間權力關係上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及見解。
2.家庭社會工作
家庭在華人的觀念中佔有非常重要的角色,不管是在內地還是台灣,我們仍能在此次論壇中都能看見其重要性。
但是由於時空背景及地域性的差異,在台灣有關家庭社會工作的討論著重在高風險、家庭兒少保家庭的處遇;相較於內地則是在留守兒童、流動失依家庭、親子關係上有些討論,然而在這方面,我有一些深刻的感受。以台灣來說,我們在家庭中非常重視的兒虐、家暴等保護性工作,但目前在內地仍未發展,或者是說尚在培育當中,因此較少有這方面的交流。不過對於留守兒童之問題,我認為還蠻有興趣的,像是留守兒童學習狀況分析,藉由中國人口流動背景下之家庭解構,造成許多流動兒童,且作者以自己曾在相關機構的實習經驗來分享,讓我們可以很清楚明白目前實務上之處遇;除此之外,也有同學表示自己就是留守兒童,透過寫文章時返鄉回去做實地研究,去瞭解自己所成長的環境,並在文章中提出自己的反思以及建議,我認為這是非常好的,這也讓我感覺到內地的學生他們對於自己的原生家庭,或者是曾經成長的家鄉,其實都有那份感情存在,很想解決家鄉的問題,為家鄉盡自己一分心力,但對照我們台灣年輕人,多數都想到外地發展有天壤之別呀!
最後,不管是在內地還是台灣,家庭社會工作或者是與家庭工作,現在已經是一個趨勢,並且為了因應家庭型態的改變,社工實務上也持續發展不同的家庭工作模式來符合家庭成員之需求,我想,這將會是一個令人期待的一件事。
3.母職與家庭
此組論文發表之主軸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研究生探討外遇離婚單親婦女及新移民子女對於母親的文化認同,作為兩個與母親相關的題目;另一個部分由廣州中山大學的研究生發表性別對於農村中留守兒童的研究。
在外遇離婚單親婦女復原歷程的報告當中,探究外遇的單親婦女所面對的離婚
後歷程,藉由了解外遇離婚的單親婦女之生命經驗,用復原力的觀點作為研究的主要概念。遭受到外遇的婦女經歷婚姻關係的破裂,面對自身離婚的心境,從文獻探討發現有其離婚歷程的階段性狀態,同時研究者發現復原力的概念從過程中顯現,外遇事件作為一個逆境因子,談及婦女考量到自身的安全的議題,以及在內外心理調適至面對日常生活的轉折,離婚婦女不單要處理個人的議題,還有孩子的教養問題和經濟,在理解婦女的因應中也充分展現婦女的調適能力。新移民子女對母親文化認同的研究裡挑出在台灣社會脈絡多元文化的脈絡,理解到自己的「母親」是一個外國人、家庭內同時有兩套文化在運作著,雖然程度不一,但對新移民家庭的子女多少產生影響,孩子對於母親的文化理解就從生活、媒體、社會建構來。透過研究的脈絡,揭露出新移民子女身上雙重文化的色彩以及對於母親文化接受的態度,這兩者也展現在孩子如何在生活展現以及與他人互動。
中山大學的同學分享自身作為一個農村留守兒童所觀察到的現象,特別以性別當作兒童社會化影響的觀察點,中國大陸因為城鄉貧富差距大,農村的人大多離開家鄉到城市打拼換取經濟支持,經常將孩子留於家中,孩子的最初始社會化場域就在家庭,家庭對於孩子性別的期待、家庭結構因外出工作的改變以及社會性別的視角觀看留守兒童的社會化狀況,研究者提出自己的觀點,認為留守女童的困境多於男童,因中國社會仍在一個重男輕女的架構之下,對於女生的教育或教養期待都相較於男童不受到重視,以及研究者認為學校是另一個留守兒童社會化的場域,更要強調學校的功能來關注家庭所無法彰顯功能的部分。
4.社工角色之探討
此組對於社會工作專業的角色有不同位置的討論,一則以學生的位置為出發 點、再來是社工師,其中也有一篇探討研究者本身和所閱讀的文獻資料如何看待中國社會的農民工問題,試圖解構社會工作對於「弱勢群體」所貼上的標籤、以及實質上如何理解農民工在極度強調市場經濟及市場價值的狀況下,可以區辨意識形態在農民工身上的建構,看見農民工有更多發展的可能和出路。
在社會工作學生學習的位置上,藉由自我反思及敘事道出社會工作學習歷程對自我主體的發掘,以及反思社會工作教育所建構在學生身上的樣貌,試圖透過反思去自我解構專業化發展對學生的影響,試圖找尋不同觀點來理解社會工作專業。
「社工師與宗教師在安寧療護中靈性照護的角色與互動」一文把聽眾引入醫院安寧病房的場景當中,理解社會工作師在醫院裡的角色與功能,以及如何與其他專業互動。特別是宗教師對於靈性關照的角色,社會工作自稱為一個專業,在高度專業化的醫院裡也期待宗教師能夠有專業的靈性照顧能力,研究者群進一步提出期待醫院能夠將宗教師的服務內容作為量化計算及管理的建議。
(三)結論與建議
整體而言,五天四夜的行程扣除交通時間後並不充裕,但是在這有限時間內的學習與感觸卻是相當紮實而豐富的。在前述的每一項活動中,都有許多的收穫;更重要的是,此次的交流也擴展了我們對於社會工作的想像與視野,能夠置身於不同的文化脈絡下思考社會工作的樣貌,是相當有趣且具有反思性的。
像是在研究生論壇中,可以發現中山大學的學生針對社會現象所切入的面向與我們即
有一些不同之處,他們的研究方法與論述雖不比我們嚴謹,但是其所運用的理論與分析卻是相當大膽且具有批判性,例如:從xx的權力話語談青少年的規訓、從酷兒理論剖析電影、從法蘭克福學派的工具理性與虛假需求進行自我反思、從資本主義的解構看農民議題等等,其背後所隱藏的價值都具有批判典範所提及的能動性(agency),意即讓社會理論參與社會實踐之能力,也可說富有充權(empower)的概念。又像是在社區參訪中,看到當地社工與社區的結合,才突然驚覺這樣的社區工作樣貌似乎在台灣是相當模糊甚至被遺忘 的,綠耕城鄉互助社及勞工服務駐點都與當地居民及社區產生強大連結,這種以社區為工作焦點是台灣社會工作所長期的缺乏。我們認為這都是我們可以多多思考與學習之處。
另外,除了前述的參訪與論壇之外,當然不可避免一談的就是名勝古蹟的參觀,以及當地市民生活的融入。做為一個旅客,要瞭解異地文化與風土民情最好的方式就是走入當地居民的生活,所以除了與社會工作相關的參訪外,也安排了南越王墓博物館、珠江夜遊等景點,我們也趁晚上空檔時間四處到中山大學附近走走逛逛。我們認為台灣與廣州之間的差異最明顯之處在於一些詞語使用的不同,例如:大家熟知的計程車與的士,另外還有生活型態與人民的生活水平等等。而在這幾天的旅程中最讓我們感興趣的是,我們發現文化觀光的麥當勞化是相當嚴重的,就連打著社會主義的中國也不免成為麥當勞化的一環。我們可以在著名的街道夜市看到和台灣相似的老街,從格局、擺設到店家都有一定的可預測性,觀光景點的同質性或許使得人民能夠更安心的進入場域中,就如同我們進入麥當勞瞭解標準化點餐流程的安心感以及準確預測產品品質的可掌握性,但也連帶的導致觀光景點缺乏當地特色。當然,若能更深入的進入當地居民的生活中,似乎才有可能看到較為貼近居民的生活樣貌,但無奈時間有限,我們只能在皮毛中略知一二。
這趟旅程,除了社會工作專業知識的增長之外,最大的收穫還是在於視野的擴展,以及旅行中的反思。最後,我們即針對這次的參訪、交流給予以下建議:
1.社區參訪
(1)在農村聽取工作報告時,皆是由社工及實習生進行介紹,後再邀請居民與會共同晤談的方式。建議日後可培養居民接待參訪客的能力,除了可達充權居民的作用外,亦可讓參訪客與居民有更多的互動與交流。
(2)在南門布匹市場參訪時,只有在一開始出發前有簡單的介紹,但在實際踩道之後並沒有再進一步提問、討論或說明的時間,有點草草結束的感覺,似乎只窺見這些中國農民工表面的生活樣貌與問題,卻無法充分了解此議題。
2.研究生論壇
(1)由於參訪時間正值中山大學實習期間,因此與會者僅包含少部分同學,此實為可惜。故建議下次若有類似國際交流活動,可盡量排在學生實習期間之外,以提升學生共同參與交流的機會。
(2)因研究生論壇的進行具一定時間限制,使得諸多議題在後續討論過程中尚未得盡興。因此建議日後可延長論壇進行時間,例如:將半天延長為一天,以促使交流之目的可更得以落實之。
3.其他
(1)餐食部分其實可以更簡單或更融入當地居民一點,如此可藉飲食讓我們體驗當地文化特色。
(2)多增加陸生與我們交流的時間,也許論壇可以擺放到第一天,讓我們可以先
認識這些學生,增加我們可以對話的時間與機會。 | |||
參、交流之效益 | |||
一、 本所於 2011 年與廣州中山大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簽訂學術合作協議,此行為第一次較大規模的討論活動,未來將繼續規劃學術教學與研究之合作計畫。 二、 從學生角度來看,經過此行參訪後,透過實地參訪,了解中國社會工作之服務脈絡,幫助臺灣學生了解不同於臺灣經驗之社工服務。而研究生論壇提供兩岸學生對彼此關心的議題之交流,創造一個多元的分享平台,為兩岸社會工作碰撞出一絢爛的學術花火。 三、 藉由此行交流經驗,臺灣學生和中國學生間之良好互動,有利於日後臺灣社會工作與 中國社會工作之交流發展。 | |||
肆、附錄:交流照片 | |||
與從化仙娘溪村社工合照 | 中大社工服務中心社工站 | ||
仙娘溪村鄉村旅社 | 仙娘溪居民為我們介紹其綠耕作物 |
北京街道社區綜合服務中心 | 社區能力加油站 | ||
當地社工帶領參訪週邊社區 | 當地社工簡報服務概況 | ||
中大教授簡介布匹市場之歷史 | 布匹批發市場大樓 | ||
布匹市場附近家庭製衣廠街區 | 布匹市場頂樓的小學 |
布匹市場招工啟事
研究生論壇
研究生論壇
全體師生於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前合照
布匹市場街區一貌
研究生論壇
全體師生於中山大學社工系館前合照
越秀公園鎮海樓一影
珠江夜遊
珠江夜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