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ract
●
2014
总第 133 期
2
●
●
●
科研简报
北京语言大学科研处 主办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杂志创刊北语教师xx获一项发明专利 汉学研究学术座谈会召开
2014
●
北语喜获八项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科研简报
北京语言大学科研处主办
2014 年 第 2 期
(总 133 期)
主编:xxxxx:xxx
x x
地址:xxxxxxxxx 00 x邮编:100083
电话:000-00000000
要 目
【重要资讯】
4 月,我校《国际汉语教学研究》杂志创刊号正式出版。《国际汉语教学研究》杂志是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下,我校出版社经过多年努力创办的、面向国际汉语教学研究与事业发展的专业学术期刊。
6 月,我校《语言教学与研究》的“对外汉语教学”栏目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第三批名栏建设支持计划,xxx司长与xxx副校长签署了名栏建设协议书。
1 教育部与北语签署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协议书
1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杂志创刊
1 北语教师xx获一项发明专利
2 汉学研究学术座谈会召开
3 “第一届中阿语言文化论坛”在北语举行
4 “中国文化翻译与传播”暨国家语言与翻译能力建设高级研修班开班
5 “汉语速成教学模式与教学法研讨及培训会”在北语召开
5 “推动汉语言文字走向世界大论坛”在北语举行
6 苏黎世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暑期汉学研修班结业
【信息快递】
我校xxx教授撰写的《国家安全战略视阈下汉语国家传播的路径选择》一文被中央统战部《零讯》(2013 年增 47)采纳。该文同时被评为 2013 年度北京市海淀区统战系统优秀信息奖。
我校当代中国研究所报送的研究报告《关于环中国海域标准地名建设的几点建议》(作者:xxx、xxx、xxx),刊发在
《中国社会科学院专供信息》(中办)第 231 期上。同时,该研究报告还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专供信息》
(中宣部)采用。
7 xxx教授建议被中央统战部《零讯》采纳
7 北语当代中国研究所的研究报告被社科院要报采用
8 北语汉语进修学院召开第十一届科研报告会
8 北语召开中国xx语言文化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专家咨询会
8 北语聘请xxx先生为客座教授
9 北语聘任呼xxx图教授为“银龄学者”
9 北语聘请xxx先生为国际文化创意中心主任
10 北语聘请xx教授为兼职教授
10 名记者解国记受聘北语兼职教授,开启教学之旅
【项目情况】
6 月,2014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揭晓,我校共申报 40 项,中标 8 项。我校平均立项率为 20%,高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平均立项率 13.6%。
11 北语喜获 8 项 2014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2 北语喜获 1 项xxx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础性研究课题
13 xx副教授的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顺利结项
13 xxx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结项
13 xx研究员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结项
14 xxx教授主持的北京市共建项目顺利结项
14 校级重大专项“‘世界各国语言政策数据库’建设与研究”开题研讨会召开
15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普通话语音标准声学和感知参数数据库建设》开题
15 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学科年度发展报告”论证咨询会召开
16 校级重大专项“中国早期汉语书写体制研究”开题报告会召开
17 国家语委委托项目《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调研》项目鉴定会召开
【著作出版】
《汉意-意汉双解字典》由我校外国语学院意大利语系xxx教授历时 13 年编成,
2013 年 6 月在意大利问世。意大利最重要的报纸《晚邮报》于 1 月 31 日刊登采访文章,对该字典给予了高度评价。4 月 13 日,意大利中央电台播送了对xxxxx的访谈节目,对该字典在意大利的成功及其对中意友好交流事业做出的贡献加以赞扬。
18 xxxxx主编的《汉意-意汉双解字典》受好评
18 xxx教授专著《对外汉语教学课程论》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 xxx教授篆刻集出版
【学术讲座】
19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xxxxx应邀作学术报告
19 著名文学人类学家xxxxx为北语师生作跨文化讲座
20 美国加州大学xx斯分校xxx副教授应邀作学术报告
20 北京师范大学xx教授为北语师生作跨文化讲座
21 宁夏大学xx教授应邀到我校作学术演讲
21 北京大学xxx教授为北语师生作跨文化讲座
22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xxx研究员莅临北语讲座
22 美国海军学院xxx教授应邀作学术报告
23 北京师范大学xxx教授应邀在我校做讲座
23 北京大学xxx教授应邀在我校作学术讲座
24 《看天下》杂志主编xxx做客新闻传播学前沿论坛
24 北语观天下:xxxxx解读“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喜与忧”
25 哈尔滨工业大学xx教授应邀作学术报告
25 原国际美学协会主席xx斯至北语作学术交流
26 北京大学xxx教授莅临北语作学术讲座
26 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xxx教授莅临北语讲座
27 台湾师范大学xxx教授应邀作学术报告
27 清华大学xx教授莅临我校作学术讲座
28 著名红学家xxx研究员莅临北语讲学
28 苏黎世大学xxx博士应邀作学术报告
28 美国洛约拉马利xx大学xx博士应邀作学术报告
29 美国爱荷华大学xxx教授应邀作系列学术报告
29 哈佛大学xxx什教授为我校师生作学术讲座
30 日本广岛修道大学xxxxx为我校师生作讲座
30 淮阴师范学院副院长xxxx应邀来我校作学术讲座
【学术交流】
31 xx老师赴法国参加“中国意象——当代中国水墨与雕塑艺术展”
32 xx教授应邀访问山东鲁东大学
32 xxx教授赴川外、北外、国关参加学术活动
33 xxx教授应邀在北京寰语学院教师公益分享会作报告
33 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第 22 届年会暨北美汉语语言学第 26 届年会在xxx大学召开
34 北语教师参加第七届全美中文大会
34 xxx教授主讲 “文津讲坛”之晚清民国时期日人来华访书
35 xxxxx谈汉语教师志愿者的“知”与“能”
35 xxx教授通过远程方式在第八届国际汉语电脑教学研讨会(TCLT8)上作报告
35 xxx教授一行参加第八届海峡两岸现代汉语问题学术研讨会
36 xxx教授应邀参加韵律特征和信息结构研讨会
37 xx教授在上海参加系列学术活动
37 北语教师参加 2014 上半年泛北京地区翻译硕士教学学术研讨会并作大会主旨发言
37 北语代表团参加“中国欧洲之桥”国际学术研讨会
38 xxx教授在中国语言服务管理教育主题论坛上发言
重要资讯
6 月 26 日下午,教育部举行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第三批名栏建设座谈会,我校副校长、《语言教学与研究》主编xxx教授和副主编xxx教授应邀参加。
座谈会上,xxx副校长就学术期刊的建设问题从专业化、国际化、信息化三个方面做了发言。座谈会结束后,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xxx与刊物所在学校主管领导签署《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协议书》。我校《语言教学与研究》的“对外
汉语教学”栏目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第三批名栏建设支持计划,xxx司长与xxx副校长签署了名栏建设协议书。
《语言教学与研究》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支持计划,是《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事业和栏目建设的重要成就,是我校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的重要收获。“对外汉语教学”栏目的建设和发展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语言科学院供稿)
4 月,《国际汉语教学研究》杂志创刊号正式出版。校党委书记xxx教授、校长xxxxx特意为创刊号撰写xx、xx,希望本刊成为“专业发展的一面旗帜”、“国际汉语教学研究的新园地”。著名学者xxxxx、xxxxx等也为本刊发来xx,并寄予厚望。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杂志是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下,我校出版社经过多年努力创办的、面向国际汉语教学研究与事业发展的专业学术期刊。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创刊号,以其明确的办刊方向、专业的办刊理念、高远的学术追求和典雅的装帧设计,得到了学界同人的广泛肯定、赞许和喜爱。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以促进国际汉语教学研究
与事业发展为宗旨,秉承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学科建设的优良传统,倡导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学风,践行跨学科研究的理念和方法,研究学科理论问题,探讨教学实践中各种“接地气”的问题,从汉语教学和学习的“实事”之中,“求”理论和实践之“是”,建设本学科的专业研究园地,引领国际汉语教学的发展。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刊号 CN10-12-3/H,季刊。开设了本期话题、学科专论、教学研究、基于教学的汉语研究、教材研究、汉语学习研究、汉语习得与认知研究、汉语测试研究、海外汉语教学研究、学位论文精华、教学偶得等十几个栏目。(新闻中心供稿)
北语教师xx获一项发明专利
4 月 9 日,我校申请的一项发明专利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该发明名称为“一种基于协同训练的垃圾邮件过滤方法和装置”( 专 利 号: ZL 2011 1 0369697.6 ),发明人为“xx、xxx、xx、xxx”,后三位为本校学生,专利权人为北京语言大学。该发明基本思想是针对现在网络上利用热点话题
进攻的邮件进行过。
此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协同训练的垃圾邮件过滤方法和装置,方法包括:输入待过滤的邮件集合;根据邮件集合得到每个样本的特征向量,其中一个样本对应一封邮件;将每个样本的特征向量划分为第一特征向量子集和第二特征向量子集,第一特征向
量子集中的特征来源于邮件头信息,第二特征向量子集中的特征来源于邮件内容信息;将第一特征向量子集和第二特征向量子集分别作为每个样本的第一视角和第二视角;利用第一视角和第二视角进行基于贝叶斯分类器的协同训练得到最终的第一分类器和第二分
类器;根据第一分类器和第二分类器对垃圾邮件进行分类过滤。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在样例较少的情况下更加有效地对大规模数据进行分类预测和过滤。(科研处供稿)
今年年初,我校《汉学研究》被收入 CSSCI 来源集刊。这是学校教学与科研上的一大喜讯。《汉学研究》集刊创刊于 1995 年,它是我校xxx教授创办汉学研究所的一个“中国文化研究汉学书系”的文字载体。为了总结中国和北语汉学研究的成绩,更好地办好《汉学研究》杂志,推动汉学研究未来发展,北京语言大学汉学研究学术座谈会于5 月28 日下午在会议中心第一会议室召开。北京语言大学xxx校长、xxx副校长出席会议。北京大学乐xx教授为汉学研究座谈会发来贺词。北京大学xxxxx、严绍璗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xx、xxx,中国人民大学xxx教授,北京行政学院xxx教授,南开大学xxx教授,天津师范大学xxx教授、xxx教授,中华书局xxx编审等专家学者以及北京语言大学xxx、xxx、xxx、xxx、xxx、xx、段江丽、xxx、xxx、xx、xx、xxx等专家学者以及相关部门人员参加座谈。座谈会由北语科研处、《汉学研究》编辑部主办。
北京语言大学xxx校长致欢迎辞。他对各位专
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充分肯定了《汉学研究》杂志推动汉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和xxx教授对北语汉学、对学术界做出的重要贡献。x校长介绍了北语现有的
《中国文化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世界汉语教学》、《国际汉语教学研究》等重要学术期刊,并提出希望《汉学研究》继续担当“西学东渐、东学西传”的使命,更好发挥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作用。
xxx副校长在讲话中高度赞扬了xxxxx和他的《汉学研究》对学术的坚守和执着,勉励后辈学人继承和发扬这种学术精神。同时他也提出:希望汉学研究要和国家形势、国家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在致力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促进孔子学院建设、汉语国际教育等方面做出自己的成绩,体现北语的特色;目前汉学研究还是以书代刊的形式,希望今后能超杂
志化方向发展。
座谈会上,xxxxx介绍了北京语言大学汉学研究的四大优势和一大传统。北语是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言和中国文化教育最早规模最大的大学,可以说是汉学家的摇篮;北语的师资基本都是来自北大、北外、南开、南大、山大、吉大、复旦、北师大、华师大等名校,他们丰富而深厚的国学根底,是汉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援;北语是培养和储备汉语言文化出国师资的基地,很多老师回国后带来丰富的汉学资源,成为研究汉学的重要财富;北语也是中国外语教学的重镇,是全国语种最多的院校之一,多种语言为沟通世界汉学提供了便利。北语的汉学传统虽年轻但成果斐然:1993 年由xxxxx牵头创办了《中国文化研究》,以“汉学研究”、“汉学家论坛”、“汉学家研究”、“中外文学比较研究”、“中国文化与世界”、“中国文学在国外”等栏目启动了北京语言大学的汉学研究;1995 年,北语在国内率先成立了汉学研究所,编好了《汉学研究》,后者是较早以书代刊的纯粹的“汉学研究”刊物;2014 年,《汉学研究》被收入 CSSCI 来源集刊;此外,xxxxx还和xxxxx主编了一套“列国汉学史书系”。这些都充分展示了北语汉学研究的成果。
与会专家代表纷纷发言,对《汉学研究》在学术
界的重要地位表示充分肯定,对《汉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预测海内外汉学研究的未来走向,并提出以《汉学研究》为平台,在北语发展相关学科并大力培养相关研究人才。
从今年起,《汉学研究》每年出版两集,即二、三月出版当年的“春集”,九、十月出版当年的“秋集”,收稿、发稿以及对作者的文稿要求都将更加规范。xxxxx表示,他将和北语的汉学研究者们共同努力,在校领导和兄弟院校的支持下把《汉学研究》办得更好。(新闻中心供稿)
4 月 27 日,为期 2 天的“第一届中阿语言文化论坛”在我校圆满落幕。此次论坛由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主办,我校阿拉伯研究中心与埃及xxx运河大学孔子学院联合承办,以“国家语言政策与汉语、阿拉伯语国际教育”为主题,旨在落实教育部中非高校 20+20 合作计划,提高中阿双方在汉语、阿拉伯语国际教育以及国家语言政策方面的研究水平。
4 月 26 日上午 9 时,论坛开幕式在我校逸夫报告厅隆重举行,国家汉办党委书记马箭飞等中方贵宾,埃及xxx运河大学校长xxxx•xxxx•xxxxx,埃及xxx•xx大学校长 xxx•xxxx•xx卜,埃及xxx大学校长xx•xxxx•xxx等埃方重要嘉宾,及阿拉伯国家联盟大使加尼姆、约旦驻华大使xxx、埃及驻华大使xxx、xx驻华大使xxxxxx•xxx等多位阿拉伯国家驻华高级外交官出席此次开幕式。xxx校长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指出:“‘中阿语言文化论坛’是一个重要的学术论坛,以语言文化底蕴为依托,将中国与阿拉伯世界著名的语言文化学者汇聚在一起。希望我校阿拉伯研究中心能够成为各位阿拉伯学者来华交流的平台、成为国内阿拉伯研究领域的合作基地。”
我校阿拉伯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十分重视与国内
阿拉伯问题研究专家的交流与合作,为全方位推动中国对阿拉伯世界的研究搭建了平台。为了配合此次论坛的召开,26 日上午 10 时还举行了国内首部《阿拉伯黄皮书(2013-2014)》的首发仪式,该皮书是我校阿拉伯研究中心的首部标志性学术成果,从政治外交、经贸金融、能源和环境、社会文教等 5 个角度,较全
面地反映了 2013 年阿拉伯国家的热点问题和地区形势发展。xxx副校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社长xxxxx等嘉宾分别在皮书首发仪式上致辞。
来自埃及、沙特、突尼斯、约旦等阿拉伯国家高等院校的 30 余位专家教授,以及 90 多位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宁夏大学等相关院校的师
生代表也出席了论坛开幕式及皮书首发式。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新社、
《今日中国》杂志社以及半岛电视台、中东社等 20 余家国内外媒体对论坛进行了报道。
26 日下午,中阿双方举行了中阿大学校长圆桌会
议,来自中国、埃及的 10 所大学的校长进行了广泛的
交流,共签署 20 项校际合作协定;此外,中阿双方以
《第一届中阿语言文化论坛论文集》为基础,分别以 “国家语言政策与对外汉语教学”、“国家语言政策与对外阿语教学”、“阿拉伯地区汉语国际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中阿语言教学与文化”为主题举行了多场主题研讨会,分享了最新的学术成果;经过深入地探讨,与会的中阿学者一致倡议成立“中埃高级翻译混合专家委员会”,着手于《中阿文化词典》《中阿名著大百科全书》等书籍的编写,为促进中阿语言文化交流,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
论坛期间,来自国内 40 余所学校的教师代表针对我国阿拉伯语教学现状展开热烈讨论,鉴于我国近年来高校阿语教育呈现的井喷式发展态势,我校阿拉伯研究中心联合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宁夏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倡议成立了“中国阿拉伯中东问题中青年学者论坛”,旨在更有效地调动中青年教师教学及科研的积极性,进一步解决高校智库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xxx副书记在 27 日论坛闭幕式上指出:“此次
论坛是落实中非高校 20+20 合作计划的重大举措,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学者开展语言和文化领域的学术交流搭建了智力平台,也为高校在中阿合作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提供了不竭源泉。”本次论坛的顺利召开,进一步强化了中非高校 20+20合作的平台建设,加强了中阿学者在语言和文化领域的学术交流,提升了中阿双方在汉语、阿拉伯语国际教育以及国家语言政策方面的研究水平。论坛实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圆满成功。(阿拉伯研究中心供稿)
“中国文化翻译与传播”暨国家语言与翻译能力建设高级研修班开班
5 月 16 日上午,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数百位专家聚集在北京语言大学,共同参加“中国文化翻译与传播”暨国家语言与翻译能力建设高级研修班开幕式。文化部外联局副局长xxx、北京语言大学汉学研究所所长xxx分别主持开幕式和主旨演讲。
此次研修班由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中国翻译协会和北京语言大学共同举办,旨在使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从事各语种文化翻译的专家学者艺术骨干之间进行交流探讨,打造交流与学习的平台,从而研讨问题、分享经验,不断提高翻译水平,参与更多的中外文化互利项目,深化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以更有利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文化部外联局xxx局长在致辞中说,今年是我国进行深化改革的初年,我国对外文化工作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随着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我国将会拥有丰富多彩的改革成果。我们将不断与世界各国开展合作,积极深入推动中国文化交流与贸易,为全世界爱文化关心文化的朋友提供便利的条件和更好的服务。举办这次研修班显得非常及时和必要,将有助于实现中外市场文化的互通、互建和互融。
中国译协名誉理事xx有表示,这次会议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我国当前的需要,具体地说就是要通过对外文化交流、对外文化传播、对外文化贸易等途径,要进一步提升当代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他呼吁全社会,从国家发展战略的出发,进一步重视翻译工作,重视翻译人才的培养,并对于这一千秋大业继续给予关心和大力支持。
xxx校长在致辞中表示,文化的翻译与传播离不开语言。北京语言大学每年有近一万人次、一百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留学生来校学习汉语。这些留学生是我们的培养对象,将来他们可能会成为翻译队伍中重要的力量和重要的资源。北语在海外承办了 16 所孔子学院,帮助海外其他国家建设中文系。北语能够为中国文化对外翻译和传播,增加我国语言竞争力,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他预祝此次研修班能够取得圆满的成功。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中国译协秘书长xxx,文化部前副部长、中国译协名誉理事xxx等嘉宾相继进行了精彩致辞,对于本次研修班的举办给予了极高
的期望。
开幕式中场播放了中国作协专门为本次研修班编 制的短片,回首中国文化翻译与传播工作数十年来的 风雨历程。随后大会进入下半场嘉宾主旨演讲部分。 外交部翻译室前主任xxxxx首先进行主旨演讲, 他从其自身从事翻译能力建设这个工作的角度,认真 地表达了其对于如何做好政治翻译的感受,再次强调 本次研修班对探讨加强翻译能力建设,克服国际社会 文化障碍的重要性,并提出数条宝贵建议。新闻出版 广电总局国际合作司闫成胜副司长、国家哲学社会科 学规划办杨庆存副主任、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范军副 院长、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马博辉副总编、商务印书馆 周洪波副总编以及新华社音视频部陆小华副主任相继 进行各自领域内关于文化翻译与传播主题的主旨演讲,讲话内容切入点各异,内容丰富而有针对性,意义深 刻,引人深思。
当日下午,部分语种的分会交流即于北京语言大
学主楼、会议中心、逸夫楼学术报告厅等多个会场有条不紊地开始进行。人数最多的英语组首先安排进行了集中主旨发言与研修,后设置了多个专家组进行分组细致研讨。外交部新闻司参赞邵峥、中国日报评论部评论员朱渊以及来自中国文联、中央民族大学、网络译配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都进行了相关主题的发言,对于运用英语这门国际通用语言以大力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探讨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对外交流与合作等问题都进行了具体详尽的发言与交流。与此同时,不同分会场进行的语种研修还有法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日语、德语、韩语等,研修会上,不仅到场的专家学者们针对各自研究的语种领域进行了其个人深入的分析与探讨,更有面向参与研修班的不同年龄层研修学员的答疑解惑环节,使学术研讨氛围愈发浓厚。
“中国文化翻译与传播”暨国家语言与翻译能力
建设高级研修班将持续三天。此次研修班自筹备以来,得到的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各界和翻译界同行们的关心指导和支持,以及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和中国广播电台等单位所做的大量认真细致的具体工作,各单位抽出业务骨干的专业支持和近 50 名大学生志愿者的周到服务。(新闻中心供稿)
6 月,我校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汉语速成学 院、出版社与《国际汉语教学研究》编辑部联合,召开了“汉语速成教学模式与教学法研讨及培训会”, 以进一步凝练和示范我校在汉语速成方面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与教学法,扩大我校知名度与影响力。来自 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吉林、黑龙江、内 蒙古自治区等地共计 87 所院校、教学机构的 400 余位 一线教师和教学主管与会。会议由出版社总编辑兼副 社长张健、党总支书记兼副社长赵中平主持。
本次大会特邀刘珣教授、崔永华教授做专题报告。刘珣教授报告的题目是《汉语教学的特点与汉语教学法》,他从第二语言教学的普遍规律出发,立足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性,分析各种教学流派的特点以及“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综合法的优长,进而提出汉语教学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法都必须从汉语和汉语教学的特点出发。崔永华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后方法”理念下的汉语速成教学模式与教材设计》,他从“后方法”的基本理念出发,重点阐释速成教学构成模式的基本要素,并以《新概念汉语》为例分析速成强化教材的研发理念与教学观。两位先生理实并重、幽默风趣,赢得在场教师的一致好评。
汉语速成教学发端于我校,我校多年探索积累下来的汉语速成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与教学法是学界可资借鉴的瑰宝。大会邀请我校在汉语速成教学方面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和教学法方面的互动交流。刘长征结合我校汉语速成教学的发展历程,就二语速成教学理论、汉语速成教学理念与模式、操作流程及相关问题做了专题报告。姜丽萍、田然、赵菁、韩玉国、翟艳结合典型案例先后就综合课、读写技能、
语音、语法、听说技能等方面的速成教学方法与技巧进行精彩演讲与分享,讲解深入浅出,示例可扩展性强。
会上,出版社总编辑兼《国际汉语教学研究》主编张健详细介绍了《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学术期刊的宗旨、栏目、办刊原则、工作流程、质量保障机制等。她表示,该学术期刊是国际汉语教育专业杂志,是学科的专属平台,以汉语教学研究为主要内容,服务国际汉语教学的事业和学科发展,承载北语社应有的学术担当,诚邀海内外业界专家、学者发表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与业界同人共享学术精品,携手促进海内外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国际汉语教学研究》编辑部主任陈维昌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背景介绍了北语社在汉语教学资源服务方面的做法,并希望与业界同人一起共建优质、专业汉语教学资源,为一线汉语教师提供全方位的教学支撑。
在互动环节中,与会教师提问踊跃,专家学者耐
心解答,现场气氛热烈。组委会对本次大会进行了微博和微信的同步实时直播,网友反响热烈。
围绕汉语速成教学,我校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推出一系列研究成果,由我校出版社出版,包括《国际汉语教学 综合课教学方法与技巧》《国际汉语教学听说教学方法与技巧》《国际汉语教学 读写教学方法与技巧》《国际汉语教学 语法教学方法与技巧》《国际汉语教学 词汇教学方法与技巧》《国际汉语教学 汉字教学方法与技巧》《国际汉语教学 语音教学方法与技巧》《国际汉语教学 新教学法实验报告集》,其中前 3 本书已面世,后几本书将于年内出版。(出版社供稿)
“推动汉语言文字走向世界大论坛”在北语举行
6 月 7 日,推动汉语言文字走向世界大论坛在北京语言大学逸夫报告厅举行。论坛由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与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主办,北京语言大学协办。参加论坛的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语委、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江苏工学院的专家学者、书画家,《光明日报》、《大
公报》、《中国妇女报》、《语言文字报》、《中国语文》杂志社、《汉字文化》杂志社、商务印书馆、
《北京青年报》等多家媒体以及中外学生代表共一百五十多人。北京语言大学党委副书记刘伟代表学校致欢迎词。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魏恒斌、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郭学忠两位书画大师分别以书法作品“团结一切力量 推动汉语言文
字走向世界”和牡丹图向大会表示祝贺。
会议分四场报告,由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秘书长袁仲瑞、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秘书长李土生与刘庆俄、王人龙、冯蒸、胡双宝、常敬宇、张剑儒等专家、教授、领导分别主持。吕必松、苏培成、晁继周、崔永华、王海峰、王铁利、张宝明、赵明德、许寿椿等著名专家、教授在论坛上做了报告。他们认为,推动汉语言文字走向世界是国家和世界发展的需要,对促进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实现中国梦,建设繁荣、和谐的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历史赋予的使命,义不容辞,并就汉语言文字教学理念、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的改进进行了探讨。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长马庆株教授做了题为
《推动汉语走向世界》的报告,在报告中指出了推动汉语走向世界的重要性,并认为要做好这一工作,特
别要树立对汉语的自信,要捍卫汉语汉字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地位,要自觉、积极行动起来。他还分析了工作中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强调了汉语规范化和推动汉语言文字走向世界国际化的重要性。
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会长林连通研究员做了《我们汉语言文字工作者当前的首要任务》的报告,他指出,推动汉语言文字走向世界的伟大使命已落在了我们语言文字工作者的身上,我们应当把它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团结一切力量,盘活一切资源,开拓创新,努力去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最大限度地满足世界的需要。 会议内容丰富、精彩,经过讨论,进一步统一了认识,明确了任务方向,增强了信心,加强了团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与会者的好评。(大会秘书组供稿)
6 月 19 日,由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与苏黎世大学东方学院联合设计和实施的“苏黎世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暑期汉学研修课程”(第 1 期)(简称研修班)结业仪式在我校逸夫楼第一会议室举行。我校党委刘伟副书记出席仪式并为 20 名研修班学生颁发了结业证书。
结业仪式由对外汉语研究中心主任孙德金教授主持,国际交流处马铁石副处长、《世界汉语教学》主编张博教授、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建勤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吴永焕副教授、速成学院刘丽艳副教授、图书馆邓亚文老师以及研修班学生、项目助学人员等参加了结业仪式。
刘伟副书记在讲话中对该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此次成功举办研修班是苏黎世大学与北京语言大学多年友好合作所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期待该项目持续地、更加富有成效地办下去,培养更多的汉学人才。
该项目旨在通过汉语环境中的相关学术领域知识的学习和基本学术训练,使学生加深对汉语知识的认识,初步了解相关学术领域的重点问题、研究趋向,掌握基本文献资料和基本研究方法,为学生成长为未来的汉学家奠定学术基础。
此次共有 20 名瑞士苏黎世大学和日内瓦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前来参加研修班学习。研修班
的课程安排和教学环节由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孙德金教授和苏黎世大学柯佩琦博士共同设计,教学大纲贴近学生实际汉语水平。研修班课程主要分为基本课程《汉语词汇的发展》、《汉语普通话的形成》、《汉语的方言》、《语体和语域》,以及学术资源讲座《汉语研究资源的利用》两大部分。任课教师分别为:张博教授、孙德金教授、吴永焕副教授、刘丽艳副教授、邓亚文副研究馆员。研修班学生在来我校之前,均已收到任课教师的教学大纲、辅助教学资料和参考论文选题,并且已初步选定课程论文题目。来到北语后,学生们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课后,他们在助学人员的帮助下,进入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深入北京胡同等地进行调查。最终同学们很好地完成了阅读、听课、论文写作、考试等任务。
据了解,欧洲大陆普遍存在着汉学研究人才断层
的危机。苏黎世大学能够敏锐地意识到这一问题,希望以暑期学术训练项目的形式为有志于汉学研究的学生创造条件,这是有前瞻性的。希望该项目能够成为未来汉学家的孵化器,在高端汉学人才的培养上做出努力和贡献。到目前为止,国外大学在华举办的各类暑期项目都是以汉语语言技能为教学目标,尚无以高端汉学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项目,因此,该项目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对外汉语研究中心供稿)
信息快递
民盟北京市委常、海淀区委主委,海淀区政协副主席,我校语言政策与标准研究所所长张维佳教授撰写的《国家安全战略视阈下汉语国家传播的路径选择》一文被中央统战部《零讯》(2013 年增 47)采纳。该文同时被评为 2013 年度北京市海淀区统战系统优秀信息奖。
文章简要回顾了汉语国际传播的历程,分析了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复杂而严峻的安全形势,指出:中国的文化“走出去”战略与国家安全战略息息相关,它直接关乎中国国内社会稳定、边境安全和国家利益的实现。去年两会之后,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俄罗斯、
坦桑尼亚、南非等国家,实际上是对国家未来安全战略的重大实践。作为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汉语国际传播的路径也应该围绕这条路线进行重新优化布局,为中国的发展和构建和谐世界做出贡献。为此,文章提出了四点建议。
《零讯》由中央统战部主办,是党外代表人士建言献策、参政议政的最高级别密级信息资料,专门采用一些观点独特、内容新颖、分析深入且可操作性强的党外代表人士的诤言良策,直接为中央领导提供决策参考。(中国语言政策与标准研究所供稿)
4 月,我校当代中国研究所收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编辑部的采用证明,当代中国研究所报送的研究报告《关于环中国海域标准地名建设的几点建议》(作者:李宇明、郭风岚、郑承军),刊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专供信息》(中办)第 231 期上,这意味着这一智库研究报告走进了中南海。
研究报告从国家安全战略出发,通过研究指出,环中国海域标准地名标准化、规范化意识尚很薄弱,特提出有关问题,并探寻相应的解决方案。报告指出, 21 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国,
有 300 万平方公里可管辖的海洋国土,海岸线长度为
1.8 万公里,长期以来,中国海疆并不平静,特别是钓鱼岛争端、南海问题等等让我们看到中国领海主权在不断受到挑战。众所周知,在国家之间发生领土领海争端时,国际法已有明确的确认领土归属权的原则,即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早开发经营、最早连续不断地有效行政管辖。一个地名在解决领土争端时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我们理当梳理好中国海疆地名历史,让事实说话。地名不仅仅是标示方位,也是文化的瑰宝,它包含着人类的历史记忆,体现着国家的尊严。
报告还指出,海疆地名涉及国家主权、民族尊严,
用名随意,易授人以柄。因此,特别呼吁国家一方面对地名进行立法,尽快建立统一的、规范化的地名书写与使用标准系统,由国家权威部门统一向国内外发布,一经发布,即具法律法规效力;另一方面,要加强标准地名使用的宣传、普及工作,相关部门要广而告之,广泛宣传,深入人心,在正式文件特别是政府公文中须严格执行,在民间交往中须习惯使用,在工具书、教材编纂以及地图绘制、电子设备等方面严格使用标准地名,避免随意性。”
报告还认为,海疆地名问题的确不仅仅是语言学、地名学学术层面上的问题,也是国家发展建设不可忽视的战略问题,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这一问题,让规范使用海疆地名形成一种习惯。”据悉,该研究报告还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专供信息》(中宣部)采用。
当代中国研究所致力于高校智库建设和中国问题研究,并力推我校青年学者的学术成果与社会接轨。目前,根据当代中国研究所和大学生杂志社的合作协议,我校青年学者陈龙、刘丹、李超等老师的作品已经发表在《大学生》上,受到全国大学生的关注。(当代中国研究所供稿)
6 月 6 日下午,我校汉语进修学院在教一楼六层召开了第十一届科研报告会。大会首先举行了分会场学术讨论,部分教师代表报告了自己的论文,并与教师们就相关内容进行了讨论,讨论热烈且富有启发性。
分会场学术讨论之后,大会正式开始,邢红兵院长主持会议。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魏德胜教授对于本届论文情况进行了报告,本届科研报告会共收到论文 48篇,内容主要涉及汉语教学研究、汉语本体研究、文学文化研究以及多媒体技术应用等,大部分论文质量较高,既有理论性,又有扎实的材料基础。魏德胜教授还对学院的科研发展提出了建议,一是教师们要加强自己研究的方向性,二是要有意识地积极申报各类科研项目。
王瑞老师作为获奖教师代表,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介绍了自己的科研的方法和思路,以及未来科研的
追求目标。
科研处长李庆本教授首先向科研报告会的召开进行了祝贺,然后重点介绍了校级项目申请、科研绩效拨款、科研奖励办法的基本情况,鼓励大家积极进行科学研究。
曹志耘副校长对学院的科研成果给予了肯定,并对学院的科研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转变科研观念,研究要问题导向,面向应用;协同组织大规模、可持续性的大型科研课题;给青年教师创造科研条件,使他们尽快脱颖而出。
经过院学术委员会的匿名评审,共评出 6 篇获奖
论文。其中一等奖 1 名,二等奖 2 名,三等奖 3 名。曹志耘副校长、李庆本处长、邢红兵院长、彭志平副院长为科研报告会论文获奖教师和上届院级项目的负责人颁发了证书并合影留念。(汉语进修学院供稿)
6 月 27 日下午,中国周边语言文化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小型专家咨询会在我校逸夫楼第一会议室举行。会议由科研处处长李庆本教授主持。
李宇明书记出席会议并讲话,他首先对各位专家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并对下一阶段中心的协同创新工作提出了几点意见。指出,中国周边语言文化研究是一项国家所需、民族所需的重要事业,要统筹布局、合理规划,集聚国内外相关专家的力量,充分发挥留学生的作用。中心在建设中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要有家国情怀、扎实的学风以及国际化与信息化的眼光。学校将一如既往大力支持中心的建设培育工作。随后,中心郭风岚副主任简要介绍了中心培育申
报的有关情况以及面临的挑战,我校“银铃学者”呼格吉勒图教授介绍了规划中的“中国周边语言研究项
目”。与会校内外专家戴庆厦、赵明鸣、赵小兵、韩经太、杨尔弘、罗林等就中心未来三年的培育发展计划以及近期可以落实的措施、任务等进行了热烈讨论,从国家战略需求角度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曹志耘副校长最后总结发言,他指出,中心要进一步定好位,处理好学科建设和国家急需的关系,要转变观念,以应用研究为牵引,做好规划,突出重点,急需先行,在充分论证基础上争取尽快出一批标志性成果。
本次专家咨询会是在中国周边语言文化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富有成果的会议,对中心近期和未来三年的发展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语言科学院中国周边语言文化协同创新中心供稿)
北语聘请洪卫国先生为客座教授
5 月 28 日上午,北京语言大学聘请太极拳专家洪卫国先生为客座教授仪式在我校会议中心第一会议室隆重举行。
崔希亮校长代表北京语言大学全体师生对洪卫国先生的到来表示热烈地欢迎,并感谢他受聘为我校客座教授。崔校长高度评价了洪先生太极拳文化推广的
成就,并表示太极拳既有文化研究价值,又有实战防身特点,是中国极具代表性的行动文化。最后崔校长祝愿在我校和洪先生的携手努力下,进一步扩大洪氏太极拳的影响力,早日实现北语梦。
洪卫国先生表示,能成为北京语言大学的客座教授深感荣幸,他将不遗余力地与北京语言大学孔子学院事业部共同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作贡献。
聘任仪式由孔子学院事业部陈丽霞主任主持,人事处吕静处长宣读了洪先生的简历。出席本次仪式的还有北京语言大学副书记刘伟教授、人事处居峰副处长、孔子学院事业部邱萍副主任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孔子学院事业部的全体工作人员。
洪卫国,自幼习武,受到洪氏太极拳创始人洪均
生晚年亲传。现任山东省侨商协会副会长、并担任日本太极拳协会、美国华林武术总会和澳大利亚太极学院的顾问。洪先生先后在国内外发表《论太极拳内功》、
《论太极拳意与力、力与巧的关系》、《王宗岳太极拳论臆解》、《洪均生太极功夫》等多篇论文,并协助创始人整理出版了《太极拳使用拳法》等著作。多年来,洪先生积极投身太极拳文化推广事业,并热心慈善、捐资助学,被山东省政府评选为“杰出侨商”,威海市政府授予“十大杰出慈善楷模”,并以“太极拳专家”的身份被新西兰政府授予永久居民。2012 年,在我校成立 50 周年时,洪先生曾通过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五十万元人民币。(孔院事业部供稿)
5 月 28 日上午,呼格吉勒图教授“银龄学者”聘任仪式在我校会议中心第一会议室召开。仪式由语言科学院院长曹志耘教授主持,刘伟副书记宣读了关于聘任呼格吉勒图教授担任我校“银龄学者”的决定,并介绍了呼格吉勒图教授简历。
崔希亮校长为呼格吉勒图教授颁发聘书并讲话。他对呼格吉勒图教授表示热烈欢迎,指出呼格吉勒图教授的加盟将为我校阿尔泰语系相关研究、中国周边语言文化协同创新研究以及我校的学科建设增添宝贵力量。他同时激励语言科学院和中国周边语言文化协同创新中心在学校的人才政策支持下,带头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重视学术传承,不断涌现新人才新成果,为北语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占得应有之地而
努力。
呼格吉勒图教授在受聘感言中表示,非常愿意为北语、为语言科学院、为中国周边语言文化协同创新中心奉献自己的力量,将按照学校的要求与各位同事一起努力为语言科学这项事业做贡献。
曹志耘院长表示“银龄”即“引领”,希望呼格吉勒图教授能在语言科学院和中国周边语言文化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为我校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学科建设和中国周边语言文化研究团队建设贡献力量。
仪式结束后,校领导、呼格吉勒图教授、各职能处室领导和语言科学院与会教师合影留念。(语言科学院中国周边语言文化协同创新中心供稿)
北语聘请王荣起先生为国际文化创意中心主任
6 月 18 日,我校在逸夫楼举行仪式,聘请王荣起先生为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文化创意中心主任。校长崔希亮为王荣起先生颁发聘书并致辞,党委副书记刘伟、校长助理张旺熹出席仪式。人事处处长吕静介绍了王荣起先生的简历。发展规划处处长李进主持聘任仪式。相关学院、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教师代表参加了聘任仪式。
崔希亮校长在致辞中对王荣起先生受聘为我校国际文化创意中心表示感谢和欢迎。他提到,大学需要文化,北语应该具有开放的文化观念,并以培养国际
公民为目标。北语文创中心的成立是建设以国际学生为主体、以中外文化交流为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平台。希望文创中心在王荣起先生的带领下,在北语这块沃土上,能够通过文化创意和艺术交流,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融合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成绩和贡献。最后,崔校长祝愿王荣起先生与我校的合作取得丰硕的成果,并希望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影响力。
王荣起先生表示,他非常热爱北京语言大学这所独具特色的学校,这次受聘为北语国际文化创意中心
主任感到非常荣幸,这既是荣誉也是鼓励,自己将尽心竭力,专注地做好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文化创意产业事业,与学校的团队通力合作,努力为学校发展做出贡献。
王荣起先生是资深策划人、撰稿人、导演,国家一级作词,任中央民族歌舞团创作研究室主任、中央民族歌舞团少数民族影视艺术中心主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文化部中国社会音乐研究会副秘书长等职,曾在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演出、中央电视台春节歌舞晚会,北京电视台春节晚会等千余场大型文
艺晚会中担任主创人员,荣获第六届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称号。
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文化创意中心旨在依托该中心吸纳社会力量,整合优质文艺资源、媒体资源和教育资源,建设我校的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平台。促进学校文化创意活动的开展、文化创意品牌的建设和文化创意成果的转化。力争建设成为以国际学生为主体、以中外文化交流为特点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扩大学校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影响。(发展规划处供稿)
6 月 26 日下午,我校聘请郭熙教授为兼职教授仪
式在综合楼 1006 举行。校党委书记李宇明教授出席仪式。我校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汉语国际教育学部各单位负责人参加仪式。聘任仪式由校长助理兼汉语国际教育学部主任张旺熹教授主持。
校人事处吕静处长介绍了郭熙教授的简历。校党委书记李宇明教授为郭熙教授颁发了聘书。
郭熙教授在接受聘书后讲话,他感谢北语对他的信任,表示十分愿意加入北语的学术团队,为我国的华文教育事业和语言学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李宇明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进一步介绍了郭
熙教授在汉语国际教育和海外华文教育领域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对郭熙教授参与我校学术工作,特别是对推动我校的华文教育和华人研究寄予厚望,希望尽快启动“华文教育语言生活黄皮书”工程。
郭熙教授现任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院长、华文研究院院长,北京华文学院副院长,是我国社会语言学和海外华文教育研究领域有重要影响的学者。郭熙教授加盟我校,对于推动我校汉语国际教育、特别是华文教育研究和教学工作,必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汉语国际教育学部供稿)
7 月 4 日上午,原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总编辑、高级记者解国记先生受聘为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兼职教授。聘任仪式在会议中心第一会议室隆重举行。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教授为解国记先生颁发聘书并致辞。
李宇明书记在致辞中对解国记先生表示热烈欢迎与感谢。他介绍了北语新闻系区别于其他院校新闻专业的国际化特色以及深厚的人文底蕴,同时希望解先生能与北语新闻专业学子分享更多新闻实战经验,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新闻实践能力。
解国记教授表示,非常荣幸能在离开大学 30 多年后重返校园,与新闻专业同学们交流、分享新闻实践经验。解教授谦虚地表示,没有多少系统的教学经验,
但会尽己所能,尽力以多年来新闻写作和编辑的体会助力北语学子走向媒体,走向世界。
解国记,是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1982年进入新华社河南分社从事新闻传播工作,1999 年 12
月至 2014 年 5 月担任《新华每日电讯》总编辑、党组书记,现为世界问题研究所研究员。他曾多次荣获中国新闻奖,出版《中外新闻轶事》、《中外新闻掌故》、
《既然当记者》、《记者到总编》、《新闻微观》等多部新闻学专著,发表多篇论文,并担任多所大学兼职教授、客座教授。
人文学院院长华学诚教授、组织人事部部长吕静、宣传部部长高金萍、教务处副处长高玉峰、人事处副 处长居峰等以及人文学院新闻系师生参加了聘任仪式。
(人文学院供稿)
项目情况
6 月,2014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揭
晓,我校共申报 40 项,中标 8 项。我校平均立项率为 20%,高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平均立项率 13.6%。此次中标的课题中,5 项分布在语言学学科,2 项在中国文学学科,1 项在外国文学学科。这些课题中,一般项目 5 项,分别是:郭风岚教授《中国西北边境地区语言生态个案研究》,钱婉约教授《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与民国学术界研究》,路文彬教授《“十七年”中国乡村文学社会学研究》,魏兆惠副教授《16 至 20世纪初域外汉语语法观研究》,李越讲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译介模式研究》;重点项目 3 项,分别是:华学诚教授《七种明清<方言>校注本整理集成》,段江丽教授《日本学人所撰“中国文学史”研究
(1882-2002)》,刘晓海助理研究员《面向国家安全的汉语方言大数据库建设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文科类最高级别的科研项目。近年来,我校非常重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曾 多次组织召开国家级项目申报动员会。通过学校和我 校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数 目和中标数目都在逐年提高。
项目简介:
郭风岚教授《中国西北边境地区语言生态个案研究》
郭风岚教授的《中国西北边境地区语言生态个案
研究》项目,拟以新疆塔城地区为考察样本,从地理空间、人文积淀、语言接触等角度对该地区语言生态环境进行实地调查与评估。通过对塔城地区语言生态环境的专项调研,开展相关因子对西北边境地区语言生态影响的专题性研究,建立西北边境地区语言生态模型;开展西北边境地区语言生态和谐发展与国家安全战略研究,为国家语言安全战略提供咨询服务。
钱婉约教授《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与民国学术界研究》
日本中国学即日本近代对于中国的研究,它是日
本近代学术门类之一,早期主要有京都学派与东京学派之区分。日本中国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对象国—
—中国——曾有密切而复杂的联系,这在京都学派的学者和著述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本课题欲将京都学派放在中日近代历史文化关系、中日近代“知识结构”和“学科体系构建”等学理背 景上,通过对于中日学者互动、著述成果交流、中国 学成果等方面的梳理,作跨文化、跨学科的综合性专 门研究。
本课题对于加深日本中国学研究、推进中日近代学术史研究,具有价值。
路文彬教授《“十七年”中国乡村文学社会学研究》
课题《“十七年”中国乡村文学社会学研究》试
图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十七年”中国乡村文学中私人生活革命内容与形式的描述和阐释,揭示出社会主义宏大历史运动进程中所存在的人性与国家诉求之间的矛盾,以及由于这一矛盾斗争造成的得与失;进而从文学和社会学的双重角度,对这一时期的历史和政治进行较为深入的反思。
魏兆惠副教授《16 至 20 世纪初域外汉语语法观研究》
《16 至 20 世纪初域外汉语语法观研究》将搜集
整理 16-20 世纪初域外研究过汉语语法学的学人及作品,全面建立域外汉语语法观的历史“资料库”;对 16-20 世纪初欧美和亚洲语法观进行封闭性考察,丰富断代史和国别史的研究成果;以“汉语重要的关键性问题”为切入点,形成若干语法观研究专题,为汉语语法史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为充实西方汉语语法学史或者语言学史和早日完成“《马氏文通》前汉语语法学史”的任务贡献一己之力;将域外文献和《文通》及传统语法观及 20 世纪以后的其他语法学著作进行比较,结合时间、写作背景及语法观点考察前者对后者的影响程度,展示其异同及各自的优缺点,体现人类认识汉语语法特点的进程。
李越讲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译介模式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只有极少数译作得到海外读者的
认可,产生的影响非常有限。该现状的产生与作品译
介模式直接相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译作的传播和接受。鲁迅、老舍、沈从文、张爱玲、钱钟书、莫言、王安忆、姜戎、王蒙、贾平凹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知名作家,上述大部分作家英译作品多,译介模式各有特点,读者的接受度差异较大。本课题拟以上述作家的作品英译案例分析为突破口,通过对其译介模式构成要素及译介传播过程共性个性的对比分析,构建适合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介的最佳模式。
华学诚教授《七种明清<方言>校注本整理集成》
《七种明清<方言>校注本整理集成》作为 2011-2020 年国家中长期古籍整理出版项目《古代方言研究文献集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汉语研究史、汉语方言史、汉语史以及文化史的研究提供经过科学整理的系统资料,以推动汉语历史学科的研究与发展。汉语研究史对于方言研究史的评述很不充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资料分散,搜集不易,而且大多没有经过科学整理,本课题的成果将为改变这一现状提供支持。汉语方言史是汉语史研究中最为薄弱的领域,原因是难,其难之处最突出的就是资料之难,这些资料当然也是汉语史研究的宝贵资源。古代方言资料整理的意义与作用还不限于语言研究本身,它对历史民俗、物质文化、社会生活等文化史的研究也具有重要作用。
段江丽教授《1882-2002 日本学人所撰“中国文学史”研究》
日本学者末松谦澄于 1882 年出版的《支那古文学
略史》是俄国人瓦西里耶夫《中国文学史纲要》之后国际上第二部中国文学史著作。据不完全统计,自末松谦澄的《支那古文学略史》至 2002 年九州大学中国
文学会编的《中国文学講義》,120 年间,日本学者撰写了近 60 部“中国文学史”类著作。这些著作,无论对日本学术史还是对中国学术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项目以日本人所撰写的近 60 部“中国文学史”类著作为研究对象,从日本“中国文学史”概况、“中国文学史”书写与日本学者的中国观、日本“中国文学史”的文本特征、日本“中国文学史”与中国本土文学史的双向影响、日本“中国文学史”著作叙录等几个部分展开。
刘晓海助理研究员《面向国家安全的汉语方言大数据库建设研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在新形势下维护国家
安全这一重大现实需求,而语言资源在国家安全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汉语方言作为重要的国家资源近些年来更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本课题面向国家需求,充分利用和借鉴已有研究的成果和经验,采取大数据理念,结合云计算和GIS 等技术,在充分分析已有汉语方言多媒体数据的前提下,重点整合相关非语言类信息资源,对汉语方言大数据库的架构和功能进行整体设计,并利用已有数据建设一个实用的汉语方言大数据库实例。
大数据具有数据量庞大、数据类型丰富、数据来源多样、能从海量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跨领域应用信息等特征。在汉语方言研究中引入大数据理念,将音、视、图、文等各类方言多媒体数据与地理、历史、政经、人文、语言态度等静态和动态信息进行关联整合并加工分析,能从语言角度为社会和谐、治安防控、维护我国周边领土领海权益等国家安全事项提供科研支持。(科研处供稿)
北语喜获 1 项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础性研究课题
5 月,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四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基础性研究课题现已评选完毕,通过全国几百所高校间的激烈竞争,120 项基础性研究课题(其中人文社科类课题 33 项)最终受到霍英东教育基金会资助。我校由韩经太教授推荐、张维佳教授为首席专家、于小植老师为项目负责人的项目《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留学生与中国文学》(项目编号为:141107)获得立项。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是接受美学理论。目前接受美学的研究基本上止于对经典理论的介绍和普及方面,缺少对特定人群的专门研究。关于两种文化间的
文学接受、文化融合的研究,即跨文化文学接受的研究则更显薄弱。少量的跨文化文学接受研究主要集中于文本翻译方面。不可否认,翻译者是跨文化接受的第一人,也是两种文化的重要中介。但翻译者基本上是一个对两种文化有着较深的了解的、具有较为成熟的文化观的人,所以在他们身上较难看到两种文化碰撞的初始状态和原生状态。因而要把握这种文化碰撞的初始状态和原生状态,只研究翻译和翻译者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而成规模的大量留学生对留入国文学的接受研究显然是一个更善的选择。在纯粹的学理方面:纳入异文化间的碰撞、融合来探讨接受美学,将
是对接受美学理论的一个发展。长期以来,期待视野等接受美学的主要概念往往被看作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而对于经受了两种以上文学濡化的群体而言,它必定是一个不稳定的、变迁的概念。调查并解析两种文学濡化而形成的两个期待视野及其相互关系,对于理解文学接受的复杂机制必定有所帮助。反过来,
致力于跨文化的接受美学研究对于理解文化的融合与迁移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本研究同时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中国亟需改变自己在国际政治、文化中的地位,让世界了解并认同中国,而以中国文学为首的中国意象与中国趣味的广泛传播,则是取得世界性文化认同的一个有效途径。 (科研处供稿)
3 月,我校田然副教授(速成学院)的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对外汉语语篇语法框架构建与研究”(项目号:11YJA740082 ),其成果《对外汉语教学语篇语法》(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3)最近通过了教育部专家评审,已顺利结项(证书编号: 2013JXZ2310)。
该书以对外汉语教学“中介语语篇”作为切入点,
对留学生的语篇偏误,如语篇中的词语组织法、语法点进入语篇、句式进入语篇等问题进行了描写、分析、归类,同时从汉语本体语篇角度,对上述相关现象进行了探讨,希冀能指导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篇教学。书中同时对“语篇制约”的诸因素,作了形式、意义、功能上的分类与研究。(科研处供稿)
郑艳群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结项
4 月,郑艳群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知识表达系统研究”(批准号为 09YJAZH013)已经通过鉴定,顺利结项。
本课题认为语言知识表达是第二语言教学中一个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问题,它关系到第二语言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本研究依据从概念出发到虚拟词语空间的理论模型,探讨了围绕汉语本体知识系统和学习者母语知识系统,结合特定学习者母语背景下汉语中介语发展规律的汉语知识表达研究方法;在该模型
和方法的指导下,研究了汉字和汉语词汇知识的表达原理,以及“交际项目-话题内容-语言形式-场景配置”为纲的汉语口语教学资源库建设问题。这项研究为信息时代系统和科学地建设汉语教学资源、开展汉语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汉语教材编写和词典编纂中的语言知识表达提供了参考。研究中已经完成的部分资源已实现网络共享并应用于教学实践。(科研处供稿)
徐娟研究员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结项
4 月,徐娟研究员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基于智能手机的情境汉语移动学习”(批准号为
10YJAZH098)已经通过鉴定,顺利结项。
本项目的设计与系统实现,是将移动学习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一次有益尝试。该学习系统以来华汉语学习者日常学习生活的实际场景为情境,共拍摄制作了 28 个涉及生存类、基础交际类、学校生活类、社会活动类等语言交际类型的情境视频,可基本满足
初级汉语学习者语言交际的需求,同时为每一情境视频配以相应的游戏型练习,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本项目已经构建了一套基于智能手机的情境汉语移动学习系统,建立了人与情境、人与学习内容、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发掘了移动学习在语言学习方面的优势,能够为移动语言学习的发展方向提供切实的指导建议。(科研处供稿)
6 月 28 日上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建项目“文化接触与北京话变异研究”结题鉴定会在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举行,科研处副处长王秋生博士主持了会议。专家组组长由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李建平研究员担任,成员包括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冯蒸教授,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语文》副主编蓝庆元编审,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王立军教授和北京语言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宝林教授。
“文化接触与北京话变异研究”项目由我校语言科学院语言政策与标准研究所所长张维佳教授主持承担。项目以文化接触为切入点,研究老北京话、新北京话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汉语普通话的变异与演化,包括文化接触对北京话的影响、当代北京话社会语言学研究、多元背景下的北京语言生活状况调查、北京语言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等内容,对揭示文化接触与北京话演变发展之关系、保护特色独具的北京语言文化、构建北京和谐的语言生活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创新点是:(1)既有基于中外文献的历时研究,又有基于田野调查的共时分析。根据契丹小字、朝鲜和日本近代会话课本等历史文献所反映的语言事实,并与汉文献相比较,项目深入研究了近代以来北京话的发展变化,发现了一些前人未尽的问题。在多元文化接触对当代北京话影响的研究方面,本项目采用问卷调查、隐蔽跟踪、田野调查等方法,对当代北京话的社会变异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社会文化变量与当代北京话变异之间的关系。(2)项目在翻译并梳理当代语音学和城
市方言学最新理论基础上,将嗓音理论、统计方法、数理建模等方法论用于文化接触视野下的当代北京话变异研究,使研究成果科学可靠。(3)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汇聚学界共识。通过主办该领域的国际学术会议,吸纳王士元、郑张尚芳、潘悟云、沈钟伟、严翼相(韩国)、冯蒸等著名学者参与研究讨论,同时在交流基础上直接将课题研究成果推向学界。(4)通过项目研究,加强了人才培养。项目成果有 4 部专著来自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学生在参与项目研究中也提升了自身的创新能力。(5)多渠道地促进项目成果转化,成果影响较大。项目通过人民网、外文专刊、港澳辑刊(或出版物)等,提升了项目成果的对外影响力。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共完成专著 5 部,
论文集 2 部,译著 2 部,系列论文 10 数篇,发表人民
网视频 1 篇。
鉴定组专家对项目成果表示认同与肯定,认为项目选题立意高远,视野开阔,抓住了语言学研究的前沿,将最新的理论与语料相结合;角度多样、研究深入,项目成果数量可观、种类丰富;学生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得到锻炼,课题在收获丰富优秀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培养了人才。专家们特别肯定了译著《语音学教程》(张维佳译)、《世界语音》(张维佳、田飞洋译)的价值,对专著《北京话常用方言词语知晓使用分析和传播模型》(茹菲著)、《<中国语教本类集成>中的汉语语气词研究》(张文丽著)也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些都是本课题的标志性成果。鉴定组专家一致同意项目结题。(科研处供稿)
校级重大专项“‘世界各国语言政策数据库’建设与研究”开题研讨会召开
3 月 18 日上午,我校语言科学院语言政策与标准研究所张宝林教授主持的校级重大专项课题“‘世界各国语言政策数据库’建设与研究”开题研讨会在会议中心第一会议室举行。专家组组长、我校党委书记李宇明教授、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姜景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黄行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王克非教授、教育部语用所郭龙生研究员、我校王建勤教授、郭风
岚教授,课题组成员我校张维佳教授、陈双新教授、司富珍教授、黄伟博士、张燕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刘乐宁教授、韩国外国语大学孟柱亿教授、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伊斯拉教授、宁夏大学王辉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董希骁副教授、鲁东大学苏向丽副教授,我校科研处处长李庆本教授等校内外专家和研究生3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
研讨会由我校语言科学院语言政策与标准研究所所长张维佳教授主持,科研处处长李庆本教授首先介绍了我校设立校级重大专项课题的目的、意义,以及自 2012 年设立以来我校获得国家和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的相关情况。随后,课题首席专家张宝林教授从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内容、方法思路、重点难点与预期成果等方面对课题设计和研究计划进行了汇报。与会专家对该项目的选题和研究意义一致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课题实施过程中的研究范围与重点、资料获取、文献翻译、文献分类、术语研究、数据库构建、数据标注、技术支撑、团队内部的分工、与国际相关机构的合作、课题的可行性与可持续性等问题提出了宝贵意见;同时也表达了兄弟院校校际之间合作的愿望。课题组的校外、国外成员也提出了他
们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校党委书记、专家组组长李宇明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他认为数据库建设是一项基础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建设项目,意义重大。数据从哪儿来?如何获取数据?如何进行标注?如何应用?都是课题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他希望课题组成员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强校内资源整合和校外科研合作,重视留学生、校友和孔院的作用。他特别提出,在研究中要注意发挥年轻人的作用,培养年轻学者。他强调,课题要关注国内外热点问题,重大问题,要及时发表研究成果,及时发挥作用。
研讨会结束后,专家组的各位专家和参会的课题组成员合影留念。(科研处供稿)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普通话语音标准声学和感知参数数据库建设》开题
3 月 23 日上午,由北京语言大学“银龄学者”、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语言病理与脑科学研究所所长石锋教授任首席专家的 2013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普通话语音标准声学和感知参数数据库建设》开题报告会在会议中心隆重举行。
我校党委书记李宇明教授出席并致辞。中国语音学会会长鲍怀翘教授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张洪明教授先后致辞并表达了对该重大项目的关注与高度肯定。开题报告会邀请了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和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和自动化研究所、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共二十余位知名学者作为咨询专家。语言科学院语言病理与脑科学研究所高立群教授主持会议。
首席专家石锋教授从总体框架、预期目标、研究
思路、研究方法四个方面做了汇报,详细介绍了项目的设计方案和技术路线,并表示工作进程中要召开系列咨询会,保证课题顺利成功。鲍怀翘、张洪明、曹剑芬、王理嘉、蔡莲红、王洪君、黄泰翼、吕士楠、呼和、陶建华等专家在发言中充分肯定课题的总体构思和研究思路,从不同学科和不同角度对于课题的具体实施提出了重要的意见和建议,包括子课题的相互配合、声学和感知参数的提取、统计方法的选择等。
《普通话语音标准声学和感知参数数据库建设》计划在言语社区中采集较大语音样本,运用实验测试和数据统计得出分析结果,更加真实地考察语言的实际表现。将来在公布普通话的发音规范标准时,不仅要有概念说明、音标描写,同时还要有声学和感知的标准参数。适合于语言教育、科技、医疗、通讯、信息等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科研处供稿)
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学科年度发展报告”
论证咨询会召开
3 月 28 日,2014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学科年度发展报告”论证咨询会在我校会议中心第一会议室举行。
校党委书记李宇明教授、校长崔希亮教授作为特邀专家莅会并对该项目的价值和意义给予充分肯定,对项目设计的指导思想、研究范围、工作理念以及项
目实施中的操作等重要问题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陆俭明教授、对外汉语研究中心首任主任赵金铭教授作为项目组顾问亦对该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提出了重要的意见和建议。课题组成员孙德金教授、王建勤教授、王佶旻教授、吴勇毅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吴中伟教授(复旦大学)、张旺熹教授、张凯教授、郑艳群教授参与讨论,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周洪波应邀到会,中心全体研究人员列席会议。会议由中心主任孙德金教授主持,中心副主任王建勤教授介绍了项目的主要内容和项目实施的具体程序。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学科年度发展报告”是在汉语加快走向世界的新形势下以学科建设促进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是一项由海内外、校内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领域有影响力学者联合攻关的学科建设工程,也是一项引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学科发展方向的前沿性基础研究工作,如能实现项目设定的目标,将为本学科领域提供最具权威性的学科发展现状的重要信息,并为学科总体及各
分支领域提出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指明学科发展的方向。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学科年度发展报告”既是 2014 年度申报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之一,也是对外汉语研究中心为更好地发挥基地在学术研究方面引领作用的重要举措,是继 2012 学科建设年之后中心在学科建设上做出的又一努力。该项目将在完成首期两项成果(《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学科年度发展报告(2004-201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学科年度发展报告(2014-2015)》之后作为我中心一项长期性学科建设工程,以后每两年出版一卷,持续性地站在学科前沿高度报告学科发展状况。作为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学科年度发展报告(2004-2013)》卷的配套成果,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将与商务印书馆联合推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专题研究书系”,以与 2006 年出版的“商务馆对外汉语教学专题研究书系”(22 册)相衔接。(科研处供稿)
3 月 28,校级重大专项“中国早期汉语书写体制研究”开题报告会召开,由黄卓越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校级重大专项课题“中国早期汉语书写体制研究:从商周至魏晋南北朝”开题报告会在北京语言大学逸夫教学楼第一会议室举行。开题论证专家组由清华大学中文系张海明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傅刚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尚学锋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彭亚非教授、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牛鸿恩教授组成。北京语言大学科研处处长李庆本教授以及子课题负责人等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开题会。北京语言大学文艺学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博士生、硕士生旁听了会议。会议由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方铭主持。
会议首先由北京语言大学科研处处长李庆本教授 对校级重大项目设置情况以及开题要求做了简要介绍。接着,本课题首席专家黄卓越教授就该课题的立项背 景和意义、前期研究方案做了简要介绍,着重从课题 的提出及对核心概念的描述、课题的几个预设性意义、课题的框架和目标、若干子课题的初步设计四个方面 对该课题进行了描述。黄卓越指出,本课题的主要目 的,是试图从书写与书写史的概念入手,重新梳理与 解释中国早期文本与文献的历史发生与演变过程。“书
写”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最终还须落实到具体的文本,从这个角度看,仍会与过去的文本研究相关及可衔接;但同时,“书写”又不同于文本文献,而是指一种行为方式,即具有外指性的内涵,涉及到书写的条件或背景等,其中至少包含有三个外部的要素:物质工具手段,书写人以及起到更深层作用的社会指令或社会观念。由此可见,“书写”概念的引入,等于是在过去长期执定的文本研究之上又增添了一个新的考察层面。“体制”的概念,在这里主要是指文本和文献的内在惯则或习则,它既是在历史中形成的,也是一种更为抽象的“语言形式”或“语言结构”,这样一种定位也意味着对书写史的研究还是要再次返回到文本的考察中,但已经不同于过去那种文本中心主义的研究。在黄教授看来,在文本的惯则之中,最基本与最重要的是文类的惯则,这也是惯则研究的出发点,进而则可再推进到对叙述的方式、修辞习惯等的研究。根据我们目前的课题设想,也可以将书写细分为原创性的书写和二级书写,二级书写涉及到版本、改写、注释、评论、编辑等一系列的程序,这些都将包容在我们的研究范围之中。黄教授接着也介绍了项目的具体安排、预期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际面临的
困难等。与会专家认真听取了介绍,对本课题的研究方案予以了高度评价,并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宝贵建议。尚学锋教授在评议中谈到,本课题对旧的以“审美”为中心的研究模式提出了挑战。事实上,早期的书写并没有明显的文学性观念,先秦的文章更为注重的是应用性和实用性,或者可以说是跨于文学性与非文学性之间的;古代散文与口头传诵的诗歌不一样,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文字为媒介,其目的是为了应用和记载,继而也会形成一定的体制,因此从书写角度出发的研究可以改变旧的文学史研究的模式。课题中提出的二次书写的概念也很重要,比如解经的传统就很值得研究,它关涉到相关的知识范围、意义、规定等,已经不是单纯的文本注释。张海明教授认为本课题的理论性很强,是很有新意的一种学术构想,借此可以加强关注早期书写从“言”到“文”的演变过程;将文字和口语的关系纳入到研究范围中,这也涉及到书写文字出现以后哪些词类或句法是与口头表述相应的,哪些又发生了变化等。傅刚教授认为,本项研究是一个系统的创新性工程,而一种新的研究方法的出现也必然会伴随有新的成果的出现。文体的产生基于社会活动(政治、经济、人的身份变化等)的需要,而书写工具的作用也会在其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值得认真探讨。但是此项目的难度也会很大,比如对先秦时期口语和书写关系的考察、在具体论证与落实时,就会存在相当的难度,至汉代以后,则这些难度会相应减少一些。西方当代汉学研究的不少学者目前也在关注与之相关的问题,我们要对他们的一些想法做出必要的纠正,开辟出自己的一条研究中国传统汉语书写的新路。彭亚非教授认为本课题有很大的抱负,
似乎想就此而构建一套中国传统的书写文化解说体系,本课题的深入开展也可以解决文论史、文学史上很多 基本的问题。相对于西方书写文化和书写理论,中国 书写理论是建立在文言中心主义的基础上的,其中如 象形释义、构形释义都是很关键的问题。从目前看来, 书写研究的难度主要还是在于起点不甚清楚,比如初 始的中国文字就很凌乱,虽然后来形成了文言,但文 言与口语的中间环节一直是模糊不清的。中国书写体 制与西方书写文化的再一个差异是,汉字在中国传统 中是与神圣性的观念联系在一起的,而语言的统一性 又与政治、民族的统一性问题紧密关联。就此而言, 对中国书写文化、文章文化的研究,在面对西方书写 理论时,就要有“求异”思维。牛鸿恩教授指出,本 课题内容很丰富,涉及面很广,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 解释系统,报告中介绍的书写形成的三个外部要素即 物质工具、书写的人、社会指令,每一个环节都值得 认真考察,二次书写与原创性文本的关系的提法很有 启发性,但鉴于研究的难度,可以考虑将研究的范围 再集中一些。
在讨论环节,专家们对本课题目前提出的研究思
路和研究计划再次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也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科研处处长李庆本教授在最后的总结中肯定了专家的意见,并鼓励课题组以优秀的研究成果结项。黄教授表示,本课题主要目的是提出问题,然后也尝试建立起一套新的书写阐释体系,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解决一些带有根本性意义问题。除了课题组自身的努力之外,也需要学术界同仁的配合,由此也希望专家们在今后仍然能关心、关怀课题的进展,协同我们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科研处供稿)
国家语委委托项目《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调研》项目鉴定会召开
5 月 14 日,《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调研》项目鉴定会在北京语言大学会议中心召开。鉴定会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组织,鉴定组的五位专家分别来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文出版社、清华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教育部语信司田立新副司长出席会议并讲话,语信司标准处王奇处长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北京语言大学语言政策与标准研究所所长张维佳教授主持。
会上,专家组听取了课题组的研制报告,并对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质询和研讨。专家组对项目报告书和现场汇报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认为,课题组访谈
了全国近百位语言学家,进行了大规模的网络问卷调查,方法得当,工作扎实,基本上摸清了我国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的现状,所提建议综合了专家意见和网民观点,对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相关政策的制定和修改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专家组同时也对调研报告提出了进一步修改的意见,并建议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尽快研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修订规划。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提出的“到 2020 年语言文字
规范标准基本满足社会需求”的目标,国家语委于2013
年初委托北京语言大学中国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研究中
心开展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调研,调研内容包括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的形势、现状、社会使用情况和社会对制修订规范标准的需求,以及规范标准如何更好地向社会提供服务等。该项目顾问为北京语言大学
著作出版
李宇明教授,主持人为陈双新教授,核心成员有张燕、刘楚群、徐欣路、邵杨、吴雪钰、饶高琦、聂丹、姚敏等。(科研处供稿)
由我校外国语学院意大利语系赵秀英教授历时13
年编成,并于 2013 年 6 月在意大利问世的《汉意-意汉双解字典》自发行以来深受媒体、学界关注和使用者欢迎。字典在一个月内就销售了 1000 多本,在法兰克福的国际书展上,曾经有 4 个中国出版社与 Zanichelli 出版社探讨购买在中国出版发行的版权,最后与外研社签订合同,外研社承诺今年 7 月印刷发行。
意大利最重要的报纸《晚邮报》于 1 月 31 日刊登采访文章,对该字典给予了高度评价。4 月 13 日,意大利中央电台播送了对赵秀英教授的访谈节目,对该字典在意大利的成功及其对中意友好交流事业做出的贡献加以赞扬。
《汉意-意汉双解字典》由意大利最大的辞书出版社 Zanichelli 约稿出版发行,为不断发展的意中文化和经贸交流提供了一本大型语言工具书。该字典内容广泛全面,可满足各种不同类型、不同程度语言学习者
的愿望。字典收集的词条极为丰富,不仅有现代的口头和书面用语,还有大量的文学词汇、各领域术语、常用的外来词语及当今流行新词汇,是中外汉意-意汉双向词典中规模最大、最新,包含了最多信词汇(直至 2013 年 2 月出现的常用新词汇)的一本内容详实的大辞典。
该字典的编纂严谨而科学,针对中意两国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难点,对词汇有针对性地加以明了、准确的解释,融汇了编写者赵秀英教授多年积累的文化、科学、技术、经济、数学等领域工具书的编写经验。赵秀英教授从事对意大利人的汉语教学和对中国人的意大利语教学长达 40 年有余,两种语言对比的丰富教学实践和研究成果都贯穿于字典之中。字典编纂时间长达 13 年,可谓赵秀英教授的呕心之作。(新闻中心供稿)
4 月,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孙德金教授的专著《对外汉语教学课程论》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该书作为商务印书馆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系列教材之一,是根据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专门为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编写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基础教材,也可供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研究人员、以及其他各类教育机构语言教育工作者参考。
全书以教育学课程论为基础,以“泰勒原理”为基本理论框架,结合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具体教育类型的实践和实际需要,构建起对外汉语教学课程论的知识体系。在对课程性质、课程观念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阐述的基础上,按照课程理论的基
本构成要素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课程发展历史进行了客观描述和分析。以此为基础,分别从课程目标的选择和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基于对外汉语教学实际,分章论述对外汉语教学课程论的基本理论。在最后一章,基于对教育学领域课程研究的介绍,论述了对外汉语教学课程研究的相关问题。
孙德金教授的这本新作参考国内外教育学课程理论著作,提出对外汉语教学课程理论独立于教学理论的主张,这对于深化本专业学生及其他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对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大有裨益。(对外汉语研究中心供稿)
4 月,我校人文学院艺术系教授、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朱天曙教授的篆刻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著名学者、西泠印社社长饶宗颐教授题写书名,著名书画篆刻家、中央美术学院王镛教授,
学术讲座
南京艺术学院黄惇教授等分别题辞。
《朱天曙篆刻集》采用传统手工精装布面套函,宣纸精印,共收录朱天曙教授近二十年篆刻作品近百件。(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供稿)
4 月 2 日,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刘海涛教授应邀在对外汉语研究中心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 “从依从关系到语义网络”。讲座由中心副主任王建勤教授主持,中心主任孙德金教授、中心专职研究人员郑艳群教授、江新教授等共五十余名师生聆听报告,并与刘海涛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刘海涛教授提出语言学家的任务是基于真实语料的语言研究,只有在真实语料的基础上进行,才是有意义的研究。同时也肯定了语言研究的重要意义,它有助于中国语言学的国际化、有助于语言学的科学化。刘海涛教授首先展示了近年来关于语言学的国际检索情况,在这些检索系统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依次是 dependency(依存关系)、MDD(平均依存距离)、
Network(网络)等关键词,由此,讲座进入主题。刘老师指出:依存关系指的是一种词间句法关系,依存句法是一种以依存关系为基础的句法理论,同时刘老师解释了依存距离这个重要的概念以及计算依存距离的方法。依存距离指支配词与从属词之间的距离,依存距离的最大值是四,它与工作记忆的容量恰好相当。接着,刘老师从依存距离正负值比例引申开来,谈到了语言类型研究,将依存方向作为类型学的指标。最后谈到语义网络的研究,他指出人类语言是以网络的形式连接起来的,即使是儿童的语言也是这样。报告为我们展示了语言学研究的广阔前景,引发许多思考。
(对外汉语研究中心供稿)
著名文学人类学家叶舒宪教授为北语师生作跨文化讲座
4 月 3 日,由校宣传部、人文学院比较文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跨文化系列讲座第五十一讲”在教四楼 102 室举行。本场讲座主题为《中国文化大传统探源》,由著名文学人类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叶舒宪教授主讲。我校人文学院比较文学研究所陈戎女老师与黄悦老师共同主持了此次讲座。
叶舒宪教授指出北京皇家建筑凝缩着中华文化的语义和编码,讲座中,叶教授以华表为切入点,抓住汉白玉、腾龙驾云、承露盘、四狮拱卫、犼这五个图像,运用四重证据法,深入剖析华表背后的神话意义,进而挖掘中国文化大传统的精髓。所谓“四重证据法”
是叶舒宪教授提出来的针对古史研究的重要理论,一重证据指传世文献,二重证据指地下出土的文字材料,三重证据指民俗学、民族学所提供的相关参考资料,包括口传的神话传说、活态的民俗礼仪、祭祀象征等,四重证据则专指考古发掘出的或者传世的远古实物及图腾。叶舒宪教授对中华文化的解读,不再仅仅停留在文字训诂、名物制度等层面上,而是从“平面”到 “立体”,综合释古。叶教授认为,人类有文字的历史只有几千年,要了解无文字的历史乃至长达几百万年的史前史,考古实物便成了重要的史料来源,它大大弥补了皇家史书的不足,也可以帮助纠正史书之谬
叶舒宪教授通过对中央主神“熊”的实物造型的追根溯源,向我们证实了一个不为人知的关于“熊图腾”的神话:中华民族在以龙为图腾之前曾经存在过以熊为图腾的漫长岁月,今天被称为“龙的传人”的中华民族,原来曾经有过自认为是“熊的子孙”之信仰。叶教授的这一结论令人十分惊讶而又使人十分信
服,引起了在场同学们的深入思考,同学们与叶教授也进行了积极的讨论交流与互动。
叶舒宪教授的讲座不仅显示出他的学识积累的渊博,古今中外融会贯通的学术方法的智慧和灵气,更向我们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维方式、一种方法论、一个更广阔的学术视野。本场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比较文学研究所供稿)
4 月 11 日,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储诚志副教授应邀在对外汉语研究中心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 “词汇的计量研究与汉语教学词汇的选择与分布”。讲座由中心副主任王建勤教授主持,中心主任孙德金教授、中心兼职研究人员冯胜利教授(香港中文大学)、
《世界汉语教学》主编张博教授以及中心专职研究人员江新教授、郑艳群教授、赵雷副教授、孟凯副教授等共计五十余名师生聆听报告,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储诚志副教授提出词汇的三个研究方面:供教学使用的参考词表;对教学输入语言中所用词汇的计量分析;学生词汇习得与使用。他首先为我们介绍了频率词典和教学基础词表的研究。有关成果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早期代表成果主要《现代汉语频率词典》 2.1990 年代后的各种词频研究,特别是信息处理学界的研究。3.最近发展:中国国家语委《现代汉语常用词表》。频率词典和教学基础词表的研究对词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1.使教材中的词汇选择与安排有了参照基础。2.为衡量一本教材的词汇选择和分布控制的合理性提供参照依据。3.使词汇教学的横向关联与纵向贯通成为可能。 4. 词语使用“ 登原现象( the plateau-climbing phenomenon)”的揭示。同时,该研究也存在若干局限。首先是单一平面上的频率统计方法和简单的“高频先学”理念给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
中文词汇计量研究造成根本局限。其次,“义项词频”的研究和“义项词频表”的研制尚未展开。再次,词 项整理缺少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方案,没有“词群” 关联与归并理念,如:妈妈 vs 妈,一点儿 vs 一点/点 儿/点,图书 vs 图书馆。针对这些局限性,储诚志副 教授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法。比如:根据语言的 “交际三域”(日常生活,大众文化,专业和政治)和“语用三体”(正式、庄重、书面;中性、自然、 日常;随便、俚俗、私密)对语料样品进行分层标注。 根据语言学习的基本阶段选择语料样本,对语料词汇 按义项标注,再对样本进行分层统计和综合统计。对 分层统计和综合统计的结果按一定方式进行计算处理,从而得出符合不同学习阶层需要的不同的词汇频度表。
实现教材词汇的适当选择和合理分布,虽有词频
表,仍然是人力难为,还需要现代化的工具手段。为此,储诚志副教授设计开发了Chinese TA software(中文助教),并且推出一套大型中文分级泛读系列丛书
《汉语风》。这套丛书以“学习者通过轻松、广泛的阅读提高语言的熟练程度、培养语感、增强对中文的兴趣和学习自信心”为基本理念。
储诚志副教授的讲座为我们拓宽了词汇研究的视野,有助于大家解决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对外汉语研究中心供稿)
北京师范大学张源教授为北语师生作跨文化讲座
4 月 22 日,由校宣传部、人文学院比较文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跨文化系列讲座第五十二讲”在教四楼 320 会议室举行。本场讲座主题为《莎士比亚的<凯撒>与共和主义》,由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文学与思想史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源副教授主讲。我校人文学
院比较文学研究所陈戎女老师主持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张源老师与我校师生分享了她的治学思路。她通过博士期间做白璧德研究的论文经历,指出穷本溯源的治学方法其实就是最简单的捷径,即穷尽式的阅读所有相关核心著作、笔记、日记甚至账单
等。张老师的治学方法很让在场同学们受启发,同学们与张源老师也进行了积极的讨论交流与互动。
张源老师期间还谈到史学与哲学之争,她认为将文学与思想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矛盾,《莎士比亚的<凯撒>与共和主义》一文便是这样的一种尝试。张源老师从文、史两支不同的阐释传统着手,分析了从古罗马到中世纪再到文艺复兴时期 “凯撒”形象发生的一系列流变。“凯撒”一词逐渐演变为王制、帝制、以及君主专制代码,进而在各种文学-历史叙事的包裹之下滚动成为“凯撒神话”。而莎士比亚的《朱利斯•凯撒》(1599),一反人们熟悉的凯撒大帝的传统形象,衰老、耳聋、迷信、虚妄,
完全去神话化。张源老师指出,莎翁之所以要这样重塑凯撒形象,符合莎翁本人对共和国理想的诉求。与此前的文学传统相较,《凯撒》一剧无疑是“逆流而动”的,但若从思想史的趋向来看,则与时代潮流符合若契。
张源老师的讲座侃侃而谈、娓娓道来,真真是一场听觉与思想的盛宴!张源老师的讲座不仅向同学们传授了一种有益的治学方法之道,讲座尾声张源老师还分享了她的一些社会工作经历,表现出对国家制度、宪法制定、国务院文件等的现实关注,显示了作为现代社会学人的强烈社会使命感。本场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比较文学研究所供稿)
4 月 25 日,宁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王辉教授
应我所邀请来到北京语言大学,在主楼南 106 教室做了一场题为“语言规划研究五十年:回顾与前瞻”的精彩讲座。语言政策与标准研究所全体师生及外校部分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讲座由陈双新教授主持。
语言规划研究经过五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具有跨学科性质的“显学”,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学界和社会的高度重视。长期以来王辉教授一直跟踪国际学术界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中国语言
政策发展的实际,在理论上多有探索,曾出版《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理论与国别研究》一书。在本次讲座中,他围绕语言规划研究及其发展历程这个主题,从基本概念、历史发展、规划类型、理论框架、语言规划研究相关出版物和研究的未来走向等六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全体师生认真听取了讲座,并与王辉教授进行了热烈的交流,深感收获良多。(语言政策与标准研究供稿)
4 月 29 日,由校宣传部、人文学院比较文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跨文化系列讲座第五十三讲”在教四楼 320 会议室举行。本场讲座主题为《钱钟书比较诗学方法论例说》,由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跃红教授主讲。我校人文学院比较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陈戎女老师主持了此次讲座,钱婉约、赵冬梅、刘丹、齐一鸣等老师出席讲座。
陈跃红教授的讲座主要围绕着“方法论”这一关键词展开,他主张要把比较文学研究的重心之一放到方法论上,尤其在中国,提倡理性的研究方法对于发展比较文学这一学科十分有必要。而研究方法论的起点就是研究比较,但在陈跃红教授看来,真正的比较文学研究更应该追问可不可以不比较。歌德和杜甫一定要放到一起进行比较吗?如果一个文学现象,无需
通过比较就能研究透彻,那么将它强行与其它现象进行比较则显得十分无益。在确定进行比较之后,陈跃红教授又指出,寻找比较对象之间的异和同仅仅才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开始。如果发现异同之后,仅仅只去探求异同现象背后的文化、传统等原因也远不足够,我们必须弄清楚:同真的是同吗?异真的是异吗?同异的关系又如何呢?陈跃红教授指出,要进行真正的跨文化比较和对话,必须实现方法论的突破,不把比较和对话仅仅当成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更应该认识到其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同异相互扭结的复杂辩证关系。
陈跃红教授的讲座,以例说的方式,略举钱钟书著述中现象认知的同异关系辩证方法和“求打通”的学术论述逻辑要旨,力图由此呈现钱钟书独具特色的诗学研究方法论主张,即上承中国古代“游于艺”的
治学传统,下启中国学术研究的现代理论探索。陈跃红教授对钱钟书治学的内在严谨逻辑结构和自觉超越二元对立的方法论思想具有非常高的评价。由此陈跃红教授对青少年学者们和在场的同学们提出了构建属于中国的、非西方的比较文学的高要求,面对西方世界国家的冲击,我们需要做到“汇通以求超胜”,确立主体性意识。
陈跃红教授的讲座涉及思维的方法论问题,打破了以往比较文学研究的范式,引起了在场老师们和同学们的深入思考,同学们与陈跃红教授进行了积极的讨论交流与互动。讲座尾声,钱婉约老师做了精彩的总结陈词,并就讲座内容谈了自己的一些感受和启发。本场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比较文学研究所供稿)
5 月 7 日,由我校外国语学院主办的“东西学新
声系列讲座”在主楼 401 室举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我国西语文学研究的领军人物,我校客座教授陈众议研究员主讲。外国语学院院长宁一中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
陈教授从十九世纪上半叶歌德对世界文学前景的想象谈起,认为东西方之间有相通的精神,但他指出歌德的展望是非常理想主义的。“世界文学”在很多情况下是资本全球化的结果,而非世界人民精神的“融合”。陈教授指出,目前国际上最畅销的文学作品,大多是持所谓“世界主义”之态,然而却缺乏自身的特质。譬如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取得巨大销量,主要归功于出版公司的推销、资本的运作,作品本身无民族性,无价值取向。相比之下,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的作品中流露出的日本气息就更为浓郁,因而
具更高的文学价值。陈教授建议年轻学子少读流于肤浅的畅销书,多读经典的民族文学,由此保留家国情怀,抵御资本全球化浪潮的不良影响。讲座的内容同时引向大众文学和精英文学。陈教授指出多年以来随同资本泛滥出现“消费主义”,导致文化的低俗化,这是值得注意的。陈众议教授呼唤民族文化自觉,引发在场老师和同学的深入思考。同学们与陈众议教授进行了积极互动。饱含人文情怀的两个词“乡情”、 “民族性”是本次讲座的关键词,这也正是当下我国知识界、文学界亟须发出的呐喊。
外国语学院院长宁一中教授对讲座做了精彩的点评,并以老友的身份邀请陈教授再次光临北语,以加西亚•马尔克斯传记作者的身份,给大家讲述这位最近逝世的文学巨擘、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故事。(外国语学院供稿)
美国海军学院胡文泽教授应邀作学术报告
5 月 7 日,美国海军学院胡文泽教授应邀在对外汉语研究中心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把”字句语法意义的研究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讲座由中心副主任王建勤教授主持,中心主任孙德金教授、中心专职研究人员江新教授、郑艳群教授、张黎教授以及我校施春宏教授、田然副教授等共计五十余名师生聆听报告。
胡文泽教授认为“把”字句是一种“致使”句式,其结构“A 把 B+C”的语法意义是:与致使源 A 有关, “把”字句宾语 B 处于谓语 C 描写的致使结果状态中。这一结构意义在由“把”字句结构构式的“把”字句结构句中呈现一种不平衡的、有强到弱、典型到非典型的分布。
胡文泽教授多年在北美从事汉语教学工作,他在
教学中发现:现代汉语句法研究出现很多语法框架著述,但很少涉及具体问题。比如“把”字句这一语法点,北美学生生成的把字句常常丢失成分。胡文泽教授认为出现这一问题可能是受传统“处置”说的影响,学生没有把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
关于“把”字句的语法意义有各种观点:吕叔湘
(1942)认为把字句是一种汉语谓语的“提宾”格式;王力(1943,1945)提出“处置”说;王还先生认为“处置”是语法意义,不是客观地描写。处置说对北美汉语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一观点成为我们大多数汉语教材“把”字句教学中所依据的主流理论基础。处置说,基本上遵循的是一条“处置行为主体——处置对象——处置行为”的关系主线,其重心是如何做。以往的分析无论是“提宾”还是“处置”均无法涵盖
全部类型把字句。胡教授通过大量研究认为,“致使”分析更符合汉语说话人对“把”字句的整体语感。据此胡教授提出“把”字句教学的一种前溯教学流程:动补先行,“话题-评论”结构随后。
胡文泽教授的报告与对外汉语教学紧密结合,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具体教法,在座师生受益匪浅。(对外汉语研究中心供稿)
5 月 9 日,由校宣传部和人文学院比较文学研究所联合组织的“跨文化系列讲座第五十四讲”在教四楼 320 会议室举行。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聆听了北京师范大学日文系主任王志松教授题为《日本现代文学研究与东亚文化场域——横光利一的新感觉文体》的讲座。我校人文学院周阅老师担任会议主持,日语系关丽丹老师和吴珺老师出席了本次讲座。
首先,王教授围绕“东亚文化场域”这一概念,分析了“战争认识与作为他者的亚洲问题”、“东亚体验与现代性”、“翻译与东亚的现代性”和“东亚文化与日本近现代文学的创作”四个方面,就“战后日本关于自我的确立”、“日本近现代作家的中国游历文学和中国近现代作家的留日体验与创作”等问题展开了详细的论述。随后,王教授介绍了日本训读汉文体、直译与“周密译”的情况,指出汉字在日本的接受经历了音读、训读和翻译的过程。并以《萨朗波》译文的汉文调和横光利一的《日轮》为例,分析了新感觉文体的与汉文要素的关系,提出“两种书写意识”。王教授指出,日本近代以前的公共文体是以汉文体为主,因此近代的“文言一致体”的形成过程与逐渐减少文章中的汉文要素有关。汉文要素之所以能够成为
一种修辞手段,是和“文言一致体”的普及分不开的。只有汉文被排斥、被边缘化后,汉文要素才得以成为新鲜的修辞要素。在此次讲座的最后一部分内容“近代的超克与汉字的神秘化”中,王教授分析了“‘一直与国语死拼血战’的横光利一”在 30 年代初忽然“向国语臣服”的原因,指出了横光利一过于强调汉字,将其神秘化,进而排斥其他文化的弊病。
周阅老师对王志松教授的讲座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王教授的讲座从翻译入手,独辟蹊径,既有俯瞰式 的梳理,又有各部分具体的分析。新感觉派现代小说的‘新’和传统的‘旧’有很深的渊源关系。王教授 的讲座对我们启发很大。”
同学们对此次讲座的反响也特别热烈。讲座结束 后,我校人文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来 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博士研究生争先恐后地就讲座内 容提问。王志松教授对“坚守国粹主义的日本左翼文 学与新感觉派的关系”、“训读能否被看作一种翻译”、 “横光利一在日本脱亚入欧转向国粹主义时期的态度”等问题一一做出了详尽的解答。在老师和同学们热烈 的掌声中,此次讲座圆满结束。(比较文学研究所供 稿)
北京大学胡敕瑞教授应邀在我校作学术讲座
5 月 12 日下午,北京大学中文系胡敕瑞教授应人
文学院邀请,在教四楼 101 教室为 11 级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作题为《试论“兮”与“可”及其相关问题》的讲座。本次讲座是“汉语言文字学专题”系列讲座第十一讲。
胡敕瑞教授针对“兮”与“可”的关系展开讨论,分析“兮”与“可”,“兮”与“歌”,“可”的三个变体——阿、訶、呵,以及“兮”与“何”的关系。现代的电子技术和出土文献提供给了学者很多证据。从出土文献当中可以看到“兮”的面貌,从而推断出
“兮”与“可”实为一字。“兮”字多见于歌谣之中,主要出现于歌诀体,从叹词与歌咏的关系来看,“歌”即是“可”。“阿、訶、呵”的根源都是“可”,表示“啊”的一声长叹,用在具体的语气中,分别表示应答、责怨、感叹的含义。随后,胡教授又用很多例证分析“兮”与“何”,发现“何”字出现的句法结构正好和“兮”字出现的句子结构相对应,即“名词+何/兮+状词”,得出“兮”就是“何”的结论。
同时,胡教授还提出了《楚辞》和《离骚》有用于句末的“兮”,而南北朝乐府却没有用于句末的“何”。
目前学者们的研究还不够充分,胡教授鼓励同学们积极探索、认真研究。
胡老师深受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的欢迎,上过胡老师的“古代汉语”课后,有北大同学曾在“人人网”上撰文记叙:“在熙熙攘攘的校园里,你也许不会记得他们,因为他们总是那么的朴素,甚至,还有些土气;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人们也许不会注意他们,因为他们总是那样的平凡,甚至,还有些寂寞。但我们相信,历史不会遗漏,时光定当铭记,这些将学术
的执著融铸成生命的永恒的先生们。向胡敕瑞先生致 敬。向中文系的所有老师致敬,向在这个浮华的世界中,以生命的深厚坚韧,捍卫学术理想、坚守心灵家园的 无数学者,致以我们青年人最深的敬意。”
午后,在灿烂的阳光和胡敕瑞教授全身心投入的讲解中,北语人文学院的同学们感受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坚守学术的执着,得到了论学问道的享受。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人文学院供稿)
5 月 16 日下午,《看天下》杂志主编李红平应邀参加了北京语言大学“新闻传播学前沿论坛”,以模拟编前会的形式,给了同学们一个对接媒体、放眼社会的学习机会。
论坛由人文学院新闻系郭之恩老师主持,首创模拟编前会的形式,由同学们提出自己的选题,大家讨论,再由李红平老师点评并讲解。在两个小时的讲座过程中,同学们问题不断、创意不断;李红平老师的精彩点评,让大家增加了对媒体和社会的认识。模拟编前会的形式,避免了以往论坛互动少的不足,给了同学们一个更加直观感性的思考平台。
在两个小时的论坛中,选题不断被提出,尤其是接近同学们日常生活的选题更是得到了主讲老师、指导老师,以及同学们的热烈讨论,报道的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新的报道角度也接连涌现。根据前一段时间音乐节的热潮,新闻系大一的纪志帆同学提出了相关选题,试图从音乐节的发展历程、经济效益等方面报
道。紧接着便有同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音乐节观看指南和观众需知的报道方向。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主持人郭之恩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强调从小处着手,通过草根乐团对官方收编的态度的矛盾,来展现他们的心路历程。李红平老师根据种种方案的可操作性和趣味性,结合《看天下》杂志的媒体性质,进行了深入解说,并举例讲述了专业记者是如何选择选题和准备采访的,为同学们展现了一幅业内的工作图景。
本次论坛,让同学们酣畅淋漓地体验了编前会的滋味,也增加了对行业的了解;同学们独立思考的品格也给李红平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红平老师向同学们提出了学习方面的建议,希望同学们能够多读国内外的新闻,掌握最新最广的资讯;多读各领域的书籍,了解社会情况,让未来的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顺。(人文学院供稿)
北语观天下:洪浚浩教授解读“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喜与忧”
5 月 19 日下午,“北语观天下 •长江学者大讲坛”迎来了第五位演讲者——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传播系教授洪浚浩,洪老师以“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喜与忧”为题,结合对美国大学生的实证调查,对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与现状、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中华文化走出去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三点建议。
洪老师认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进程在不断加快,但是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尚未取得相应的地位和影响,中国的核心价值理念并没有准确而有效地传
播到世界各地。中华文化走出去,既是文化交流融合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的要求,同时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展示民族文化身份的需求使然。基于这一背景,洪老师以 2013 年 10 月至
2014 年 2 月对美国大学生的一次调查为据,指出美国绝大多数公众对中国、中华文化和中国的传统理念、价值观基本上了解很少,许多美国大学生对中华文化价值观存在着非常负面的印象,甚至严重误解。面对如此现实,中华文化不仅要“走出去”,而且要“走进去”。从调查结果来看,美国的媒体和文化产品是
问题是,大力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目的是什么?是灌输中国的核心价值观,还是促进中外沟通了解?我们不可能把我们的价值观临驾于西方人自己的价值观之上。中国文化走出最大、最艰难的挑战来自中国文化本身,来自我们自己。
洪老师结合美、英、日、韩等国政府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把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以官方行为、政府行为为主,转化为以非官方、非政府行为为主;培育强大的、非官方的、非政府性的文化产业组织,鼓励它们以各种形式、各种目的(政治的、经济的)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中国政府可制定明确的、稳定的、具体可操作的政策,帮助和扶持非官方、非
政府的文化产业组织走进世界各国。
洪浚浩老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传播与国际政治、传媒与社会发展、全球文化产业。他曾供职于国内多家重要媒体,获得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传播学博士学位,现任哈方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马萨诸塞大学传播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他也是教育部长江学者项目评审专家、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评审专家、香港社科研究基金会评审专家。他曾先后担任全美中国研究联合会(USCS)会长和国际中华傳播学会(CCA)会长。
“北语观天下•长江学者大讲坛”,2013 年 10 月创设,由学校宣传部主办。讲坛邀请长江学者及海内外著名学者,特别是在海外有着长期研究背景的学者,针对中国当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发表真知灼见,破解发展困局,彰显“第三只眼睛看中国”的价值。(新闻中心供稿)
5 月 21 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挺教授应邀在对外汉语研究中心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大数据时代的语言技术”。讲座由中心副主任王建勤教授主持,中心主任孙德金教授、中心专职研究人员郑艳群教授、江新教授等五十余名师生聆听报告。
随着“云时代”的来临,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大数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刘挺教授认为微博、微信、博客、人人网等社会媒体为语言研究提供了大数据。语言大数据具有数量大、全、变化和传播速度快、多样性、真实性、深度价值以及个性化和群体智慧的特点。透过语言大数据观察社会,我们可以真正做到“不出户,知天下”。
刘挺教授指出用户创造语言大数据具有非规范性,给语言技术带来了挑战。大数据时代下的语言分析技 术、如何理解灵活多变的社会媒体语言以及数据的融 合和矛盾消解都对语言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 挑战与机遇并存,用户以“众包”——大规模标注数 据:来自广大普通用户的有组织的群体智慧——这种
新的知识获取方式贡献了各种形式的数据,给语言技术带来了机遇。
刘教授还指出,语言大数据已经渗透的社会科学和诸多方面,如社会情感与需求、影视、民俗、历史,以及地震等,推动着对计算社会科学的发展。
最后,刘挺教授认为将计算与语言研究结合首先应当站在机器的角度考虑问题,充分利用计算机工具研究语言中的普遍规律、刚性原则,提出新的语言理论和模型。另外,心理实验和计算模拟结合、语境分析、篇章级语义体系和语言情感计算等都是未来值得研究的方向。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刘教授认为计算与语言研究的结合有助于研究不同母语背景的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差异,进而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语言学习,
刘挺教授的报告内容充实、详尽,让大家了解了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语言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开拓了同学们的研究视野,在座师生受益匪浅。(对外汉语研究中心供稿)
原国际美学协会主席阿莱斯至北语作学术交流
5 月 22 日,著名学者、国际美学协会前主席阿莱 斯•艾尔雅维克(Ales Erjavec)因黄卓越教授的邀请前
来北京语言大学访问。此次活动采用了自由提问、漫谈与讨论的形式,相关专业的青年老师、博士生、硕士生们参与了活动,并都用英语与艾尔雅维克教授直接对话。
阿莱斯•艾尔雅维克(中文也有译为“阿列西”的)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美学家。他毕业于卢布尔雅那大学,后在巴黎美学学院(C.N.R.S)学习。1993 年前往加州伯克利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他在 1998 年至 2001年期间担任国际美学协会会长,并在多国学术机构担任学术兼职和名誉职位。目前担任斯洛文尼亚科学和人文研究院哲学所所长,卢布尔雅那大学、科佩尔大学美学教授和文化研究系系主任。他的数种著作已译成中文。
在讨论与回答环节中,艾尔雅维克教授回顾了他的研究经历,以及《后现代主义和后社会主义之现状》写作的契机和过程。他认为 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原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与艺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在各国又有一定的相似性,由此促使他展开了相关课题的研究。谈到《图像时代》这本著作,他认为类似文本性话语与图像所指之间的紧张关系还存在于很多其他领域。不仅只有图像参与民族性的构建,从标志性的地理环境到一本国际发行期刊的命名都体现
出了这种趋势,民族性被越来越多地突显出来。在谈及中国当代艺术时,他认为艺术不能被简单的看做一种历史的政治性的表达,但艺术的确产生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必然会受其影响,尤其是在社会变革的时期,艺术相应地会更具活力,如柏林墙倒塌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德国,以及同一时期的中国,都是明证。接下来的一段时期,中国艺术回归平淡,变的不那么有趣了。但是近十年来,中国艺术越来越活跃。在经典、传统、古老的艺术形式中发现新的价值,这使中国艺术渐渐成为亚洲甚至世界上最具活力的艺术之一。这与先锋艺术很不同,可能先锋艺术很难在五十年的时间里一直保持其先锋性,因此他对中国艺术的发展很乐观。在全球化时代下,经济危机以及生态危机都会成为当代艺术产生的背景,艺术和艺术家们都面临着新的问题。在座谈过程中他还就意识形态概念的沿革、“美学革命”发表了看法,就中国文学、美学和文化研究的现状与参加座谈的师生们进行了讨论。
最后,艾尔雅维克教授特别称赞了本次交流会的
形式,认为大家的提问和讨论开阔了思路,带来很多不同的观点和视角。(摘自北语校园新闻网)
5 月 28 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程朝翔教授莅临北语,作了题为“莎士比亚与现代文化”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外国语学院院长宁一中教授主持,北语广大师生聆听了本次讲座。
程教授以“莎士比亚究竟为何许人也”切入,解释了莎士比亚存在之谜,由此引发听众对莎翁作品的思考。程教授语言生动幽默,思维严谨,赏析角度新颖,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与分析了莎翁对当今世界的影响与其存在的价值,并向大家推荐了四部当今解读莎翁作品的权威著作。接着,程教授梳理了西方社会不
同时期对莎翁作品的解读,指出西方对莎士比亚的解 读所经历三次的变化是西方意识形态建构过程的体现。通过剧本《威尼斯商人》,程教授详细分析了莎翁与 现代社会的关系。讲座中,程教授渊博的学识和平易 近人的态度,赢得了在场听众阵阵掌声;而他的独特 见解也使现场听众感悟良多,收获颇丰。讲座结束后, 大家与程教授进行了积极互动。
最后,外国语学院院长宁一中教授做了精彩的点评,再一次加深了大家对讲座内容的理解。(外国语学院供稿)
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文卫平教授莅临北语讲座
5 月 29 日上午 8 点,由我校外国语学院主办的“东
西学新声系列讲座”在主楼 1215 教室举行,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文卫平教授作了题为“汉语负极义极小词与连┉都结构”的报告。此次讲座由北京语言大
学外国语学院吴平教授主持。
文教授首先介绍了极性词的分类。在介绍了英语中的负极义词后,文教授对汉语中的负极义词做了详细的讲解。她认为汉语的负极义词包括包括疑问词(如
“什么”)、限定词(如“任何”)和极小词(如“一
+NP 或半+NP)。其后,文教授又对极性词做了分类:汉语中的极性词包括正极义极大词、负极义极大词、正极义极小词及负极义极小词。在介绍汉语极性词的允准与分布后,文教授指出汉语中的否定极大词和否定极小词均可表示全量否定,肯定极大词和肯定极小词均可表示全量肯定。最后,文教授介绍了“连┉都
结构”与极性词的关系。
讲座结束后,吴平教授对讲座做了精彩的点评并以师兄的身份邀请文教授日后勤来北语做学术交流与探讨。在场的理论语言学同学也纷纷感慨获益匪浅,不仅了解了汉语负极义极小词与连┉都结构,而且从文卫平教授那里学到了严谨的论证方法和辩证性的思维的重要性。(外国语学院供稿)
6 月 4 日,台湾师范大学曾金金教授应邀在我校对外汉语研究中心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华语关联词语区内副词连用接受度实验及对外汉语教学应用”。报告由中心副主任王建勤教授主持,中心主任孙德金教授、中心专职研究人员江新教授、郑艳群教授等五十余名师生聆听报告。
曾金金教授从第二语言习得的角度,为我们介绍了她的一项最新实证研究——12 组复合副词语序接受度判断实验。该实验利用 E-Prime2.0 软件设计,实验材料为含有“就”、“也”、“不”三种高频副词组合的句子。被试分为三组各 30 人:语法专业训练组,华语教师组,第二语言学习组。实验的因变量为被试
的可接受度及反应时。结果显示,三组被试对不同复合副词组成的句子的接受度水平是不同的。
曾教授还分享了她在实验研究中发现的问题以及 思考。例如:单句测验的结果其实并不理想,后续实 验应充分考虑语境的影响;被试在进行判断时会参考 其性别意识、世界真实性判断;可否将刺激视觉呈现 改为听觉呈现;是否应考虑接受度的不同层面,如语 义方面的接受度与语法结构层面的接受度是否一致等。
曾金金教授的报告内容充实、详尽,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为我们呈现了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及留学生对关联副词不同的可接受水平,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深刻的启发与指导意义。(对外汉语研究中心供稿)
清华大学王宁教授莅临我校作学术讲座
6 月 5 日下午,清华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欧
洲科学院外国院士王宁教授在主楼 1215 作了题为“全球化时代人文学科的作用”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陆薇教授主持,校科研处领导和外国语学院师生参加了讲座。
王宁教授从全球化时代来临下人文学科的作用及历史使命问题切入,首先界定了“全球人文”的概念。他指出在全球化的时代下,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和经济大国形象正在逐步确立,但是在国际人文科学的学术领域,中国学者的研究论文无论就其数量还是质量或影响力而言都相对落后。之后,王宁教授结合他在国际会议和访问交流的亲身经历体会,与在座师生分享了他对人文精神与人文学科的理解,并详细阐释了人文学科对一流大学建设、对社会发展、对全球文明
的重要作用。最后,他提出必须在加强中国人文学者 的英语写作水平的同时,培养一支精干的学术翻译队 伍,通过中外合作的方式把中国的学术思想译介到英 语世界,这样才能有效地打破全球人文学界的西方中 心主义态势。他指出中国的人文学者不仅要在国际上 中国研究领域掌握话语权,同时也要在一些具有普世 意义的基本理论话题的研究方面争得最起码的话语权,这就是中国人文学者的使命与抱负。
讲座结束后,师生踊跃提问。王宁教授结合自身主编书稿、海外讲学等经历做了详细解答,并与在座师生对人文学科的发展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本次讲座不仅启发了师生的学术思路,还调动了师生作为人文学科研究者的社会责任感,整个讲座在一片掌声中圆满结束。(外国语学院供稿)
6 月 12 日下午,我校外国语学院主办的题为“红
楼梦与红学”的学术讲座在主楼 1215 室举行,中国红 楼梦学会会长、《红楼梦学刊》主编张庆善研究员主 讲。本次讲座由北语外国语学院院长宁一中教授主持,广大师生聆听了本次讲座并积极参与到此次交流会中。
张研究员以《红楼梦》的多种语言译本为切入点,强调了外语学习者在红楼梦推广与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性,由此将听众引向《红楼梦》与“红学”。他从对
《红楼梦》的阅读、欣赏、研究等多个层面进行了分析讲解,阐释了目前“红学”的理论概念,强调了《红楼梦》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艺术领域中愈
来愈重要的地位和价值。他还特别指出研究《红楼梦》要坚持正确的方法和态度,摒弃猎奇和浮躁的心态。讲座中,张研究员多次提到外语学习者应当借助西方理论加强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
讲座中,张庆善研究员旁征博引、生动幽默,运用了大量的《红楼梦》原作的语言、诗词和情节,展示了深厚的红学功底和渊博的学术知识,使广大师生近距离领受了学术大家的风采,给大家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讲座结束后,张研究员还细致入微地回答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外国语学院供稿)
6 月 12 日,苏黎世大学柯佩琦教授应邀在我校对外汉语研究中心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语文分步同行’——苏黎世大学汉学系初级汉语教学模式”。报告由中心主任孙德金教授主持,中心副主任王建勤教授、江新教授、赵雷副教授以及我校张辉副教授等五十余名师生聆听报告。
柯佩琦博士从教学设置、教学条件、教学模式和 该模式的优势等方面介绍了苏黎世大学汉学系初级汉 语教学模式——语文分布同行模式。首先,柯博士指 出,该教学模式强化初级阶段的汉语学习,采用语文 分步同行的教学模式。在中、高级阶段,主要使用小 说、报刊等原著作为教材进行语言综合能力教学。苏 黎世大学采用语文分步同行的教学模式存在两个前提,一是在苏黎世大学的汉语学生学习汉语的时间有限, 也没有语言环境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二是学生开始 学习汉语前已经掌握了三门或四门外语,所以他们具 有一定的外语学习能力和语言意识。
接着,柯博士介绍了语文分步同行模式的具体设
置。该模式分为分流、过渡和合流三个阶段。分流阶段分为综合语言课和汉字书写课。综合课以拼音为主,汉字为辅,汉字课主要学习汉字的构成、书写。过度阶段主要指导学生认知汉字,教授与前期所学到的生词对应汉字,培养学生构词意识,进行阅读入门教学。合流阶段,综合语言课以汉字为主,拼音为辅。
柯博士认为这种语文分布同行的教学模式主要有四点优势。第一,语文分流,学习目标清楚;第二,便于系统性地介绍汉字,按照汉字学习的规律逐步介绍汉字;第三,初学阶段词汇量不受识字量的限制,有利于难度不同的听说读写同时向前发展;第四,便于学生依靠已有的拉丁文字知识进入汉语阅读。
最后,柯博士提出了外国人在“电子时代还要手写汉字?”等问题与大家进行讨论。柯佩琦博士的报告让大家了解了国外的汉语教学的情况和新的不同的教学模式,开拓了同学们的研究视野。(对外汉语研究中心供稿)
美国洛约拉马利蒙特大学吕婵博士应邀作学术报告
6 月 16 日,美国洛约拉马利蒙特大学吕婵博士应邀在对外汉语研究中心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美国沉浸式中文项目中的小学生的中文语言与阅读习得”。报告由中心江新教授主持,崔永华教授等五十
余名师生前来聆听报告。
吕婵博士首先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沉浸式教学”为切入点,简要介绍了其发展历史、主要模式以及在美国不同社区的具体适用情况。
在此基础上,吕博士分享了她的一项最新研究:该研究以美国小学二年级儿童为被试,其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儿童 30 人,为实验组,对其进行沉浸式教
学;华裔儿童 23 人,为对照组,接受一般的中文教学。在学期末分别对两组被试进行读写及阅读能力的一系列测试,结果表明,沉浸式教学组儿童的测试成绩与华裔对照组儿童的测试成绩差异不显著,在某些测量维度上甚至优于对照组。
最后,在座师生就报告内容与吕博士展开一系列积极地讨论,吕博士也与我们分享了她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及思考。例如,沉浸式教学方法具
体的教学模式及其适用性问题,本研究的被试同质性问题,本研究对两组被试学习中文时间的控制问题,对阅读流利性各维度的测量问题,实验的信度及效度问题等。
吕婵博士的报告不仅讲解了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知识,还介绍了对外汉语教学在美国的具体发展与应用情况。同时,吕博士的研究为沉浸式教学法在美国中小学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提供了有力的实验支持,对今后的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有着深刻的启发与指导意义。(对外汉语研究中心供稿)
6 月 16 日,美国爱荷华大学沈禾玲教授又应邀为我校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做了题为“美国初级汉语教学:挑战与出路”的讲座,这是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自成立以来的首场讲座,来自汉语国际教育学部的 50 多位一线教师及研究生聆听了讲座。本次讲座由基地副主任姜丽萍教授主持。
在讲座中沈教授改变了以往由专家主讲的常规模 式,采用互动式的讲座形式,开场就提出问题:“美 国汉语教学,你知道哪些?”引导听众发表观点,参 与互动,进而引出讲座的中心议题:“拼音和汉字教 学孰先孰后?”“汉语教学应该是词本位还是字本位?” “数字化时代是否还需要手写汉字?”上述三个议题 引发了全场一线教师的参与热情,并就此展开了热烈 的讨论。沈教授观点清晰,逻辑严谨,引证丰富,言 谈幽默,不仅详细介绍了美国汉语教学的现状及面临 的挑战,而且就三个中心议题深入分析了学界有代表 性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富有说服力的研究结论,并对 听众的困惑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答。
6 月 18 日,美国爱荷华大学沈禾玲教授应邀在我
校对外汉语研究中心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高级汉语学习者句子阅读中词汇歧义消解策略研究”。讲座由中心副主任王建勤教授主持,中心主任孙德金教授、张博教授、江新教授等五十余名师生聆听报告。沈禾玲教授从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实验
的过程和结果、研究结果等方面介绍了对于美国高级汉语学习者句子阅读中词汇歧义消解策略的研究。沈教授指出“词汇歧义”是指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词或词组的模糊性,这些词或词组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对于学习者汉语阅读中词汇歧义消解策略的研究能够为建立汉语二语阅读加工中多义词词义提取理论模式提供实证依据,为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多义词词义提取能力提供教学建议。沈教授的研究结果表明,正确的词义提取取决于词汇知识的全面性。学习者主要采取的策略是利用上下文,其次是字义分析,其三是熟悉词义主导。字义分析是汉语阅读加工中多义词词义提取的特有策略。(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供稿)
哈佛大学达姆罗什教授为我校师生作学术讲座
6 月 17 日下午,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大卫•
达姆罗什(David Damrosch)教授在人文学院教四楼103为我校师生做了题为“什么是‘文学’—全球诗学札记”(What Is “Literature” Notes towards a Global Poetics)的讲座,这是由校宣传部和人文学院比较文学研究所共同举办的“跨文化系列讲座”之第五十五讲。
讲座过程中,达姆罗什教授与我校师生分享了他多年的研究成果。他从“什么是文学”这一根基问题入手,探讨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创作和诗学内涵,并最终揭示出“全球诗学”这一新兴理念的定义和特征。
达姆罗什教授首先就全球化时代下比较文学研究
的现状作了简要分析。他认为扩大到世界文学的尺度 上,比较文学研究要告别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西 方民族主义”(Western Naitonalism),并力求促进文 化之间的互相交流。通过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学研究, 我们对于自己的学院文化和学术选择会获得新的理解,既在已有的观念上更加明确,也在忽略的方面有所警 醒。随后,达姆罗什教授从诗歌入题,在一个较大的 时空跨度下,对不同文化中诗歌的创作、阅读模式、 社会背景和影响等方面作了精彩论述。他首先引宇文 所安对杜甫和华兹华斯的诗歌创作所进行的比较为例,认为在二者在表现形态上并非截然对立。杜甫和华兹 华斯的诗既可以看作是独立于生平之外的自足文本, 也可以看作是作者所处的社会、政治、生活环境的写 照。其后,他又对表达个人内心思想传统的西方爱情 诗和极端社会化和群体性的印度爱情诗进行了比较。 并提出,阅读陌生传统的作品,遇到表面上不合逻辑、 没有意义、过于平淡的地方,要将其放到当地文化背 景中去寻找新的意义。一般情况下,令人迷惑茫然的 地方恰恰是走向作者独特方法与观点的通途,从而认 识到作者如何依照自己的文化传统来表达超越时空界 限的人类的共同情感。最后,达姆罗什教授以《罗摩
衍那》为例进行总结,揭示了他心目中“全球诗学”的三个基本特征,即,文艺加工后的(artfully shaped)、可传播的(transferable)及制度化 的(institutionalized)。
讲座由我校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李庆本教授主持。比较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陈戎女教授及我校比较文学专 业与外语专业的硕士生与博士生参加了此次讲座,还 有许多从外地和外校转成赶来的听众。由于听讲人数 众多,主办方不得不更换教室,最后选择在可容纳 100
多人的人文学院 103 教室,全场座无虚席。达姆罗什教授丰富扎实的学识,独到新颖的学术观点使在座师生对世界文学有了全新的理解。他深入浅出的讲解引发了大家的积极思考,同学们就自己疑问与达姆罗什教授进行了交流,场面热烈,气氛融洽。讲座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能够与哈佛大学的知名学者进行面对面的接触实在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跨文化系列讲座自2008 年5 月开展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五十五讲,邀请了众多中外著名教授学者前来讲演,并得到了学校领导师生、各部门单位的热情支持和参与,形成了校际、中外的跨学科、跨文化的学术交流。(比较文学研究所供稿)
6 月 24 日下午,汉语进修学院举办了“从日本的汉语教育谈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化和人性化”讲座,由来自日本广岛修道大学的郭春贵教授主讲。本期讲座是“汉语进修教育研究”系列讲座的第七期,吸引了众多师生参加。
郭春贵教授在日本从事多年汉语教学工作,他首先介绍了日本汉语教育的概况,指出目前日本汉语教育中存在的教学效果差、生源减少、汉语人才匮乏等问题,从而反思对外汉语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通过教导汉语让学生喜欢中国文化,而不是为教汉语而教汉语。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对外汉语教师必须兼具“专业化”和“人性化”两种素养:
专业化指教师要具备学科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的精神,人性化指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师生关系的友好协调,课堂氛围的轻松愉快,教学相长。“专业化”和“人性化”二者互相促进、互为补充,二者缺一不可。
在互动环节中,郭教授根据在场师生提出的关于日本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特点以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操作方法、教材编写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具体、详细的阐述。郭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在场师生树立了一个“专业化”和“人性化”相结合的典范,非常具有启发性。(汉语进修学院供稿)
淮阴师范学院副院长张强教授应邀来我校作学术讲座
6 月 24 日下午,淮阴师范学院副院长张强教授应
邀在教四楼 320 会议室作了《西汉过秦思潮与过秦论》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主要针对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
研究生,由研究生院和中华文化研究所共同主办。 张强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和中国古代
文学研究,曾多次获得了江苏省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奖
项,至今发表论文有一百余篇,出版专著、编著十余部,代表作品有《司马迁与宗教神话》、《司马迁学术思想探源》等等。除在淮阴师范学院任职外,张强教授同时还兼任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导、苏州大学古代文学博导、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
《中国文学年鉴》编委、中国《史记》学会副会长、中国《诗经》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本次讲座由中国屈原学会会长、中华文化研究所所长、人文学院方铭教授主持。近年来,古代文学界研究的碎片化倾向日益严重,研究者多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本书或某一类书,而忽略了与其他典籍、包括和当时社会思潮的关联性。这直接影响到研究者对于研究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张强教授的讲座重在指导当代研究生认识和学习当时社会思潮与文学的关联。周有八百年而亡,秦虽灭六国统一天下,但不久就二世而亡,这样的一个历史现实必然引起汉代人的警觉。张强教授首先为我们梳理了汉初文人对于“过秦”,即秦失天下的原因的思考,从政治制度、治国思想和用人制度等角度分析了西汉对秦制的继承和变
学术交流
革。其次,张强教授又通过以上三个角度分析了儒家思想在西汉是如何逐步成为主流思想,凸显了儒家思想与“行仁义,法先圣”的过秦思潮的一致性。再者,从文学角度,按散文、诗歌等分门别类,强调这些文学形式在过秦思潮下的文学表现,突出汉代人为现实政治生活服务的文学精神,同时又强调了对于历史认识的客观性。比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说明了儒家思想在当时成为一种主流,而并非只有儒生才能做官。最后,张强教授将秦汉流行的邹衍的 “五德终始”学说提升到了宗教神学的地位,申明了汉代人对于改朝换代的正统论,凸显了汉代人在思维认识上与今人的不同。总之,把文学作品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考量,考察文学与时代的关联、文学的变迁,是张强教授讲座的重点。
本次讲座非常受学生欢迎,甚至有三位北京大学
的教师慕名而来。会后,张强教授对学生的提问进行了详尽而合理的解答。本次讲座在学生热烈的掌声中结束,期待以后张强教授仍能莅临北语,为我校学生带来更多的学术盛宴。(人文学院供稿)
齐鸣老师赴法国参加“中国意象——当代中国水墨与雕塑艺术展”
为庆祝中法建交五十周年,2014 年 3 月 27 日至
30 日由中国美术馆和中外友好国际交流中心共同主办的“中国意象——当代中国水墨与雕塑艺术展”在法国大皇宫国家博物馆举行,这座塞纳河畔的艺术殿堂整个外立面变幻着不同的色调,梦幻而富有东方韵致;恢弘的荣誉厅内人头攒动,中法文化界的嘉宾济济一堂,交流品鉴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分享醇厚浓郁的中法友谊。由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副馆长马书林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担任策展人,精心遴选了 60 位当代中国水墨画家和 20 位雕塑家,以“中国意象”为题,向法国公众展示富有东方意蕴的中国水墨画和雕塑艺术创作, 并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现生机勃发的当代中国社会。此次展览是中国当代艺术在该馆的首秀,也是中法艺术交流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纪念中法建交 50 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展览
在习近平主席访问法国期间推出,自然深受两国政界、文化界重视,中国驻法大使翟俊、法国前总理德维尔
潘在展览期间专程赶来,细细观赏;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副馆长马书林,中外友好国际交流中心主任柯志华,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主任殷福,中国驻法使馆文化参赞李少平,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法国美术家协会主席雷米•艾融,“艺术巴黎”艺博会首席执行官瓦朗蒂娜•勒塞特-普雷查理以及詹建俊、邵大箴、钟涵、曹春生、张桂铭、方俊、韩书力、朱道平、齐鸣、陈孟昕、陈连富、刘金贵、王中、李向群、刘临、桑建国、陈辉、陈鹏、何加林、于文江、陈苏平、赵小海、韩敬伟、李传真、杨柳等 200余位中外艺术界人士出席了开幕式。
此次“中国意象——当代中国水墨与雕塑艺术展”共选择 60 位活跃于当代画坛的中国水墨画家,他们是当今中国画领域的佼佼者,60 件作品基本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水墨画领域的发展现状。
其中,北京语言大学艺术系教授齐鸣应邀赴法国参加了此次展览,齐鸣老师于 2003 年创作的绢本设色工笔人物画《人长寿》(93cm×76cm)也在此次展出
的 60 件绘画作品之中,画中老者神态自然亲切,给人感觉可触可摸、真切鲜活,毫无扭捏作态之感。而在展览的过程中,齐鸣也向各位参观者详细的介绍了自己展出的画作,中国驻法大使翟俊、中古美术馆副馆长马书林和中外友好国际交流中心主任柯志华等在观赏时认真地倾听了齐鸣的详细讲解。
齐鸣老师的画,一如其人,一向低调且默默无语,踏实前行,这和这世界中的高调、浮夸与自我宣扬恰成对比。齐老师的画,往往在于不经意间流露出真情,不动声色,悄然而出,正所谓画如其人也。他的工笔人物刻画精微,于自然中能够发现人物内在精神的丰富性。正如唐朝张彦远所说:“意不在于画,故得于
画。”
自古,中国画评便有传统。唐张彦远曾将画列为五等,即“自然、神、妙、精、谨细”。“自然”和 “谨细”被看作绘画优劣的两端,自然、亲切、感人,是艺术最高的“格”。当代中国艺术需要的正是这种真正具有人文关怀视野与艺术语言表达的作品。包括齐鸣老师此次展出的作品,这次展览所产出的众多中国水墨绘画和雕塑作品让法国观众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东方文化的哲学思想和美元观念,加深了对中国艺术的认识和理解,感受其独特的“意象”之美。(人文学院供稿)
4 月 15 日至 16 日,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张博教授应邀访问山东鲁东大学。
4 月 15 日下午,山东鲁东大学举行了敦聘张博教授为鲁东大学兼职教授的仪式。国际教育学院教师及研究生、鲁东大学文学院及烟台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部分师生出席了该仪式。鲁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胡晓清教授介绍了张博教授的学术简历,鲁东大学李清山校长宣读了学校的聘任文件,向张博教授颁发聘书和校徽,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张博教授对学校的信任表示感谢,并表示要积极支持国际教育学院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为该校汉语国际教
育事业和学科发展贡献力量。随后,张博教授作了题为《二语学习者同义类多词混用的特征及其原因——兼谈同义类词语混淆的教学对策》的学术报告,受到国际教育学院师生的热烈欢迎。
访问期间,张博教授还参加了国际教育学院组织的学术沙龙,与该院教师共同讨论青年教师的研究成果,并应邀介绍了《世界汉语教学》的学科定位、学术标准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大家表示,张博教授的学术报告和学术指导使他们增长了知识,开阔了学术视野和研究思路,希望今后能有更多交流讨论的机会。(对外汉语研究中心供稿)
贾烈英教授赴川外、北外、国关参加学术活动
4 月 26 日,社科学院贾烈英教授在重庆四川外国语大学参加了第十二届全国外交学学科建设年会,共有来自全国 40 个单位的 70 多名代表与会。会议围绕着“中国外交新理论与新领域”、“中国与金砖国家关系”、“10+3 框架下的中国-东盟关系”、“中国与东北亚国家关系”和“中国周边安全机制与外交策略”五个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本次会议围绕着中国外交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机遇和新挑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贾烈英教授就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的最新成果--过程建构主义做了发言。会议为各兄弟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交流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促进了中国的外交学朝着学理化、科学化和实用化的方向发展。
6 月 18 日,“保护的责任--国际规范构建中的中国视角”研讨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德国全球公共政策研究所副主任 Philipp Rotmann,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亚太保护的责任研究中心副主任Sarah Teitt 分别致辞,与会者包括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维和警察培训中心、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的学者。
会议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组织研究中心副主任刘铁娃主持,我校贾烈英老师以“保护的责任——在联合国框架内的发展”为题做了主旨演讲。研讨会促进了国内外学术界在保护的责任领域的交流,将进一
步促进国内学界在该领域的学术研究。
6 月 21 日,由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安全研究》编辑部主办的“中国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香山饭店举行,包括来自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和媒体的 120 多名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李家兴致开幕词。我校贾烈英教授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围绕着四个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即中国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根基和哲学基础,中国国家总
体安全观的国内政治基础,中国的大战略和总体国家安全观,西方国家对中国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透视。中国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的吴白已、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李淑云、中国社科院美国所的周琪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金灿荣分别主持了四个环节的讨论。会议是对习近平主席 2014 年 4 月提出的总体安全观的一次深入探讨,也是对新中国安全观演变的一次多视角的梳理,促进了中外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相互交流。(社会科学学院供稿)
4 月 27 日下午,对外汉语研究中心郑艳群教授应邀在北京寰语学院教师公益分享会上作了题为“多媒体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报告。报告围绕多媒体技术的科学性在哪儿,实用性体现在哪些方面,高效性如何实现等问题,为大家从理论到实践并结合具体实例,系统地讲解和展示多媒体技术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从形式到技巧,辅之以基本规律。报告结束后,郑老师还与大家一起就汉语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语料库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的具体问题进行了讨论。
寰语学院教师分享会是由寰语学院主办的一项公
益性质的教师交流和学习活动,本次为2014 年第5 期。
教师分享会自 2012 年起受到了同行业许多在校学生和社会从业者的关注,也得到了专业人士的支持。来自教学一线经验丰富的教师和走在学术前沿的学者都曾作为主讲人来到分享会作报告,参加过分享会的对外汉语教学在校学生和年轻教师都表示受益匪浅。分享会致力于公益,坚持“因分想而分享”的理念,努力帮助对外汉语教师成长和促进专业教师发展。(外汉语研究中心供稿)
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第 22 届年会暨北美汉语语言学第 26 届年会在马里兰大学召开
5 月 2 日,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ICAL)第 22
届年会暨北美汉语语言学第 26 届年会(NACCL-26)在华盛顿附近的马里兰大学召开。来自中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台湾师范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韩国延世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 30 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研究生与会交流。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教授、语言政策与标准研究所所长张维佳教授、汉语学院孙文访博士,以及在读研究生近 20 人参加了本次会议。马里兰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邦妮•迪尔( Bonnie Thornton Dill)教授和马里兰大语言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科林•菲利普斯(Colin Phillips)教授在开幕式时都到场对年会的召开表示祝贺。
本次会议围绕“汉语全球化”这个主题,设立了
30 个专题发言、一个学生墙报展览、两个知名学者圆
桌讨论会。本次关于的高端学术讨论对汉语教学、推广的意义主要在于两个层次:一是类似“大华语”等概念的讨论让我们认识到海外人士学习汉语与以汉语作为母语有所不同,这是不奇怪的,这种认识是进行海外汉语教学的基础;二是从微观角度看,会议的许多讨论涉及到具体的教学方法,比如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汉语学习中容易遇到怎样的困难。这两个层次最后都会反馈到有关汉语全球化的教学、政策制定中来。
在开幕式结束后,我校语言政策与标准研究所首席专家李宇明教授做了题为《汉语的层级变化》的大会演讲,指出:在汉语向全球的过程中,我们要建立 “大华语”的概念,同时也要树立“双语主义”的观念;注重“双言双语”的培养;第二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文化素质。在专题讨论中,我校语言政策
与标准研究所所长张维佳教授和他的研究生田飞洋做了《全球社会语言学:语言景观研究的新理论》和《“两岸三地”异名词汇在北美华文报纸中的竞争状况研究》的报告,汉语学院孙文访博士做了《“有”的概念空
间及语义地图》的报告。另外,语言政策与标准研究所博士生饶高琦向会议提交了《汉语词性信息对句法分析的贡献》书面论文。张维佳教授还主持了一场分会场讨论。(语言科学院供稿)
5 月 8 日由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与美国大学理事会、亚洲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七届全美中文大会在美国洛杉矶召开。本次大会以“兼蓄融通,汉语东西南北中”为主题,来自美国各州政府教育部门官员、大中小学校长、教师和中国的汉语教育专家等 1200 多名代表与会。我所张维佳教授和汉语学院赵菁副教授,我校赴美国南卡大学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师梁青、李晓敏、冯传强、张铁军,新密西根大学孔子学院刘莉、何阿君,乔治梅森大学孔子学院王丽虹,以及我校出版社北美分社工作人员孟旭、石超等应邀参加了会议。
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出席开幕式并用中文致辞,与代表们分享了自己学习汉语的亲身经历。孔子学院 总部总干事、国家汉办主任许琳,美国大学理事会主 席 david coleman 和亚洲协会董事会主席 josette sheeran 在开幕式现场举行三方论坛,分享了三个机构
在推广中文项目方面的成功经验,探讨了如何通过语言学习培养学生成为全球管理者,展望了未来中美人文交流的前景。
会议举行了 5 场全会和 75 场分会。“将中国文学作品翻译并介绍给世界”、“本土师资培训及资格认证的经验与挑战”、“新的学习平台—国际汉语教材编写指南”等议题受到参会代表广泛关注。大家纷纷表示,此次大会所设专题与美国汉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和当前实际联系紧密,为美国主流学校汉语教师交流经验和分享观点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会议期间,张维佳教授、赵菁副教授还向国家汉办领导汇报了我校海外孔子学院发展情况以及志愿者培训工作,我校出版社北美分社还在会场布置了展台,受到国家汉办领导和与会代表的好评。(语言科学院供稿)
钱婉约教授主讲 “文津讲坛”之晚清民国时期日人来华访书
5 月 24 日,一个下着淅沥小雨的舒适惬意的夏日,
在古色古香的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临琼楼 2 层,文津讲
坛第 718 期讲座如期举行。我校钱婉约教授受邀主讲 “中外交流史系列之二”,为大家带来题为《晚清民国时期日人来华访书》的讲座。
钱老师首先介绍了历史上日本从中国输入书籍的四个阶段:遣唐使中的留学生(僧)带回中国书籍;五山僧侣的民间交流;江户时期长崎商船带回中国琴棋书画和明清小说;近代日本文人学者到中国访书、购书、掠书。接下来,钱老师分析了晚清民国时期日人访书的时代政治背景、学术背景以及主要访书形式。
随后,钱老师主要讲述了晚清民国时期内藤湖南、田中庆太郎等人来华访书经历、收获,及与中国学者的交往。还讲到两位中国学家平冈武夫、吉川幸次郎来中国访书的趣闻。介绍了岛田翰作中使三菱财团购入“皕宋楼”珍宝典籍的经过。讲座还为大家展示了许多珍贵图片。
钱老师分析了晚清民国时期日人来华访书的特点和意义。概括了访书的三种类型:从人员结构上来说,大致分为学者的调查研究、藏书机构的采购和书店老板的输入。日本近代对中国汉籍的需求也经历了三方面的转变:1、甲午战争前,作为汉文化修养类书籍的汉籍,如明清绣像小说、历代书画古董等常常被输入日本;2、甲午战争后,受到日本中国学实证主义学风的影响,学界对汉籍的需求转移到社会调查、考古发现、文献搜集和考据研究等方面上来;3、进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学界更关注新文艺、新汉籍和语言学类图书。最后钱老师指出,晚清民国时期日人的来华访书构成了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方面,也反映了日本对中国文化典籍的认识、汲取甚至掠夺。
现场听众对此次讲座内容产生很大兴趣和热情反
响,讲座结束后,多位听者提出问题并交流心得,钱老师也一一作出详尽的解答。最后在热烈的掌声中,讲座圆满结束。(人文学院供稿)
如何帮助即将赴任的汉语教师志愿者做好知识与能力的双重准备?如何在短期培训中实现从学生到合格教师的顺利转型? 6 月 3 日上午,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教授、人文学院施家炜副教授、汉语进修学院骆健飞博士为 2014 年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赴美大四国汉语教师志愿者储备培训学员带来了一场以 “海外汉语教师的知与能”为主题的对话式讲座。
本次讲座在主讲嘉宾崔希亮教授与施家炜老师、 骆健飞博士两位分享嘉宾的探讨中展开,三位老师围 绕美大四国的教育教学和人文环境特点,针对海外汉 语教师生涯的准备、知识结构、能力培养、汉语教师 的使命及对教师的期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讨,并与现场学员分享了丰富而实用的教学案例。在随后 的师生互动环节,三位老师重点解答了学员们在汉语 教师知识储备、能力提升和职业规划方面的问题。面 对学员提出的“如何将教学理论运用到岗位实践,顺 利展开新手教师的教学工作”这一问题时,崔希亮教 授指出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强调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
反思,及时收集各种问题,成为一个学习和研究的有心人;施家炜副教授和骆健飞博士也结合自身教学经历与学员们分享了各自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历程,使学员深受启发。
讲座中学员们积极参与,反应热烈;参训学员陈少杰在课后说到:“崔教授非常幽默,没有枯燥的理论,每个环节、每个话题都会结合实例,整个对话轻松活泼,施老师和骆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则帮助我们直接了解到赴任国教学的一线情况。与三位老师的对话让我们真切见识到了名师风范。希望北语可以多组织这样多方参与的对话课!”
接下来的培训即将进入教学教法集中强化模块,学员们将继续通过多方对话的形式与中美澳等国资深教学专家、优秀归国志愿者和美大四国留学生就汉语教学、课堂管理等方面展开互动式讲座,快速提升个人能力,做好赴任前的教学准备。(孔子学院事业部供稿)
郑艳群教授通过远程方式在第八届国际汉语电脑教学研讨会(TCLT8)上作报告
6 月 6 日至 8 日,第八届国际汉语电脑教学研讨 会(TCLT8)在美国波士顿塔夫茨大学(Tufts University)举行。对外汉语研究中心郑艳群教授于北京时间 6 月
7 日晚上 8:30 在家中通过远程方式作了题为“关于汉语语法 MOOC 资源建设的若干问题”的报告。
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日益发生变革的时代,汉语 MOOC 资源建设是非常必要的。而汉语语法 MOOC资源建设无疑是汉语 MOOC 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郑
艳群教授的报告就汉语语法 MOOC 资源建设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互动与操练形式设计等若干基本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设计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郑艳群教授发言后,对实地参会代表提出的相关 问题作了回答,就汉语课堂教学如何利用 MOOC 资源、 MOOC 与视频公开课的区别、MOOC 与“Blackboard” 的关系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对外汉语研究中 心供稿)
李宇明教授一行参加第八届海峡两岸现代汉语问题学术研讨会
6 月 12—13 日,第八届海峡两岸现代汉语问题学术研讨会在台北召开。本次会议由台湾华语文教学学会主办,台湾师范大学华语文教学系暨研究所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南开大学等单位协办,
会议主题为“两岸四地语言与生活”。来自两岸四地和韩国、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地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共 70 余人出席了会议。我校党委书记李宇明教授、语言科学院陈双新教授、汉语学院吴双教授应
6 月 12 日下午,李宇明教授受邀参加了主题为“华语地区之现代语言与生活”的座谈会。座谈会上,李宇明教授首先应会议主持人要求介绍了 6 月初在苏州召开的世界语言大会的情况、特点和意义,然后结合座谈会的主题着重阐述了:1、要重视语言生活。两岸四地和海外其他各个华语社区的语言差异情况,既是语言多样性、丰富多彩的表现,有时也可能带来误会,当前要正视差异的现实,要有语言生活的概念,只有了解了语言生活,才能更好地做出各种各样的反应和举措;2、沟通很重要。如何沟通,当然需要学者做工作,但更重要的是两岸人的沟通,两岸人心的沟通、信息的沟通,很多问题要在生活中去沟通,要研究语言生活,主要目标是使语言生活顺畅,要解决语言生活中发生障碍的问题。有关语言的学术研究、文化研究当然重要,老百姓的事情更重要;3、只有通过语言生活,才能真正解决我们之间需要沟通的问题。如果只有学者之间的沟通,语言生活中的误会最终还会存在。所以要关注语言生活、研究语言生活,通过语言生活找到问题、解决问题。
会议期间,李宇明教授做了《汉语传播的国际形
象问题》的大会主旨报告(本次会议共安排了两场主旨报告,另一场为台湾政治大学竺家宁教授所作的《谈两岸语音规范和词汇比较研究的几个问题》)。在一个小时的报告中,李宇明教授深入阐述了汉语在向世界传播的过程中应该塑造什么样的形象问题。他认为,向世界传播汉语,关乎全世界华人的共同利益。汉语国际传播的效率,最终取决于有多少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和使用,正如商品销售需要有充分显示商品价值、足以吸引消费者的广告一样,汉语传播业需要有彰显汉语学习价值、足以吸引语言学习者的国际形象。是把汉语塑造成“古老文明”的语言还是“拥有未来”的语言?前者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设计,后者是从经济生活的发展设计。除了塑造汉语的国际形象之外,还需要破除“汉语难学”的传统印象。因为
“汉语难学”会让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严重妨碍汉语的国际传播,应当在舆论上破除汉语难学,在实践上提高汉语学习效率。塑造汉语的国际形象,打破汉语难学的传统印象,需要全世界华人、特别是海峡两岸的共同谋划与努力。在国际化、信息化时代,全世界华人、特别是海峡两岸应当加强语言协调。李宇明教授的报告观点新颖,视野宏阔,受到全体与会人员的高度关注和赞扬,并引起热烈讨论。
陈双新、吴双教授分别做了《两岸传承字字形差异的原因及统一的建议》《二语学习者仿写对偶修辞格对其汉语作文影响理论和实验分析》的报告。
会议期间,李宇明教授应邀会见了台湾联合大学曾志朗教授、台北教育大学张新仁校长、台湾“国家教育研究院”柯华葳院长、台湾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理事长董鹏程教授、《华语文教学研究》主编戴浩一教授、“国立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吴娴博士等岛内教育界人士。
李宇明教授还专门会见了我校合作伙伴“中华语文研习所”创办人何景贤先生及我校校友、美国圣十字学院何宝璋教授(何宝璋教授是国际著名汉语教育研究专家、原哈佛大学中文部主任,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在我校任教)。
“海峡两岸现代汉语问题学术研讨会” 是由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汉语语汇分会、汉语语音与拼音分会策划发起的系列性研讨会。研讨会旨在为两岸四地专家学者提供一个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不断推进语言文字标准化及相关问题的研究。从 2005 年至今,已先后在南开大学(首届,2005 年 11 月)、澳门科技大学(第二届,2006 年 11 月)、香港岭南大学(第三届,2007 年 12 月)、台湾师范大学(第四届,2009 年 6 月)、广州大学(第五届,2010 年 12 月)、澳门理工学院(第六届,2011 年 12 月)、香港理工大学(第七届,2013 年 3 月)成功举办过七届。今年是第八届。第九届研讨会将于 2015 年在山东烟台鲁东大学召开。(语言科学院供稿)
张劲松教授应邀参加韵律特征和信息结构研讨会
6 月 16 日至 17 日,在荷兰皇家文理学院国际合作项目(KNAW)的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荷兰莱顿大学在心理所召开了题为“韵律特征和信息结构”有关言语认知加工的研讨会,主题包含言语获得、言语理解、言语产生、音乐加工以及语料库等
方面的研究。来自荷兰莱顿大学、中科院心理所、中科院自动化所、社科院语言所、北大、北师大、上海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以及其他单位的多名专家学者应邀做了学术交流报告。
我校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张劲松教授应邀参加了本
次研讨会,并做了题为“音位、声调、边界的信息重要性比较--基于语境的功能负载计算”的学术报告,介绍了项目组从计算角度研究语音中韵律和信息结构
信息重要性的创新性成果。报告内容引起了与会代表的热烈讨论,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对外汉语研究中心供稿)
6 月 14 日至 15 日,由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商务汉语教学与资源开发基地(上海)主办的第五届中外商务合作跨文化交际与商务汉语教学国际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来自国内外的 50 多名学者、教师及研究生参加了会议。我校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张黎教授应邀在会上作了题为“商务汉语教学的误区”的大会发言,就商务汉语教学与研究所面临的五个困惑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回答了与会者提出的问题。
6 月 16 日下午,张黎教授应邀在上海东华大学国际交流学院为该校院教师作了题为“立足于课堂教学的对外汉语教学学术研究”的讲座。讲座中,张黎教授针对对外汉语教师作学术研究的困难所在,分析了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对象、选题思路和选题类型,并结合具体实例介绍了常见的研究方法。讲座后张黎与在场的教师进行了简短的座谈与交流。(对外汉语研究中心供稿)
北语教师参加 2014 上半年泛北京地区翻译硕士教学学术研讨会并作大会主旨发言
6 月 15 日,我校高级翻译学院沈素琴、姚虹、刘
丹、卢宁、梁爽等教师赴北京林业大学参加了 2014 上半年泛北京地区翻译硕士教学学术研讨会,梁爽老师受邀在会上作题为“MTI 毕业论文的第三种可能:翻译导向的术语论文”的主旨发言。
“泛北京地区翻译硕士教学学术研讨会”(原名为“北京八校 MTI 联席会议”)2009 年 12 月 4 日由包括北语在内的北京地区第一、二批通过教育部审批率先开办 MTI(翻译硕士)的八所院校发起,每学期一次,由北京地区 MTI 校轮流主办,今年上半年为第十次会议,北语高翻教师参加了每一次会议。研讨会本着资源共享和相互学习借鉴的原则,通过院校之间的交流和探讨,力图解决 MTI 教育教学中的难题。参加本次会议的学校包括北京语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 23 所 MTI 院校,40 余名教师到会参加了研讨。
我校高级翻译学院梁爽老师在会上作题为“MTI毕业论文的第三种可能:翻译导向的术语论文”的主旨发言,围绕高翻 2011 和 2012 级两届 MTI 学生论文的创新性改革和试验,讨论了面向翻译实践中的译者对术语的需求、MTI 体系中的术语能力以及术语论文规范。这是国内第一次就 MTI 学位论文可做术语论文进行探讨,得到了与会教师的热烈反响,多名教师就梁爽老师报告中的操作性细节进行提问。
我校 MTI 教育应继续顺应市场需求,立足我校特色,不断创新学生培养模式,培养高层次、职业化的专业翻译人才。另外,我们也要做好各种准备,迎接对我校 MTI 教育的评估。(高级翻译学院供稿)
北语代表团参加“中国欧洲之桥”国际学术研讨会
6 月 21 至 22 日,由澳门理工学院、葡萄牙雷利亚理工学院、北京语言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欧洲之桥”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澳门理工学院举行。我校代表团主要由汉语学院和外国语学院的教师和博士生组成。
澳门理工学院语言暨翻译高等学校校长崔维孝教授、葡萄牙雷利亚理工学院教育暨社会科学学校副校长 Hugo Menino 教授、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助理兼汉语国际教育学部主任张旺熹教授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我校外国语学院院长宁一中教授、汉语学院院长曹文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出席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议题包括: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第二外语教学与学习、跨文化交流研究、翻译、语言学及口笔译教学实践与研究、汉语言及文化的教学与研究、葡萄牙语言及文化教学与研究。我校 10 多位教师和博士生代表提交论文并在研讨会上发言。宁一中教授以《新形势下我们需要培养怎样的葡语学生》为题做大会主题发言,并应邀用英文作了大会总结。
研讨会上,与会的 30 余位专家学者就中葡语言、
文化及翻译教学等议题,各抒己见,交换看法,相互 学习,成效显著。会议总结了以往三校合作办学成果, 进一步加深了三所高校在中葡语言、翻译方面的教学 合作。本次研讨会对于提升中葡/葡中翻译课程的教 学质量,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中葡双语人才,促 进中国与葡萄牙及葡语国家的合作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三校协议,会议确定下届“中国欧洲之桥”国际学术研讨会于 2016 年上半年在我校举行。(港澳台办公室供稿)
6 月 28 日,刘和平教授应邀出席北京大学 MTI教育中心、北京师范大学MTI 教育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语言服务管理教育主题论坛”,并在论坛上做了题为“八年中国 MTI 教育评估”的主题发言。卢宁、韩林涛两位老师也到会聆听。本次论坛以 “中国语言服务管理的学科方向设立与相关资源整合”为主题,吸引了全国参与或关心翻译硕士培养工作的高等院校、语言服务企业、翻译技术提供商、语言服务客户方。这是高校教育者和业界高管围绕语言服务教育管理展开的一次深度交流和思想碰撞。
从 2013 年开始,北京大学 MTI 教育中心开始招 收“语言服务管理”(MLA)方向的翻译专业硕士(MTI),尝试创新培养语言服务高级管理人才。本次论坛围绕语言服务管理方向的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及实习就业等问题展开,议题分三个部分:语言服务管理方向在 MTI 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学科依据;语言服务管理方向的核心课程选择及专业教师队伍整合、实习基地建设及学生职业发展指导。
在中国翻译协会会长助理、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英文学院院长等简短的开幕式致辞后,北京大学 MTI 教育中心主任王继辉教授首先介绍此次论坛的背景。随后,刘和平教授应组委会之邀对 MTI 教育八年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对存在的问题展开思考并提出建议。她认为,全国 MTI 教育八年来得到迅猛发展,培养单位已超过 200 家,但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同质化严重、大纲与课程设置与现实脱
节、教学模式单一化、政校企合作停留在纸上、教师培训滞后等诸多问题。她建议,高校与用人单位应根据社会和地方发展需求及各高校专业特色试行“弹性化”联合培养或订单式培养方案,从而解决高校闭门造车、企业对毕业生质量不满等问题。刘和平教授的发言得到了与会嘉宾的高度赞赏和热烈讨论。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助理钱小军教授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王新超教授分别介绍了各自学院 MBA 项目的培养方案改革历程和MBA 师资建设经验,为同为管理硕士的 MLA 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提供了宝 贵的借鉴。随后,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严 志军副教授介绍了该校实习管理等情况。双泽管理咨 询有限公司总裁张勇先生、北京和易达软件技术有限 公司总监师建胜先生等则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提出了目前MTI 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对语言服务管理人才培养 的期待。中央编译局原副局长尹承东先生做了大会总 结。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之际,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指示,要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MTI 下设 MLA,这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也是贯彻中央精神、服务学生、服务社会的有益尝试。
(高级翻译学院供稿)
报:教育部社科司、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北京市教委科研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北京语言大学校领导
送:部分高校科研处
发:校内各行政职能部门、教学、科研单位
北京语言大学科研处 2014 年 7 月 10 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