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ract
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马家地钨矿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公示版)
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 2023 年 1 月
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马家地钨矿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申报单位: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法人代表:***
总工程师:***
编制单位:重庆长江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法人代表:***
总工程师:***项目负责:***
编写人员:*** *** **制图人员:***
目 录
2.3 矿区社会经济概况 123
2.4 项目土地利用现状 124
2.5 矿山及xx其他人类重大工程活动 138
2.6 矿山及xx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案例 139
2.7 小结 152
第三章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与土地损毁评估 154
3.1 矿山地质环境与土地资源调查概述 154
3.2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154
3.3 矿区土地损毁预测与评估 225
3.4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分区与土地复垦范围 248
第四章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可行性分析 256
4.1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可行性分析 256
4.2 矿山土地复垦可行性分析 259
第五章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工程 276
5.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预防工程 276
5.2 矿山地质灾害治理 280
5.3 矿区土地复垦 284
5.4 含水层破坏修复 305
5.5 水土环境污染修复 306
5.6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 308
5.7 矿区土地复垦监测和管护 317
第六章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工作部署 324
6.1 总体工作部署 324
6.2 阶段实施计划 326
6.3 绿色矿山建设措施 331
第七章 经费估算与进度安排 335
7.1 经费估算依据 335
7.2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经费估算 336
7.3 土地复垦工程经费估算 345
7.4 总费用汇总与年度进度安排 365
第八章 保障措施与效益分析 370
8.1 组织保障措施 370
8.2 技术保障措施 372
8.3 资金保障措施 373
8.4 监管保障措施 379
8.5 效益分析 380
8.6 公众参与 381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390
9.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结论 390
9.2 土地复垦结论 391
9.3 建议 392
0.1 任务的由来
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马家地钨矿现有采矿许可证号为:
***********************,开采矿种为钨矿,年开采规模为*x t/a,矿区面积为*.****km2,开采深度****m-***m,有效期为****年**月**日~****年**月**日。
该矿山于2019 年08 月委托云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大队编制完成了《xxxxxxxxxxxxxxxxxxxx(0000 年)》并取得备案证明(********************)及评审意见书(*******************);于 2019
年 09 月委托昆明川尔威矿业有限公司编制完成了《云南省麻栗坡县马家地钨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并取得评审意见表(******************)及专家审查意见书。
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为办理矿山采矿证延续手续,并及时对损毁土地恢复利用、改善矿区地质环境。根据国务院 2011 年 3 月 5 日公布的《土地复垦条例》、《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报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规〔2016〕21 号)、《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进一步规范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报有关工作的通知》(云国土资〔2017〕 96 号)、《云南省自然资源厅关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合并备案等
有关事项的通知(云自然资修复[2020]154 号)》要求。采矿权人于 2022 年 04月委托重庆长江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我公司”)进行《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马家地钨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的编制工作。接受委托后,我公司成立项目组,选派专业人员进行现场调查,收集相关资料,确定矿山地质环境评估范围和复垦区,完成该矿山《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的编制工作,并送交相关部门审查。
0.2 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土地复垦条例》、《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经济可行、合理利用”、“谁损
毁、谁复垦”的原则,编制地质环境 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通过编制本方案,其主要目的为:
1、将矿山企业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目标、任务、措施和计划等落到实处;
2、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的实施管理、监督检查以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费用的缴存等提供依据;
3、使被损毁的土地恢复并达到最佳综合效益的状态,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为矿山办理采矿证延续、变更等手续提供依据。
0.3 编制依据
0.3.1 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2009 年 8 月 27 日第二次修正);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 9 号,2014 年
4 月 24 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8 年 12 月 29 日第二次修订);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 28 号,2019
年 8 月 26 日修订);
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2014 年 7 月 29 日修订);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2011 年 1 月 8 日);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国务院第 676 号令,2017 年 3 月 1 日);
8、《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 394 号,2004 年 3 月 1 日);
9、《土地复垦条例》(2011 年 3 月 5 日国务院令第 592 号);
10、《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国土资源部第 56 号令,2019 年 7 月 16 日自然资源部修正);
1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 44 号,2019 年 7 月 16 日修正);
12、《地下水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 748 号,2021 年 12 月 1 日起实施)
13、《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
69 号,2004 年 3 月 25 日);
14、《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报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规(0000)00 x),0000 年 1 月 3 日;
15、《关于加快建设绿色矿山的实施意见》(国土资规(0000)0 x),0000年 3 月 22 日;
16、《云南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xxxxxxxxx 00 x,0000 年
9 月 16 日发布);
17、《云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2001 年 7 月 28 日云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 54 号公布);
18、《云南省土地管理条例》(xxxxxxxxxxxxxx 00 x 1999 年
9 月 24 日);
19、《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矿业权涉及各类保护区办理登记有关问题的通知》(云国土资矿(2016)72 号);
20、《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完善矿业权登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云国土资(2017)51 号);
21、《云南省国土资源厅、云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云南省补充预算定额的通知》(云国土资(2016)35 号文);
22、《云南省国土资源厅、云南省财政厅关于土地整治工程营业税改增值税计价依据调整过度实施方案的通知》(云国土资(2017)232 号);
23、《关于取消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的指导意见》(财建[2017]638 号,2017 年 11 月 1 日);
24、《云南省财政厅、云南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印发云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云财规(2019)4 号);
25、《云南省自然资源厅、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有关工作的通知》(云自然资(2019)165 号);
26、《云南省自然资源厅关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合并备案等有关事项的通知》(云自然资修复(2020)154 号)。
0.3.2 规程规范
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指南》(国土资源部,2016 年 12月);
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0223-2011);
3、《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第 1 部分:通则》(TD/T1031.1-2011);
4、《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第 4 部分:金属矿》(TD/T1031.4-2011);
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GB/T40112-2021);
6、《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
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 版);
8、《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T50218-2014);
9、《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GB/T32864-2016);
10、《滑坡防治设计规范》(GB/T38509-2020);
11、《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20-2006);
12、《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
13、《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0221-2006);
14、《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程》(DZ/T0287-2015);
15、《综合水文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4538-1993);
16、《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T12719-1991);
17、《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699-2001,2020修订版);
18、《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018);
19、《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17);
20、《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16);
21、《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标准》(GB6000-1999);
22、《矿山植被恢复技术规程》(DB53/T662-2014);
23、《主要造林树种苗木》(DB53/062-2006);
24、《林木种子质量分级》(GB7908-1999);
25、《禾本科草种子质量分级》(GB6142-2008);
26、《农、林、牧生产用地污染控制标准》;
27、《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TD/T1036-2013);
28、《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55-2019);
29、《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财政部、国土资源部,2012);
30、《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31、《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
32、《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0133-1995);
33、《地下水监测工程技术规范》(GB/T51040-2014);
34、《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35、《土壤环境监测技术标准》(HJ/T166-2004);
36、《造林作业设计规程》(LY/T1607-2003);
37、《人工草地建设技术规范》(NY/T1342-2007);
38、《有色金属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DZ/T0320-2018)。
0.3.3 相关技术资料
1、《云南省麻栗坡县马家地钨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2019 年)》,xxxxxxxxxxxxxxxxxx,0000 年 08 月;
2、《云南省麻栗坡县马家地钨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xxxxxxxxxxx,0000 年 09 月;
3、《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岩脚尾矿库泥石流调查与防治工程初步设计》(云南同辉资源勘查有限公司,2017 年 3 月);
4、《麻栗坡县天保乡岩脚尾矿库建设工程项目土地复垦方案》(文山州国土资源事务中心, 2009 年 12 月 29 日);
5、《云南省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南温河钨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方案》,西南有色昆明勘测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2016 年 8 月;
6、矿山野外调查资料;
7、项目区 1:5000 土地利用现状图(**********、**********、**********、
**********、**********、**********、**********)。1:10000 标准分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8、《云南省麻栗坡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云南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
9、《xxxxxxxxxxxxx(0000x0000 x)》
0.4 方案适用年限
0.4.1 生产服务年限
马家地钨矿现有采矿许可证有效期为****年**月**日~****年**月**日,根据昆明川尔威矿业有限公司 2019 年 09 月编制完成的《云南省麻栗坡县马家地钨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矿山设计生产规模为*x t/a,生产年限 4 年。根据现场调查情况,矿山自 2008 年麻栗坡县政府联合紫金矿业集团在县内开展钨矿资源整合后,就一直处于基本停产待整合状态,至今未复产。矿山保有储量未发生变化,矿山剩余生产年限为 4 年。
0.4.2 方案适用年限
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马家地钨矿为采矿证持有矿山,目前处于停产状态,方案以 2022 年 12 月为基准年限计算,矿山剩余生产服务年限为 4 年,
矿山地质环境与土地复垦治理期 1 年,后期矿山闭坑管护期 3 年,根据《云南省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指南》,确定方案编制年限为 8 年。
在方案适用年限内,若生产规划、生产工艺流程发生变化,应对方案进行及时修订。待方案适用年限到期后,应根据矿山开采实际情况重新编制本方案。若矿业权发生变更,应保证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义务、责任和资金的相应变更与接续。若矿业权发生整合,最终的矿业权应包括所有被整合的矿业权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义务、责任和资金。
0.5 编制工作概况
本项工作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工作程序、方法进行,以工程地质调查为主,结合社会调查,收集利用评估区的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气象、水文、社会经济等有关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分析,进行地质环境影响程度等级分区,并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资源占用类型,做出评价,并提出保护矿山环境、恢复地质环境的措施和土地复垦方案。
本次工作开展以矿区 1:5000 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并根据现场调查进行局部修正;方案中的岩层产状、现状地质灾害灾点均根据现场实测;报告书中的有关矿区内矿体、矿石、矿山的建设等相关资料均引用昆明川尔威矿业有限公司 2019 年 09 月完成的《云南省麻栗坡县马家地钨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
本次方案编制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2022 年 3 月 20 日~3 月 22 日,通过进行现场踏勘,充分收集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编制方案编写工作大纲,明确任务,确定工作范围与级别,调查矿山地质灾害、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土地资源类型、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调查内容、调查重点、调查工作量,以及质量监控措施和工作计划等。
第二阶段为 2022 年 3 月 23 日~3 月 25 日,进行现场地质灾害、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土地资源类型调查、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调查、矿山土地损毁情况调查、矿山已复垦情况调查、项目区植被调查、项目区土壤调查、项目区水系情况调查。具体工作量见表 0.5-1 所示。
第三阶段为 2022 年 3 月 26 日~2022 年 3 月 28 日,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初稿编制
第四阶段为 2022 年 4 月 26 日~4 月 28 日,向拟复垦区涉及到的文山州麻栗坡县天保镇、天保镇八宋村民委员会人员介绍了关于复垦区的土地损毁情况及今后复垦利用方向,并对其发放了该项目土地复垦公众参与调查表,同时走访调查相关单位对该项目土地复垦的意见。
第五阶段为 2022 年 4 月 29 日~2022 年 10 月 20 日,编制本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并提交方案送审稿。
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马家地钨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表 0.5-1 主要完成工作量一览表
踏 勘 内 容 | 单位 | 工程量 | 踏勘方法 | 调 查 内 容 | ||
资料收集 | 基础资料收集 | 份 | 5 | — | 《云南省麻栗坡县马家地钨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2019 年)》、《云南省麻栗坡县马家地钨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岩脚尾矿库泥石流调查与防治工程初步设计》、《麻栗坡县天保乡岩脚尾矿库建设工程项目土地复垦方案》、《云南省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南温河钨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方案》、项目区 1:5000 土地利用现状图、1:10000 标准分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云南省麻栗坡县地质灾害调查 与区划报告》、《xxxxxxxxxxxxx(0000x0000 年)》 | |
野外成果 | 地质、环境问题综合调查 | km2 | 11.267 | 调查、巡查 | 比例尺 1:10000,含矿区及周围影响地段 | |
地质调查点 | 点 | 12 | 调查、巡查 | 踏勘范围 | ||
地质灾害点 | 泥石流 N1 | 点 | 2 | 调查、巡查、测量 | 位置、规模、发生时间、形成原因、现状设置的防护措施、现状稳定性或不稳定迹象、危害对象 | |
水系 | 沟秧河 | 点 | 3 | 调查、巡查、测量 | 形状、河床堆积物、汇水面积、两岸斜坡稳定性、上中下游地质环境、现状稳定性、水质情况及威胁情况 | |
南温河 | 点 | 1 | ||||
水样 | 点 | 3 | ||||
村庄 | 南温河乡、狗棚寨、天保岩脚、岩脚、八宋村、南秧田、田弯、下寨、太阳湾、狗头寨、法瓦岩 脚、法瓦中寨、法瓦、丫口寨 | 点 | 14 | 调查、巡查、询问 | 居民户数、人口、民族、生活水源、以往矿山开采对村庄的影响,周围是否存在地质灾害或灾害隐患点、居民住房完整性或稳固性 | |
土壤 | 土壤剖面 | 个 | 3 | 土壤剖面挖掘 | 土壤类型、土层厚度、土壤质地 | |
土样 | 点 | 4 | 采用取土钻取土 | 四分法留取 1kg 作为监测样品进行检测 | ||
植被 | 点 | 8 | 调查、巡查 | 植被类型、林草植被覆盖率、乡土树种、生长状况 | ||
老硐及工业场地 | 1#平硐及硐口工业场地 | 点 | 1 | 调查、测量 | 场地分布位置、场地内及周围是否存在地质灾害或灾害隐患点、建筑物完整性或稳固性和道路边坡的稳定性等、损毁土地类型及情况、硐口封堵情况、硐口 脸稳定性 | |
公众调查 | 粘贴公告 | 张 | 3 | 粘 贴 | 公示生产项目的基本情况、土地复垦工作的主要内容及公众提出意见的方式等 | |
走访工程涉及的单位 | 家 | 4 | 走访询问 | 征询了所在乡镇及村委会意见和建议 | ||
走访群众 | 户 | 30 | 走访询问 | 发放公众意见调查表的方式,了解群众对工程的意见 | ||
已有治理工程 | 现状对老硐等治理工程 | |||||
拍摄照片 | 张 | 66 | 选用 32 余张 | |||
拍摄视频 | 分钟 | 12 | 主要包含矿山周围地质环境问题、地形地貌、植被生长情况、村庄等分布情况 | |||
提交成果 | 编辑制图 | 份 | 7 | 详见附图和目录 | ||
编制方案文本 | 份 | 1 | 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马家地钨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
8
第一章 矿山的基本情况
1.1 矿山简介
矿山名称: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马家地钨矿矿业权人名称: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
建设地址:文山州麻栗坡县天保镇矿区面积:*.****km2
采矿证号:***********************
有效期:****年*月**日~****年*月**日项目类型:延续矿山
开采矿种:钨矿
开采方式:地下开采生产规模:*.*x t/a
开采标高:****m-***m。
1.2 矿区范围及拐点坐标
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马家地钨矿位于麻栗坡县城***°方向, 平距**km 处。行政区划隶属文山州麻栗坡县天保镇。地理坐标(1954 北京坐标系):东经***°**′**″-***°**′**″,北纬**°**′**″-**°**′**″。矿区范 围面积为*.****km2,由 2 个区块(详见矿区范围图 1.2-1),32 个拐点圈定(拐 点坐标详见表 1.2-1)。
矿区有 00xx xxxxx X000(xxx)xxxx,0000 x在南温河上建成xxx电站水库,水面宽 200 余 m,在岸边原公路处设有机械摆渡船,以沟通两岸交通。矿区至麻栗坡县城公路里程 35km,距天保口岸公路里程 62km,距州府驻地文山市区公路里程 80km,交通便利(详见交通位置图 1.2-2)。
采矿区及采矿影响区段内不涉及自然保护区、不涉及水资源保护区、无地质遗迹,无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不属于生态、旅游、名胜古迹等保护区,附近无重要铁路、公路、桥梁分布,林地保护等级为 3 级、4 级。
表 1.2-1 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表
1954 北京坐标系 | 1980 西安坐标系 | 国家 2000 坐标系 | |||||
区号 | 点号 | X(北坐标) | Y(东坐标) | X(北坐标) | Y(东坐标) | X(北坐标) | Y(东坐标) |
1 | 1 | *******.** | ********.** | *******.** | ********.** | *******.** | ********.** |
1 | 2 | *******.** | ********.** | *******.** | ********.** | *******.** | ********.** |
1 | 3 | *******.** | ********.** | *******.** | ********.** | *******.** | ********.** |
1 | 4 | *******.** | ********.** | *******.** | ********.** | *******.** | ********.** |
第一块:开采深度***-***m | |||||||
2 | 5 | *******.** | ********.** | *******.** | ********.** | *******.** | ********.** |
2 | 6 | *******.** | ********.** | *******.** | ********.** | *******.** | ********.** |
2 | 7 | *******.** | ********.** | *******.** | ********.** | *******.** | ********.** |
2 | 8 | *******.** | ********.** | *******.** | ********.** | *******.** | ********.** |
2 | 9 | *******.** | ********.** | *******.** | ********.** | *******.** | ********.** |
2 | 10 | *******.** | ********.** | *******.** | ********.** | *******.** | ********.** |
2 | 11 | *******.** | ********.** | *******.** | ********.** | *******.** | ********.** |
2 | 12 | *******.** | ********.** | *******.** | ********.** | *******.** | ********.** |
2 | 13 | *******.** | ********.** | *******.** | ********.** | *******.** | ********.** |
2 | 14 | *******.** | ********.** | *******.** | ********.** | *******.** | ********.** |
2 | 15 | *******.** | ********.** | *******.** | ********.** | *******.** | ********.** |
2 | 16 | *******.** | ********.** | *******.** | ********.** | *******.** | ********.** |
2 | 17 | *******.** | ********.** | *******.** | ********.** | *******.** | ********.** |
2 | 18 | *******.** | ********.** | *******.** | ********.** | *******.** | ********.** |
2 | 19 | *******.** | ********.** | *******.** | ********.** | *******.** | ********.** |
2 | 20 | *******.** | ********.** | *******.** | ********.** | *******.** | ********.** |
2 | 21 | *******.** | ********.** | *******.** | ********.** | *******.** | ********.** |
2 | 22 | *******.** | ********.** | *******.** | ********.** | *******.** | ********.** |
2 | 23 | *******.** | ********.** | *******.** | ********.** | *******.** | ********.** |
2 | 24 | *******.** | ********.** | *******.** | ********.** | *******.** | ********.** |
2 | 25 | *******.** | ********.** | *******.** | ********.** | *******.** | ********.** |
2 | 26 | *******.** | ********.** | *******.** | ********.** | *******.** | ********.** |
2 | 27 | *******.** | ********.** | *******.** | ********.** | *******.** | ********.** |
2 | 28 | *******.** | ********.** | *******.** | ********.** | *******.** | ********.** |
2 | 29 | *******.** | ********.** | *******.** | ********.** | *******.** | ********.** |
2 | 30 | *******.** | ********.** | *******.** | ********.** | *******.** | ********.** |
2 | 31 | *******.** | ********.** | *******.** | ********.** | *******.** | ********.** |
2 | 32 | *******.** | ********.** | *******.** | ********.** | *******.** | ********.** |
第二块:开采深度****-***m | |||||||
有效期自****年*月**日至****年*月**日,面积*.****km2,开采深度:****~***m,开采规模*.*万吨/年 |
图 1.2-1 矿区范围图
图 1.2-2 交通位置图
1.3 该矿山与xx矿山的依托关系
根据现场调查情况,2007 年麻栗坡县政府联合紫金矿业集团对县内开展钨矿资源整合,成立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南温河片区 8 个采矿权(河头寨茅坪钨矿、河边钨矿、瑶山湾硅石铅锌钨矿、岩脚钨矿、马家地钨矿、大渔塘钨矿、南秧田钨矿、下南楼铅锌矿)由其接手。并针对整个片区建设了相应的办公生活区、选厂、尾矿库等设施。
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河头寨茅坪钨矿、岩脚钨矿、大渔塘钨矿、河边钨矿已于 2020 年-2021 年委托西南有色昆明勘测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编制了《矿山地质环境与土地复垦方案》,并于 2021 年 04 月 02 日由中国自然资
源经济研究院组织专家评审,于 2021 年 07 月 02 日自然资源部进行了通过审查的公告。
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南温河乡南秧田钨矿已于 2022 年 4 月委托重庆长江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编制完成了《矿山地质环境与土地复垦方案》,并于 2022 年 07 月 20 日由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组织专家评审,于 2022 年
09 月 23 日自然资源部进行了通过审查的公告。该方案土地复垦责任范围已包含办公生活区、选厂(文字 P192,表 3.4.3)。因此本方案不再重复统计土地复垦责任范围,并且业主单位已进行了承诺(附件 14)。
图 1.3-1 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南温河乡南秧田钨矿复垦责任范围面积统计表
(摘抄自《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南温河乡南秧田钨矿矿山地质环境与土地复垦方案(最终稿)》)
照片 1.3-1 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办公生活区及一选厂现状
照片 1.3-2 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选厂现状
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岩脚尾矿库:根据尾矿库初步设计资料,设计初期坝底标高为***m,按矿山资源储量****x t 计算,尾矿产率**%,总尾矿量****x t,平均堆积干密度取*.*t/m3,所需有效库容****x m3,尾矿库库容系数取*.*,所需总库容****x m3,据此查得最终堆积标高***m 时,总坝高**m,总库容达到****x m3,设计服务年限为**年,按日处理****t/d 选矿规模设计。根据文山麻栗坡资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关于西xx脚尾矿库运行情况的说明(附件 20),公司现有选矿能力为****t/d,截止 2022 年 11 月底,尾矿库已用库容为***.*x m3,剩余库容***.*x m3,剩余库容能满足矿山生产需求。二级子坝坝顶标高**m,坝高*m,堆渣坡比*:*.**,总坝高**m,坝长***m。
岩脚尾矿库已单独立项,编制过土地复垦方案并经过评审备案(附件 12-1:岩脚尾矿库立项批复、附件 12-2:岩脚尾矿库土地复垦工作的协议及土地复垦评审表)。因此本方案土地复垦责任范围不再包含岩脚尾矿库。
照片 1.3-3 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岩脚尾矿库现状
图 1.3-1 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岩脚尾矿库设计终了平面图
图 1.3-2 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岩脚尾矿库设计终了剖面图
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马家地钨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图 1.3-2 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尾矿库、选厂、办公生活区等与马家地钨矿位置示意图
16
1.4 矿山开发利用方案概述
1.4.1 矿山建设规模、服务年限及产品方案 1、建设规模
根据该矿山开发利用方案资料,矿山建设规模为*.*x t/a,为小型矿山。 2、服务年限
根据该矿山于2019年09月评审通过并取得评审备案表的开发利用方案资料,矿山生产年限*年。
3、产品方案
根据该矿山开发利用方案资料,设计矿山最终产品为钨矿原矿。
根据现场调查及与矿权人交流,马家地钨矿开采出的原矿,主要经汽车运输至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选厂筛选后外卖,筛选产生的尾矿排放至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岩脚尾矿库。
1.4.2 地表工程布局
1、开发利用方案设计情况
根据该矿山开发利用方案资料,该矿山设计采用地下开采方式,全面法采矿方法,生产规模为*x t/a。开拓系统采用平硐+盲斜井开拓方式,设 1085m 回风中段和 1070m、1055m、1040m、1030 共 4 个生产中段。设计开拓巷道产生的废土石运输至废石场堆放,产品方案为原矿。设计新建配套设施场地主要为硐口工业场地(1085m 平硐、1035m 平硐)、废石场、高位水池及新建矿山道路。矿山爆破作业由当地民爆公司组织实施,开发方案未对炸药库进行设计。
2、现场踏勘情况
根据本次实地踏勘调查,矿区内现状留存的采矿平硐主要为 1#平硐及硐硐口工业场地。
历史开采主要利用现有乡村道路采矿,未建成矿山道路。现场调查时,采空区地表未出现明显地面塌陷、无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现象。
3)确定项目组成
综上,该矿山项目组成主要由开发利用方案设计部分、矿山历史开采损毁土地部分及本方案设计部分组成,包括 1#办公生活区、2#办公生活区、1#平硐硐口工业场地、1#弃渣场、(1085m、1030m)平硐硐口工业场地、废石场、高位水池、新建矿山道路。具体情况如表 1.4.2-1 所示。
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马家地钨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表 1.4.2-1 该矿山地表设施项目组成及布局情况表
项目组成 | 占地面积 (hm2) | 基本情况及布局 | 备注 | |
1#办公生活区 | *.**** | 位于矿区北部矿 5、矿 6 拐点之间乡村公路旁,占地面积*.****hm2,为原矿权人麻栗坡县云发矿业有限公司于 2006 年-2007 年间开采建设形成。根据本次现场调查,区内建筑为砖混结构 1 层,占 地面积 350m2 | 已建,废弃 | |
2#办公生活区 | 南部区域 | *.**** | 位于矿区东部矿 9、矿 10 拐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已拆除、清理,暂时未进行复垦。该区域后期作 为临时表土堆场使用 | 已建、沿用 |
北部区域 | *.**** | 位于矿区东部矿 9、矿 10 拐点南侧乡村公路旁为原矿权人麻栗坡县云发矿业有限公司于 2006 年- 2007 年间开采建设形成。区内建筑为砖混结构 1-4 层,占地面积 1300m2。 | 已建、沿用 | |
1#平硐硐口工业场地 | *.**** | 位于矿区北部矿 7、矿 8 拐点之间,现有乡村道路旁,占地面积*.****hm2。该场地现状因历史开采掘进 1#平硐产生形成,1#平硐硐口工业场地修建时对场地进行开挖, 开挖高度 10-15m , 坡度 50-55°,现状边坡无拦挡及排水措施,现状边坡处于稳定状态。现状 1#平硐已封堵,根据矿山开发利用方案资料,后期 1#平硐硐口工业场地将不 再使用。 | 已建、废弃 | |
1#弃渣场 | *.**** | 位于矿区中部矿 14 拐附近,现有乡村道路旁。该场地现状因历史开采掘进平硐产生的弃渣堆积形成,弃渣堆放量约 0.2 x m3,堆放边坡高度约 3~ 5m,坡度约 25°,弃渣下游无拦挡措施,现状弃渣 堆放基本稳定。 | 已建、废弃 | |
硐口工业场地 | 1085m 南平硐 | *.**** | 位于矿区南部,矿 10 拐点西北 100m 处,为生产中段平巷,主要用于矿石、废石、人员、材料及设备运输。区内未设计有建筑物。 | 新建 |
1030m 北平硐 | *.**** | 位于矿区中部偏东,矿 9 拐点北侧 30m 处,为生产中段平巷,主要用于矿石、废石、人员、材料及设备运输。区内未设计有建筑物。 | ||
废石场 | *.**** | 位于矿区东部,矿 9 拐点西侧 200m 斜坡处。设计总容积约为 2.5 x m3,堆置标高 1020m~990m,分一台堆放,堆放边坡角为 29°。下游设置拦渣坝,拦渣坝坝底宽 2.8m,坝高 5m(含基础标高 1m),顶 宽 1.4m,坝顶长 L=32m。 | ||
高位水池 | *.**** | 位于矿区中部,矿 9 拐点南西部 200m 的斜坡处,占地面积*.****hm2 , 设计容量为 150m3 , 标高 1095m。 | ||
矿山道路 | *.**** | 根据该矿山开发利用方案资料,为满足后期生产需要, 需新建矿山道路长约 1060m, 占地面积 *.****hm2,路面宽 3-5m,碎石土路面。 | ||
合计 | *.**** |
18
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马家地钨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图 1.4.2-1 矿区工程部署布置图
19
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马家地钨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图 1.4.2-2 矿山地面工程影像图
1.4.3 矿山资源量、设计利用储量及设计采出资源量 1、保有资源储量
截止 2019 年 7 月 31 日。采矿许可证内核实保有 333 类工业矿矿石量**.**x t,WO3 量***.**t,平均品位*.**%;保有 334 类工业矿矿石量**.**x t,WO3量****.**t,平均品位*.**%。保有 333 类低品位矿矿石量*.**x t,WO3 量**.**t,平均品位*.**%;保有 334 类低品位矿矿石量**.**x t,WO3 量***.**t,平均品位*.**%。
2、设计利用资源量
根据矿区范围内矿体矿床赋存特征及勘探工程控制程度,333 类资源量可信度系数取*.*,经计算,本次开发方案设计利用资源量为**.**x t,WO3 量**.**t,平均品位*.**%。
3、设计预可采资源储量
设计开采考虑**%的损失率。经计算,设计预可采资源储量为**.**x t,WO3
量***.**t,平均品位*.**%。 4、设计采出矿石量
设计开采考虑**%的贫化率。经计算,本次开发利用方案设计采出矿石量为
**.**x t,WO3 量***.**t,平均品位*.**%。
表 1.4.3-1 资源矿量计算表
矿体编号 | 资源储量类别 | 保有资源储量 | 可信度系数 | 设计利用资源量 | 损失率 (%) | 设计预可采资源储量 | ||||||
矿石量 (x t) | 平均品位 WO3(%) | WO3 量 (t) | 矿石量 (x t) | 平均品位 WO3(%) | WO3 量 (t) | 矿石量 (x t) | 平均品位 WO3(%) | WO3 量 (t) | ||||
II-2 | 33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II-3 | 33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合计 | 333 | **.** | *.** | ***.** | **.** | *.** | ***.** | **.** | *.** | ***.** |
1.4.4 矿山开采设计方案
1.4.4.1 开采范围及开采对象
矿区范围内 334 类矿石量为预测资源量,不能作为设计对象;区内低品位矿平均品位较低,采出后暂时无法进行利用,开发方案对低品位矿暂不设计;区内 III-1 矿体 333 类资源量仅有*.*x t,其余大部分资源量为 334 类,根据矿体赋存特征,开发方案对其暂不进行设计利用,待下一步加大探矿工作程度后再对其进行统一规划开采。
因此,开发方案设计利用对象为矿区范围内的 II-2、III-3 矿体的 333 类资源储量。
1.4.4.2 开采方式
根据矿区范围内地形地貌条件,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赋存特征及顶底板、夹层岩石等特点,同时结合矿体埋藏较深,矿体较薄,无露天开采条件,开发方案设计推荐沿用矿山原有的开采方式,采用地下开采的方法开采矿区范围内的矿体。
1.4.4.3 采矿方法及开采工艺
采矿方法:综合分析各矿体赋存状态为缓倾斜薄矿体,矿体及围岩较稳固。开发方案设计采矿方法选择为全面法。
开采工艺为:采准切割→凿岩、爆破→矿体回采→机械装车→支护和采空区处理。
为维持采空区的稳定性,回采采场留取了顶底柱、间柱及点柱等,矿房回采结束后根据采场稳定情况对连续间柱和底柱采用浅孔爆破方式进行回采,矿块之间留连续间柱,上、下留连续底柱,宽均为 3.00m,采场内设点柱,直径φ3.0m,
点柱间距 10m~15.00m,回采结束后,对通往采空区的通道进行密闭处理。
1.4.4.4 开拓运输系统
1、开拓运输方案的确定
矿山取得采矿许可证以后,主要对矿区范围内 I-1、II-1 矿体进行了部分开采。开发方案设计开采对象 II-2、III-3 矿体未进行过开采。因此,开发方案设计开拓运输巷道均为新掘。
根据矿体赋存情况以及矿区内地形条件,开拓系统各中段均有平硐开拓条件,但由于硐口距离采场较远(均有约 1.2km 长),为减少开拓工程的投资,开发方 案开拓系统采用平硐+盲斜井开拓方式。
图 1.4.4.3-1 采矿方法示意图
2、中段设置及回采顺序
根据选用的采矿方法,采用电耙出矿,电耙最大耙运距离 60m,因此,设计选取中段高 10-15m,矿块斜长控制在 55-60m 之间,超过时,在本中段内增设沿脉运输巷道,构成上、下两个采场。
中段高度 10-15m,设 1085m 回风中段和 1070m、1055m、1040m、1030 共 4个生产中段。
3、矿(废)石运输系统
矿石、废石装卸:1070m、1055m、1040m 中段采场矿、废石通过中段运输巷道运输至盲斜井,然后下放至 1030m 中段,由 1t 蓄电池式电机车牵引 0.7m³矿车从 1030m 平硐口运出地表;1030m 中段矿、废石直接通过电机车牵引 0.7m³矿车运出地表。
人员、材料及设备:人员材料及设备经 1030 中段平硐口及盲斜井,通过分段运输平巷进入采场。
4、盲斜井提升系统
矿山 1070m、1055m、1040m 中段采用盲斜井提升。 1)提升要素:
提升能力:x 100t/d;斜井井口标高:1070m;井底标高:1030m;
斜井斜长:155m;
斜井断面:2.5×2.6m2;斜井坡度:15°;
与中段巷道连接方式:甩车道;提升方式:矿车组提升;
提升速度:≤2.6m/s;
斜井铺轨:15kg 钢轨(木轨枕碎石道床),轨距 600mm。 2)提升设备
选用型号为 JTP-1.2×1.0P 型单绳缠绕式提升机一台,钢丝绳直径 21.5mm,提升最大绳速 2.53m/s,提升加减速度为 0.5m/s2,一次提升矿车数 1 辆,电机功率 75kW,电压 380V。
矿废石提升:使用 0.7m3 侧翻式矿车,坑内矿废石运输量较小,每次提升 1辆矿车。
3)斜井提升系统设计要求
(1)斜井一侧设置 1.2m 宽的人行道,并设置踏步及扶手,斜井提升时,斜井中不应有人员通行;斜井内人行道一侧,每隔 30~50m 设一躲避硐;为便于管道维护等,风、水管等布置在人行道一侧。
(2)卷扬机采用设备自带的电控系统进行控制,应安装有主传动电动机的短路及断电保护装置、过卷保护装置、过速保护装置、过负荷保护装置、无电压保护装置、提升机操纵手柄与安全制动之间的联锁装置、闸瓦磨损保护装置、提升机与信号系统之间的闭锁装置等。
(3)提升运输线路采用 15kg/m 钢轨,600mm 轨距,木轨枕碎石道床。为防运输轨道下滑,设计采用固定钢轨法对运输钢轨予以固定,即在斜井底板每隔 30m 左右设一个混凝土底梁,将钢轨固定其上。
(4)为防跑车事故的发生,设计在斜井外部轨道设置 3%的反坡,斜井上口和斜井底设车挡,同时在斜井上口车场设复式阻车器,斜井巷道中设置防跑车装置。
5、排水系统
图 1.4.4-2 采掘工程走向剖面图
矿区内地下开采为平硐+盲斜井开拓,1030m 主运输坑道为平硐,地表直通,各中段巷道由内向外保持 3‰下降坡度,坑内涌水可自流至 1030m 中段后通过巷道水沟自流排出坑外。
图 1.4.4-3 Ⅱ-2 矿体采掘工程倾向剖面图
1.4.4.5 矿井通风
图 1.4.2-4 Ⅲ-3 矿体采掘工程倾向剖面图
风机布置于 1085m 回风平巷,采用抽出式通风,开采各中段时,新鲜风由 1030m 中段平硐口进入,经中段运输平巷、盲斜井、人行材料通风井进入采场,清洗采场后,污风经采场回风上山进入上中段平巷后由端部人行材料通风井至回风平巷内,最后由安装在 1085m 回风平巷硐口风机硐室里的风机抽出。
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马家地钨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图 1.4.2-5 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马家地钨矿采掘工程平面图
29
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马家地钨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1.4.4.6 出矿进度计划
矿山生产规模为*x t/a,设计预可采资源储量为**.**x t。矿山设计生产服务年限为*年。逐年出矿进度计划见表 1.4.4.6-1 及图 1.4.4.6-1。
表 1.4.4.6-1 矿山逐年出矿进度计划表
开采方式 | 矿体编号 | 采出矿石量 (x t) | 生产期(a) | ||
1 | 2-3 | 4 | |||
地下开采 | III-3 | **.** | *.** | *.**×2 | *.** |
II-2 | *.** | *.** | |||
合计 | **.** | *.** | *.** | *.** |
图 1.4.4.6-1 近期开采中段、采场布置接续图
30
1.4.4.7 地表移动范围
根据矿体赋存特征、矿区工程地质条件和采用的采矿方法,参照类似矿山情况,按照类比法确定矿体开采后,顶底板围岩移动角均为 70°,端部围岩移动角为 70°。地表移动范围见附图。
为确保安全生产,建议在生产过程中注意对岩石移动进行监测,适时对移动角进行修正,使之更符合实际情况。
1.4.5 废石处置
1、矿山弃渣量
(1)已产生弃渣
1#弃渣场,位于矿区中部矿14 拐附近,现有乡村道路旁,占地面积0.7642hm2。该场地现状因历史开采掘进平硐产生的弃渣堆积形成,弃渣堆放量约 0.2 x m3,堆放边坡高度约 3~5m,坡度约 25°,弃渣下游无拦挡措施,现状弃渣堆放基本稳定。现状平硐已封堵,根据矿山开发利用方案资料,矿山后期将不再此处开采。
(2)拟产生弃渣
照片 1.4.5-1 1#弃渣场
矿山开采过程中废弃物的产生主要为脉外开拓运输巷道的掘进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石,共计产生 1.8 x m3 废石量(实方)。
按照矿山的开采顺序,为获得一定的矿山保有三级矿量,基建期需开拓1085m回风中段、1070m、1055m 和 1030m 生产中段,并在 1070m 中段建设 2 个备采采场,1355m 中段建设 2 个采准采场。经计算,基建期总掘进工程量为 331m,废石量 15955.98m3。矿山工程基建时间为 6 个月。
表 1.4.5-1 基建工程量表
工程名称 | 断面(m2) | 长度(m) | 工程量(m3) |
1085m 回风中段 | 2.0×2.0 | 1020 | 4080 |
1070m 中段运输平巷 | 2.2×2.4 | 270 | 1425.6 |
1055m 中段运输平巷 | 2.2×2.4 | 320 | 1689.6 |
1030m 中段运输平巷 | 2.2×2.4 | 1226 | 6473.28 |
盲斜井 | 2.5×2.6 | 155 | 1007.5 |
回风上山 | 2.0×2.0 | 120 | 480 |
切割平巷 | 2.0×2.0 | 100 | 400 |
合计 | 3311 | 15955.98 |
矿山生产过程中废石量较少,共计 0.2 x m3,统一运至废石场进行集中堆置。 2、废石场设置
1)位置
根据该矿山开发利用方案资料,1030m 平硐口附近地形坡度较缓,废石场设计选择于此。
2)堆存方式及结构参数
根据岩土的组成、物理机械性质以及运输设备条件,设计选定的废石场结构参数如下:
堆置标高:1020m~990m;阶段高度:30m;
排土作业平台最小宽度:20m;采用 3%~4%的上坡堆置;
总堆置高度:30m;总边坡角:29°。
废石场的总容积约为 2.5 x m3。基建期开拓及生产期排放废石量为 1.8 x m3(实方)。考虑废石松散系数(k 松)为 1.5,废石下沉率(k 沉)为 15%,废石边坡安息角为 30°。
废石场有效容积:
V =V实 × k松
沉
效 1+ k
=1.8×1.5/(1+15%)
=2.3 x m3
因此矿区废石场的总容量(V 容)应大于:
V 容=k1×V 效=1.05×2.3=2.4 x m3
(k1:废石场富余系数)。
废石场设计容积为 2.5 x m3,可以满足要求。 3)拦渣坝
在废石场坡脚用毛石砌筑拦渣坝,以防止废石场滑动。坝型为浆砌石重力坝,经计算拦渣坝坝底宽 2.8m,坝高 5m(含基础标高 1m),顶宽 1.4m,坝顶长 L=32m,筑坝工程量 V=336m3。
废石场在排废前应将场内的xxxx,以免将来形成滑动因素;废石要按合理的顺序排放和堆存。避免形成不同种岩石的人工层理,防止粘质土壤形成夹层。
4)截洪沟
为了保证安全,防止废石场上部的汇水进入废石场内部引起滑坡和泥石流,在废石场上部修建截洪沟,截洪沟为矩形沟,合计长 160m,外宽 0.8m,内宽 0.4m,深 0.4m。
图 1.4.5-1 废石场平面布置图
1.4.6 选矿方法及工艺
图 1.4.5-2 废石场剖面图
根据现场调查情况,2007 年麻栗坡县政府联合紫金矿业集团对县内开展钨矿资源整合,成立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南温河片区 8 个采矿权(河头寨茅坪钨矿、河边钨矿、瑶山湾硅石铅锌钨矿、岩脚钨矿、马家地钨矿、大渔塘钨矿、南秧田钨矿、下南楼铅锌矿)由其接手。并针对整个片区建设了相应的办公生活区、选厂(一选厂、二选厂、三选厂)、尾矿库(岩脚尾矿库)等设施。
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一选厂:位于南秧田钨矿中部,总占地面积 2.2518hm2。生产规模为 2000t/d,场地内建有原矿堆场、破碎车间、抛废车间、球磨车间、浮选车间、精矿车间及行政生活区等。生产工艺为浮选生产工艺,选厂破碎采用二段一闭路流程,浮选包括一次粗选,三次扫选,七次精选。
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三选厂:位于河边钨矿矿区北部,总占地面积 0.8059hm2。生产规模为 500t/d,场地内建有破碎车间、抛废车间、球磨车间、浮选车间、精矿车间等。生产工艺为浮选生产工艺,选厂破碎采用二段一闭路流程,浮选包括一次粗选,三次扫选,七次精选。
根据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选厂设计资料,一选厂生产规模为 2000 t/d,三选厂生产规模为 500t/d,选矿方法为浮选,具体工艺为:
采出的矿石由汽车运至原矿仓,经破碎筛分、抛废、磨矿、浮选、精矿脱水等工艺流程选出白钨精矿。
①破碎筛分
选厂碎矿采用二段一闭路流程,矿石最大给矿粒度 600mm,破碎产品粒度 15mm。粗碎设备选择颚式破碎机 1 台,细碎设备圆锥破碎机 1 台,筛分设备选择
选用圆振动筛 1 台。
②抛废工序
选用 2 台 XNDT-104 全自动智能在线分选机对破碎后的矿石进行选别,原破碎工段结束后,振动筛两层筛之间的矿料进入分选机,经分选机识别分选后品位合格(品位≥0.045%)的矿料返回圆锥破碎机进行破碎,破碎后再次进入振动筛闭路循环生产,废石产率约 40%。
矿料经振动给料系统的机械振动分散开,进入高速皮带时能够均匀摆放,避免发生石块重叠,使用 X 射线对原矿进行扫描,通过探测器采集数据,扫描待分选的原矿,采集矿石的特征信息。智能检测软件应用多种智能识别算法,检测识别矿石的特征信息,对矿元素含量进行识别分类,并把识别信息结果发送给分选子系统,控制单元根据识别信息控制气排枪对需要分离的物块进行精确的喷吹分离。
③磨矿
磨矿采用一段闭路磨矿分级工艺流程,磨矿设备选用球磨机 1 台,分级设备选用 2FG-20 高堰式双螺旋分级机,磨矿细度为 200 目的占 46%~50%。
④浮选
选别采用单一浮选工艺,包括常温浮选及加温浮选。常温段浮选工艺包括一次粗选,一次粗精选,三次扫选;加温段浮选工艺包括六次精选,三次精扫选,从而选出白钨精矿。白钨粗精矿加温浮选:白钨粗精矿经Φ38m 浓缩池浓缩至浓度 65%后进入加温搅拌桶内,矿浆经加温至 90℃,恒温 60 分钟,搅拌 1h 后自流至Φ2.0m 矿浆搅拌桶后进入白钨粗精矿加温浮选作业,加温精选泡沫为白钨精矿。白钨精矿采用渣浆泵泵送至白钨精矿Φ9m 浓缩机。加温精选尾矿进入厂前回水浓缩机。该工段采用电锅炉进行加热。
⑤精矿脱水
钨精矿采用浓缩、过滤、干燥三段脱水工艺,得到的钨精矿最终水分约 3.5%。浮选产出的白钨精矿经Φ9m 浓密机浓缩后,由 GW-8 外滤式圆筒真空过滤机进行过滤,滤饼进入Φ0.8×8m 圆筒干燥机中干燥,干燥机燃料为柴油。
⑥尾矿浓缩
浮选产生的尾矿自流进入Φ38m 浓缩机浓缩,浓缩尾矿废水溢流进入沉淀池,再泵回高位水池循环利用,经浓缩后的尾矿经排矿管自流进入岩脚尾矿库堆存,尾矿库废水回用。
图 1.4.6-1 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选厂选矿工艺及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图
1.4.7 矿山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处置情况
1、废水
该矿生产废水主要有矿井涌水、生活废水、废石淋滤水、选矿废水、尾矿废水等,根据矿区环境特点,矿山现有及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废水治理措施如下:
1)生产生活废水
(1)矿井涌水
开发方案设计矿山最低开采标高为1030m,高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600m,矿体开采过程会有矿井涌水产生,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和裂隙水。根据《云南省麻栗坡县马家地钨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2019年):由于矿段没有进行抽(排)水试验工作,考虑到矿床开采范围内含水层的富水性差异,矿坑主要充水因素为大气降水,无地表水补给,平硐开采矿井涌水量与开采范围面积、开采深度有直接关系。本次在利用原有采掘巷道一年以上的流量观测资料基础上,采用水文地质比拟法分别预测760m以上矿体矿井涌水量。
预测公式为:
S
S0
F
F
Q = Q0 • •
0
式中:Q:矿体最低标高矿坑涌水量(m3/d) Q0:已知坑道涌水量(m3/d)
S:最低中段水位降深值(m) S0:已知坑道水位降深值(m) F:最低中段开采面积(m2) F0:已知坑道面积(m2)
比拟法不考虑边界条件。
① Q0,由于矿区矿坑众多,根据观测资料选取各矿段最大涌水量之坑道,观测期为 11、12 月份,属枯水期。
采矿权内荣发六厂 6 号硐坑口水量 205.60m3/d。
② S0,采坑平面范围平均原始水位与各矿坑底板的水位降深值
为 1146.93m(根据荣发六厂 6 号硐xx钻孔终孔稳定水位平均标高推测所得)-1107m(荣发六厂 6 号硐硐口标高)=39.93m。
③ F0,各矿段选定比拟的矿坑面积。
荣发六厂 6 号硐硐坑道面积为 6495.29m2。
④ S,各矿段最低中段水位降深值。
马家地钨矿 24 个钻孔终孔稳定水位平均标高(1146.93m),该平均水位标高明显高于已知采坑原始水位标高(1107m),故矿区水位降深值采用 1107m 与矿体最低标高 1030m 之差 77m。
⑤ F,最大开采面积,根据采矿证平面范围内本阶段矿体已查明主要矿体最低标高投影面积圈定。
矿区 1030m 标高平面投影面积 89332.34m2。涌水量预测结果详见表 1.4.7-1。
表 1.4.7-1 马家地钨矿矿坑涌水量预测成果表
类别 | 参数 | 备注 | ||||||
矿体最低标高(m) | 1030 | Ⅲ-1 矿体底板最低标高为准 | ||||||
已知涌水量 Q0(m3/d) | 205.60 | 2010 年 11、12 月观测资料,属枯水期 | ||||||
已知水位降深 S0(m) | 39.93 | |||||||
已知采坑控制面积 F0(m2) | 6495.29 | |||||||
最大水位降深 S(m)) | 77.00 | |||||||
最大采坑控制面积 F(m2) | 89332.34 | |||||||
预测涌水量 Q(m3/d) | 3929.53 | Q | = | Q | 0 | • F F | • S S 0 |
根据矿井涌水水质及矿体设置情况,开发方案设计在1085m中段坑口及
1030m中段坑口分别设置一座地面矿井涌水处理站,处理规模分别为445m3/d、
1760m3/d,采用“混凝沉淀”工艺,矿井涌水经自流或水泵抽出至地面矿井涌水处理站进行收集处理,处理达标后部分回用于生产、降尘用水,其余达标外排至沟秧河。
本矿山从2008年至今一直停产,根据现场调查,矿山原建设的平硐已封堵、干枯,目前无矿井涌水流出地表。建设单位委托云南省有色地质局三〇八队测试中心于2022年4月18日-2022年4月27日对矿区范围内沟秧河上游、中游、下游地表水进行了水质监测,具体结果见表1.4.7-2。
表 1.4.7-2 地表水水质现状评价结果
检测项目 | 单位 | 检测结果 |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Ⅲ类标准 | 达标情况 | ||
SH1(矿区范围上游沟秧河 内) | SH2(矿区范围中部尾矿库上游沟秧河 内) | SH3(矿区范围外东部尾矿库下游沟秧 河内) | ||||
pH | 无量纲 | 6.20 | 7.29 | 5.68 | 6-9 | 达标 |
化学需氧量(以 COD 计) | mg/L | 0.4 | 1.2 | 0.4 | 20 | 达标 |
铜 | mg/L | 0.031 | 0.012 | 0.0036 | 1.0 | 达标 |
锌 | mg/L | 0.017 | 0.0037 | 0.00010L | 1.0 | 达标 |
氟化物(以 F-计) | mg/L | 0.2 | 0.2 | 0.1 | 1.0 | 达标 |
硒 | mg/L | 0.000672L | 0.000661 | 0.000752 | 0.01 | 达标 |
砷 | mg/L | 0.0029 | 0.0025 | 0.00015L | 0.05 | 达标 |
汞 | mg/L | 0.000021L | 0.000021L | 0.000021L | 0.0001 | 达标 |
镉 | mg/L | 0.00005L | 0.00005L | 0.00005L | 0.005 | 达标 |
铬 | mg/L | 0.0042 | 0.00044 | 0.00050 | 0.05 | 达标 |
铅 | mg/L | 0.024 | 0.00015L | 0.063 | 0.05 | 达标 |
氰化物(以CN-计) | mg/L | 0.002L | 0.002L | 0.002L | 0.2 | 达标 |
挥发酚 | mg/L | 0.002L | 0.002L | 0.002L | 0.005 | 达标 |
硫酸盐(以 S042-计) | mg/L | 10L | 10L | 10L | 250 | 达标 |
氯化物(以 Cl-计) | mg/L | 3.0L | 3.0L | 3.0L | 250 | 达标 |
硝酸盐(以 N 计) | mg/L | 1.87 | 2.40 | 1.07 | 10 | 达标 |
铁 | mg/L | 0.47 | 0.071 | 0.001L | 0.3 | 达标 |
锰 | mg/L | 0.0092 | 0.00005L | 0.00005L | 0.1 | 达标 |
根据现状监测结果,在矿山停产、未生产的情况下,矿井涌水排放浓度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标准限值要求,水质较好,但不能有效代表原有矿山正常生产时的实际污染产生情况。
由于现状马家地钨矿已停产多年,故不能对矿山采矿阶段时的矿井涌水进行取样监测,为了能够大概反映原有矿山正常开采时矿井涌水的水质,本次评价类比了其他同类钨矿矿山正常生产中的矿井涌水监测数据。类比对象为矿区南侧的南秧田钨矿。两个矿山均属于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矿石类型及主要矿物类似,矿石中主要化学成分类似,矿井涌水水质类似,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同时取样监测期间,南秧田钨矿矿山正常生产,选取样品为该开采巷道坑口处外排水。因此本项目矿山原开采期间矿井涌水水质情况类比南秧田钨矿矿井涌水水质是可行的。具体水质情况及各污染物排放量见表1.4.7-3。
表 1.4.7-3 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结果
检测项目 | 单位 | 检测结果 |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Ⅲ类标准 | 达标情况 | |
点位:SH4(南秧田矿区 1211m 平硐内) | SH5(南秧田矿区 1220m 平硐内) | ||||
色 度 | 度 | 5L | 5L | ≤15 | 达标 |
臭和味 | 强度等级 | 0(无任何臭和味) | 0(无任何臭和味) | 无 | 达标 |
浑浊度 | NTU | 1L | 1L | ≤3 | 达标 |
肉眼可见物 | / | 有微量肉眼可见物 | 无肉眼可见物 | 无 | 达标 |
PH 值 | 无量纲 | 6.33 | 6.30 | 6.5~8.5 | 达标 |
总硬度(以 CaCO3 计) | mg/L | 12.4 | 13.9 | ≤450 | 达标 |
溶解性总固体 | mg/L | 96 | 92 | ≤1000 | 达标 |
硫酸盐 | mg/L | 10L | 10L | ≤250 | 达标 |
氯化物 | mg/L | 3.0L | 3.0L | ≤250 | 达标 |
铁 | mg/L | 0.001L | 0.001L | ≤0.3 | 达标 |
锰 | mg/L | 0.00005L | 0.00005L | ≤0.10 | 达标 |
铜 | mg/L | 0.0049 | 0.00015L | ≤1.0 | 达标 |
锌 | mg/L | 0.00010L | 0.00010L | ≤1.0 | 达标 |
铝 | mg/L | 0.031 | 0.009 | ≤0.20 | 达标 |
挥发性酚(以苯酚计) | mg/L | 0.002L | 0.002L | ≤0.002 | 达标 |
耗氧量(CODmn 法,以 O2 计) | mg/L | 0.4 | 0.4L | ≤3.0 | 达标 |
钠 | mg/L | 8.22 | 8.48 | ≤200 | 达标 |
总大肠菌群 | MPN/L | 20L | 20L | ≤3.0 | 未达标 |
菌落总数 | CPU/ml | 690 | 196 | ≤100 | 未达标 |
亚硝酸盐(以 N 计) | mg/L | 0.0002L | 0.0002L | ≤1.0 | 达标 |
硝酸盐(以 N 计) | mg/L | 1.67 | 1.15 | ≤20.0 | 达标 |
氰化物 | mg/L | 0.002L | 0.002L | ≤0.05 | 达标 |
氟化物 | mg/L | 0.3 | 0.3 | ≤1.0 | 达标 |
碘化物 | mg/L | 0.007 | 0.005 | ≤0.08 | 达标 |
汞 | mg/L | 0.000021L | 0.000021L | ≤0.001 | 达标 |
砷 | mg/L | 0.0014 | 0.0063 | ≤0.01 | 达标 |
硒 | mg/L | 0.000765 | 0.000739 | ≤0.01 | 达标 |
镉 | mg/L | 0.00005L | 0.00005L | ≤0.005 | 达标 |
铬 | mg/L | 0.00096 | 0.0015 | ≤0.05 | 达标 |
铅 | mg/L | 0.00015L | 0.00015L | ≤0.01 | 达标 |
钡 | mg/L | 0.001L | 0.041 | ≤0.70 | 达标 |
镍 | mg/L | 0.00006L | 0.00006L | ≤0.02 | 达标 |
钴 | mg/L | 0.00002L | 0.00002L | ≤0.05 | 达标 |
钼 | mg/L | 0.00005L | 0.00005L | ≤0.07 | 达标 |
银 | mg/L | 0.00001L | 0.00001L | ≤0.05 | 达标 |
根据类比监测结果,在矿山正常生产的情况下,除总大肠菌群、菌落总数未达标外其余各项检测均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中Ⅲ类水质标准要求,表明该矿山矿坑口涌水水质良好。后期矿山开采过程中加强大肠菌群、菌落总数控制措施后直接排入地表水水体对其影响较小。
(2)生活废水
矿山开采期间职工人员约为40人,均在办公生活区食宿,生活废水主要包括职工人员洗漱废水、食堂废水及冲厕废水。项目位于农村地区,根据《云南省地方标准用水定额》(DB53/T168-2019)中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定额,职工人员人均用水量按70L/(人·d)计,其中食堂用水为20L/(人·d)、其他用水为50L/
(人·d),排水量按照用水量的85%计。本项目职工人员生活用水量为2.80m3/d、 840m3/a,其中食堂用水量为0.80m3/d、240m3/a;产污系数按85%计,则生活废水产生量为2.38m3/d、204m3/a,其中食堂废水量为0.68m3/d、204m3/a。
根据现场调查,目前矿山办公生活区已建设有1个容积为20m3的化粪池,冲
厕废水经化粪池收集处理后外排;食堂设有容积为1.0m3的食堂废水隔油池,1座处理规模为6m3/d、采用“SBR处理工艺”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及1个容积为50m3的废水收集池(可满足废水停留22天),同时设置相应的废水收集管道,可满足办公生活区地面生产和生活废水处理负荷。项目运营期食堂废水经隔油池预处理后排入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处理,生活废水经化粪池预处理后排入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处理;综合废水经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一级排放标准后,晴天用于矿山道路洒水降尘用水,不外排;雨天排入废水收集池储存,待晴天后再用于矿山道路洒水降尘用水,不外排。
(3)废石淋滤水
①原有1#弃渣堆淋滤水
经核实,原有项目未设置单独的废石场,开采期间产生的废石分散堆存于尾矿库上游的1#弃渣堆,降雨时会产生一定量的淋滤水直接排放至沟秧河。经现场调查,1#弃渣堆总面积约7642m2。废石临时堆场淋滤水采用汇水面积、径流系数和日平均和最大日平均降雨量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计算公式:
Q=F.H.α
式中:Q一降雨径流量,m F一汇水面积,m;
H一日降雨量,mm; a一地表径流系数。
本矿山多年平均降雨量1125.07mm,多年平均日降雨量4.24mm,最大日降雨量40mm,本项目地表径流系数根据经验估算为0.6。
根据计算可知, 本矿山原有1# 弃渣堆淋滤水最大产生量为19.44m3/d、 2818.8m3/a(按雨季145天均为最大日淋滤水量计算)。
②拟建废石场淋滤水
x项目设置有1个废石场,占地面积为1856m2,废石场堆存废石过程中在遇 降雨天气,地表径流会被污染,形成高浓度悬浮物淋滤水,直接排放至地表水体,会对项目附近地表水体造成污染。废石场淋滤水采用废石场截水沟以下汇水面积、径流系数和日平均和最大日平均降雨量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计算公式:Q=F.H.α
式中:Q一降雨径流量,m
F一汇水面积,m; H一日降雨量,mm; a一地表径流系数。
本矿山多年平均降雨量1125.07mm,多年平均日降雨量4.24mm,最大日降雨量40mm,本项目地表径流系数根据经验估算为0.6。
根据计算可知, 本矿山拟建废石场淋滤水最大产生量为7.87m3/d 、 1141.15m3/a(按雨季145天均为最大日淋滤水量计算)。
本矿山废石淋滤水水质通过地表水的监测数据得到。具体水质及污染物排放情况见表1.4.7-4。
表1.4.7-4 废石淋滤水污染物产生及排放情况
污染物 | 单位 | 检测结果 |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Ⅲ类标准 | 达标情况 | ||
SH1 | SH2 | SH3 | ||||
pH | 无量纲 | 6.20 | 7.29 | 5.68 | 6-9 | 达标 |
化学需氧量(以 COD 计) | mg/L | 0.4 | 1.2 | 0.4 | 20 | 达标 |
铜 | mg/L | 0.031 | 0.012 | 0.0036 | 1.0 | 达标 |
锌 | mg/L | 0.017 | 0.0037 | 0.00010L | 1.0 | 达标 |
氟化物(以 F-计) | mg/L | 0.2 | 0.2 | 0.1 | 1.0 | 达标 |
硒 | mg/L | 0.000672L | 0.000661 | 0.000752 | 0.01 | 达标 |
砷 | mg/L | 0.0029 | 0.0025 | 0.00015L | 0.05 | 达标 |
汞 | mg/L | 0.000021L | 0.000021L | 0.000021L | 0.0001 | 达标 |
镉 | mg/L | 0.00005L | 0.00005L | 0.00005L | 0.005 | 达标 |
铬 | mg/L | 0.0042 | 0.00044 | 0.00050 | 0.05 | 达标 |
铅 | mg/L | 0.024 | 0.00015L | 0.063 | 0.05 | 达标 |
氰化物(以CN-计) | mg/L | 0.002L | 0.002L | 0.002L | 0.2 | 达标 |
挥发酚 | mg/L | 0.002L | 0.002L | 0.002L | 0.005 | 达标 |
硫酸盐(以 S042-计) | mg/L | 10L | 10L | 10L | 250 | 达标 |
氯化物(以 Cl-计) | mg/L | 3.0L | 3.0L | 3.0L | 250 | 达标 |
硝酸盐(以 N 计) | mg/L | 1.87 | 2.40 | 1.07 | 10 | 达标 |
铁 | mg/L | 0.47 | 0.071 | 0.001L | 0.3 | 达标 |
锰 | mg/L | 0.0092 | 0.00005L | 0.00005L | 0.1 | 达标 |
根据上表数据分析可知,在矿山正常生产的情况下,原有1#弃渣堆及拟建废石场堆放的废石产生的淋滤水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标准限值要求,水质较好,直接排入地表水水体对其影响较小。
③地下作业废水及机修废水
地下作业废水:根据工程分析,矿体地下开采凿岩用水量均约为20m3/d,排放系数按0.7计算,则矿体凿岩废水产生量为14m3/d,与矿井涌水一起经自流或水泵抽出至地面矿井涌水处理站进行收集处理后,部分回用于生产及洒水降尘,其余部分外排。
机修废水:根据项目用水量计算,项目硐口工业场地机修房用水量均为 0.4m3/d,排污系数为0.85,故1085m、1030m硐口工业场地机修废水产生量均为
0.34m3/d、102m3/a。机修废水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浓度一般为12-25mg/L。 开发方案设计在1085m、1030m硐口工业场地机修间旁分别建设1个容积为1m3
的隔油池,机修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后送至矿井涌水处理站进行处理,经处理达标后部分回用于生产及洒水降尘,其余部分外排;隔油池浮油及沉渣应定期清理,收集于专用的收集桶内,与其他机修废油一起交由具有处置资质单位进行处理。
④废水产生量及排放量汇总
x项目运营期生活废水及食堂废水分别经化粪池、隔油池预处理后排入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处理,经处理达标后,晴天用于矿山道路洒水降尘用水,雨天储存待晴天后用于矿山道路洒水降尘用水,不外排;矿井涌水及地下作业废水排入矿井涌水处理站处理,废石场淋滤水经沉淀池收集后排入矿井涌水处理站处理,机修废水经隔油池预处理后排入矿井涌水处理站处理,综合废水经矿井涌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部分回用于生产及洒水降尘用水,其余排入沟秧河。
2)选矿废水
矿山开采的钨矿石主要成分为 SiO2,次为 CaO、Ai2O3、Te,少量 Na2O、K2O、 TiO2 等,微量元素 WO3、Cu、Sn、Gd、Ag、S、As 等,原矿中有害成分甚少,开采出的原矿统一运至选厂进行选矿,选厂选矿废水产生于钨精矿脱水和尾矿浆中,选矿废水用尾矿输送泵送至岩脚尾矿库内,经有效沉降后,部分澄清废水由循环水泵泵回选厂循环使用,选厂用水量约 7500m3/d,其中厂前回水量 2250m3/d(回水率 30%),尾矿库回水量 4995m3/d。正常情况下,回水率达 96.6%。回用不完部分达标外排进入沟秧河。
表 1.4.7-5 选厂非正常工况污废水排放浓度及水量情况 单位:mg/L
类别 | 非正常排 水量 | SS | COD | 氨氮 | 氟化物 | 总砷 | Cu | Zn | Pb | 总镉 | 总铬 | 总汞 | |
一 选厂 | b | 160.85m3/h | 24400 | 117.68 | 0.31 | 2.58 | 0.172 | 0.22 | 0.91 | 0.41 | 0.093 | 0.024 | 0.00021 |
c | 131.7m3/h | 24400 | 117.68 | 0.31 | 2.58 | 0.172 | 0.22 | 0.91 | 0.41 | 0.093 | 0.024 | 0.00021 |
根据正常工况下的影响预测公式,经预测尾矿库沉淀澄清后的选矿废水排入沟秧河后,控制断面及衰减断面各污染因子的浓度值均未超标,不会改变沟秧河原有水体功能,沟秧河仍能满足 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 III 类标准的要求,但浓度值有一定的提高,故要求在选厂区设置事故池,避免事故状态下发生外排。
3)尾矿废水
岩脚尾矿库为建设单位所有,接片区一选厂及三选厂选矿废水,现状三选厂处于停产状态,因此尾矿库入库选矿废水仅来自一选厂(南秧田矿区)。在多年平均降雨量情况下,全年有 1~6、9~12 月份为亏水月,7~8 月份为盈水月,在 7~8 月降雨量较大的情况下,最大盈水量为 47.1156 x m3,根据设计校核,尾矿库目前调洪库容约为 48.2 x m3。累积最大盈水量为 47.1156 x m3 小于调洪库容 48.2 x m3,盈余水量可暂存在尾矿库内,不外排。同时,降雨量较大的情况下,尾矿库内还可根据选厂用水量情况适当加大回水,而旱季由于蒸发量较大,尾矿库内形成的积水较少。
表 1.4.7-6 尾矿库在多年平均降雨情况下尾矿水外排情况 单位:x m3
月份 | 回水后盈亏情 况 | 正常汇水后储存在库 x累计水量 | 外排情况 | 备注 |
7 | 23.2378 | 23.2378 | <调洪库容 48.2 | 暂存尾矿库,不外排 |
8 | 23.8778 | 47.1156 | <调洪库容 48.2 | 暂存尾矿库,不外排 |
9 | -7.4922 | 39.6234 | <调洪库容 48.2 | 暂存尾矿库,不外排 |
10 | -20.1042 | 19.5192 | <调洪库容 48.2 | 暂存尾矿库,不外排 |
11 | -19.2112 | 0.308 | <调洪库容 48.2 | 暂存尾矿库,不外排 |
12 | -24.7822 | -24.4742 | 亏水状态,无外排 | 无外排 |
1 | -19.7012 | -44.1754 | 亏水状态,无外排 | 无外排 |
2 | -23.1042 | -67.2796 | 亏水状态,无外排 | 无外排 |
3 | -36.4612 | -103.7408 | 亏水状态,无外排 | 无外排 |
4 | -36.9502 | -140.691 | 亏水状态,无外排 | 无外排 |
5 | -23.2532 | -163.9442 | 亏水状态,无外排 | 无外排 |
6 | -3.8952 | -167.8394 | 亏水状态,无外排 | 无外排 |
全年 | 全年尾矿库外排水量为 0。 |
根据尾矿库 2019 年度检监测水质结果,水污染物水质指标如下:
表 1.4.7-7 尾矿库废水水质情况一览表 单位:mg/L
污染物 | pH | SS | CODcr | NH3-N | 氟化物 | 总砷 |
检测结果 | 7.79 | 19 | 24 | 0.125 | 2.42 | 8.08×10-2 |
标准值 | 6~9 | 70 | 100 | 15 | 10 | 0.5 |
达标情况 | 达标 | 达标 | 达标 | 达标 | 达标 | 达标 |
污染物 | Cu | Zn | Pb | 总镉 | 总铬 | 总汞 |
检测结果 | 0.05L | 0.05L | 0.2L | 0.05L | 0.004L | 2.4×10-4 |
标准值 | 0.5 | 2.0 | 1.0 | 0.1 | 1.5 | 0.05 |
达标情况 | 达标 | 达标 | 达标 | 达标 | 达标 | 达标 |
根据水xx计算可知,在年平均降雨量情况下,保证选厂正常回水的前提下,尾矿库废水不会发生外排。若非正常情况下发生外排,根据上表可知,本项目选矿废水经尾矿库沉淀澄清后水质能够达标排放。
2、固体废弃物
x项目开采运营期期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职工人员生活垃圾、井巷采出废石、机修间产生的废机油及废油桶、矿井涌水处理站及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污泥、机修废水隔油池浮油及沉渣等。
(1)生活垃圾
x项目运营期职工人员共 40 人,均在办公生活区食宿。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城镇生活源产排污系数手册》(2008 年 3 月)附表 1(各区域对应系数和城市分类),可知麻栗坡县为四区、2 类城市,根据表 4 四区居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产生和排放系数,在项目区住宿人员按每人每天产生量约 0.56kg计,则每天产生生活垃圾 21.28kg/d,6.384t/a。生活垃圾主要成份为塑料袋、纸屑、厨余、织物、玻璃、金属及其它,无特殊有毒有害物质。
经现场勘查,办公生活区内已设置有 1 个生活垃圾池及若干垃圾桶,此外,项目运营期间于开采区设置生活垃圾桶;运营期间产生的生活垃圾经垃圾桶收集后,统一暂存于办公生活区垃圾池内,由建设单位定期运往天保镇环卫部门指定地点,交由环卫部门统一处置。
(2)废石
①施工期废石处置情况
根据开发利用方案,本项目施工期间开挖土石方主要来源于井下开拓系统、道路、工业场地、废石场建设及废弃建筑拆除,共计开挖土石方量 1.8 x m 一般土石方和 建筑垃圾运至废石场堆放统一堆存。剥离表土堆存至临时表土堆场。
②生产期废石处置情况
根据开发利用方案,本项目服务期内废土石主要来源于基建及生产过程中,共产生废石 1.8 x m3。
为了确定项目废石的固废属性,建设单位委托云南升环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于 2022年12月14日对项目1#弃渣场堆存的废石取样进行了检测,该废石为此前矿山开采时挖出的废石,取此处的废石进行检测能够代表本次开采矿体产生的废石属性。
本次检测采用硫酸硝酸法对废石进行了浸出毒性检测,具体检测结果见表 1.4.7-8;同时采用水平振荡法对废石进行了腐蚀性检测及类别鉴定,具体结果见表1.4.7-9、表1.4.7-10。
表 1.4.7-8 废石浸出毒性试验结果表
检测项目 | 单位 | 检测结果 |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 (GB5085.3-2007) 标准值 | 达标情况 |
FS1(H3) | ||||
氟化物(水浸) | mg/L | 1.82 | 100 | 达标 |
砷(酸浸) | mg/L | 0.1×10-3 | 5 | 达标 |
汞(酸浸) | mg/L | 0.05 | 0.1 | 达标 |
硒(酸浸) | mg/L | 0.01 | 1 | 达标 |
氰根离子 | mg/L | 14.8×10-3 | 5 | 达标 |
钡(酸浸) | mg/L | 0.06 | 100 | 达标 |
铍(酸) | mg/L | 0.004 | 0.02 | 达标 |
银(酸) | mg/L | 0.01 | 5 | 达标 |
六价铬(酸浸) | mg/L | 0.004 | 5 | 达标 |
总铬(酸浸) | mg/L | 0.004 | 15 | 达标 |
表 1.4.7-9 废石腐蚀性试验结果表
检测项目 | 单位 | 检测结果 |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 (GB5085.3-2007)标准值 | 达标情况 |
FS1(H3) | ||||
PH(水浸) | 无量纲 | 7.24 | 2≤PH≤12.5 | 达标 |
表 1.4.7-10 第Ⅰ类、第Ⅱ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试验结果表
检测项目 | 单位 | 检测结果 |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表 1 标准限 值及表 4 中一级标准限值 | 达标情况 |
FS1(H3) | ||||
PH(水浸) | 无量纲 | 7.24 | 6-9 | 达标 |
氟化物(水浸) | mg/L | 1.82 | 10 | 达标 |
硒(酸浸) | mg/L | 0.01 | 0.5 | 达标 |
汞(酸浸) | mg/L | 0.05 | 0.05 | 达标 |
硒(酸浸) | mg/L | 14.8×10-3 | 0.1 | 达标 |
氰根离子 | mg/L | 0.06 | - | 达标 |
钡(酸浸) | mg/L | 0.004 | - | 达标 |
铍(酸) | mg/L | 0.01 | 0.005 | 达标 |
银(酸) | mg/L | 0.004 | 0.5 | 达标 |
六价铬(酸浸) | mg/L | 0.004 | 0.5 | 达标 |
总铬(酸浸) | mg/L | 0.02 | 1.5 | 达标 |
镍(酸) | mg/L | 0.01 | 1.0 | 达标 |
铜(酸) | mg/L | 0.03 | 0.5 | 达标 |
铅(酸) | mg/L | 0.01 | 1.0 | 达标 |
锌(酸) | mg/L | 0.01 | 2.0 | 达标 |
镉(酸) | mg/L | 7.24 | 0.1 | 达标 |
根据表 1.4.7-8 及表 1.4.7-9 检测结果,各指标浓度均低于《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5085.3-2007)和《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腐蚀性鉴别》
(GB5085.1-2007),可判定项目废石不属于危险废物;根据表 1-3-33 检测结果,各污染物水浸浸出浓度能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相应标准限值,因此,按照《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
3.2 要求:按照规定方法进行浸出试验而获得的浸出液中,任何一种污染物的浓度均未超过 GB8978 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且 pH 值在 6-9 范围内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为第Ⅰ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可判定项目废石属于第Ⅰ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可按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方法进行处理。
综上所述,项目开采期产生的废石均为第Ⅰ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可按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方法进行处理,将废石运至废石场内进行规范化堆存。
本项目设置1个废石场,位于1030m平硐口附近,占地面积0.1856hm2,堆置标高1020m~990m,单台堆放,总堆置高度30m,设计容量为2.5万m3;下游设置拦渣坝,上游设置相应的截洪沟,可满足项目服务期产生的废石堆存需求。
(3)机修固废
机修房在生产中设备运行及维修机器会产生废弃机油、废柴油、废汽油及废油桶等机修固废。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16年版),废油桶属于HW49其他废物,废机油、废柴油、废汽油属于HW08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
项目产生的危险废物须严格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
(GB18597-2001)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5号《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相关要求进行处置。开发方案要求建设单位于项目区1085m、1030m工业场地内分别设置1间独立的、建筑面积为5.0m的危险废物暂存间,设立明显标牌标识,地面硬化并采取防渗措施,以上危险废物经专用的收集桶分类收集后统一暂存于危废暂存间,定期交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严禁随意堆放、处置。
(4)机修废水隔油池浮油及沉渣
项目工业场地设置的机修废水隔油池在收集处理机修废水时会产生少量的浮油及沉渣,属危险废物,应定期清掏并设专用的收集桶进行收集后暂存于危废暂存间,与其他机修固废一起交由具有处置资质单位进行处理。
(5)矿井涌水处理站及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污泥
项目矿井涌水处理站及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在处理废水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污泥,根据《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产排污系数手册(2010修订)》,污泥产生量按照16.7t/万t废水处理量计算。本项目矿井涌水处理站处理废水量为 690105.2m3/a,则污泥产生量约为1152.48t/a;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废水量为678.3m3/a,则污泥产生量约为1.13t/a。
目前矿井涌水处理站污泥的固废属性不定,建设单位应在矿山开采期间对该废水处理站的污泥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固废属性鉴定,若鉴定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则应对废水处理站的污泥进行定期清掏晾晒后运至排土场堆存;若鉴定为危险固体废物,则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污泥属于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不含有毒有害物质,定期清掏用于xx林地施肥。
(6)尾矿
根据现场调查情况,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针对整个片区建设了相应的选厂、尾矿库(岩脚尾矿库)等设施。
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一选厂位于南秧田钨矿中部,总占地面积
*.****hm2,生产规模为****t/d,场地内建有原矿堆场、破碎车间、抛废车间、球磨车间、浮选车间、精矿车间及行政生活区等,生产工艺为浮选生产工艺,选厂破碎采用二段一闭路流程,浮选包括一次粗选,三次扫选,七次精选;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三选厂位于河边钨矿矿区北部, 总占地面积
*.****hm2,生产规模为***t/d,场地内建有破碎车间、抛废车间、球磨车间、浮选车间、精矿车间等,生产工艺为浮选生产工艺,选厂破碎采用二段一闭路流程,浮选包括一次粗选,三次扫选,七次精选。
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针对整个片区建设了岩脚尾矿库,根据尾矿库初步设计资料,设计初期坝底标高为***m,按矿山资源储量****x t 计算,尾矿产率**%,总尾矿量****x t,平均堆积干密度取*.*t/m3,所需有效库容****x m3,尾矿库库容系数取*.*,所需总库容****x m3,据此查得最终堆积标高***m时,总坝高**m,总库容达到****x m3,设计服务年限为 11 年,按日处理****t/d选矿规模设计。根据文山麻栗坡资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关于西xx脚尾矿库运行情况的说明(附件 20),公司现有选矿能力为****t/d,截止 2022 年 11 月底,尾矿库已用库容为***.*x m3,剩余库容***.*x m3,剩余库容能满足矿山生产需求。
1.4.8 供水、供电 1、供水
矿山用水主要为空压机冷却用水、凿岩用水、地面及巷道内降尘洒水用水等,每天耗水量约为 70m3/d;消防用水量为 108m3,平时贮存在生产蓄水池内,发生火灾时应急使用。
在矿区生产系统设置 150m3 高位水池,用于矿山生产用水,供水水源为矿区内箐沟溪流水。
2、供电
矿山主要用电设备为主扇、局扇、空压机、取水泵、卷扬机、机修和办公等用电,用电总负荷约 260kW,矿山用电从麻栗坡县供电局 10kV 线路架线引入,
矿山已架设 1 台 KS9-315/10 型变压器,能满足矿山生产、生活用电的需求。
1.5 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
1.5.1 矿山开采历史情况
1、矿山变更历史及情况
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马家地钨矿原矿山名称为“麻栗坡县兴盛矿业有限公司马家地钨矿”,采矿权人为“麻栗坡县兴盛矿业有限公司”。2007年,麻栗坡县政府联合紫金矿业集团在县内开展钨矿资源整合,成立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并由该公司负责麻栗坡县内的钨矿及其伴生资源整合和开发建设工作。2009 年 1 月 22 日云南国土资源厅以(滇)[2009]第 10 号文批准将麻栗坡县兴盛矿业有限公司马家地钨矿的采矿权由麻栗坡县兴盛矿业有限公司转让给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并进行了采矿证变更,变更后为 “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马家地钨矿”。
2016 年,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针对公司所属的 8 个采矿权(河头寨茅坪钨矿、河边钨矿、瑶山湾硅石铅锌钨矿、岩脚钨矿、马家地钨矿、大渔塘钨矿、南秧田钨矿、下南楼铅锌矿)及 4 个探矿权拟整合成南温河钨矿,由于各矿权实际情况差异较大,目前整合工作未完成,未取得采矿许可证。经业主说明,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现状需对所属的 8 个采矿权及 4 个探矿权进行独立延续及管理。
2、矿山开采历史及情况
矿山 2006 年以前以及 2006 年取得采矿许可证以后,主要对矿区范围内 I-1、 II-1 矿体进行了部分开采,2007 年 6 月之后由于资源整合等原因,矿山一直停产至今,无资源消耗。截止到 2019 年,累计采出矿石量******t,前期开采布置主要有 1#硐口、2#硐口、3#硐口、4#硐口、1250m、1160m、1140m、1040m、1030m、 1000m 等平硐,开采形成的采空区主要位于矿区东侧田弯、下寨村南侧区域,采空区面积约*.****hm2。经本次现场踏勘,采空区地表未出现明显地面塌陷、无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现象,采空区上方田弯、下寨村村庄建筑也无开裂现象。
图 1.5.1-1 矿山开采采空区地表范围图
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马家地钨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图 1.5.1-2 该矿山Ⅱ-1、2 矿体平面及采空区、拟建采场分布示意图
51
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马家地钨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图 1.5.1-3 该矿山Ⅲ-1、3 矿体平面及采空区、拟建采场分布示意图
52
1.5.2 矿山开采现状情况
据 2019 年 8 月提交的《云南省麻栗坡县马家地钨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2019年)》统计,矿山累计采出矿石量******t,WO3 量****.**t,平均品位*.**%。
根据该矿山开发利用方案等资料及现场调查情况,矿山自 2008 年麻栗坡县政府联合紫金矿业集团在县内开展钨矿资源整合后,就一直处于基本停产待整合状态,至今未复产。
根据本次实地踏勘调查,矿区内现状留存的采矿平硐主要为 1#平硐、2#硐口、3#硐口、4#硐口、1250m、1160m、1140m、1040m、1030m、1000m 等开采老硐,围绕这些平硐主要建成了硐口工业场地,多年过去硐口早已坍塌或封堵,硐口工业场地已自然恢复或被当地村民恢复。现场调查时除 1#平硐工业场地租用给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施工队用于堆放石料外,其余硐口及工业场地均难以发现其痕迹,均无历史遗留堆存情况。历史开采主要利用现有乡村道路采矿,未建成矿山道路。原开采爆破工作主要委托麻栗坡县爆破工程队进行,矿山未建设有炸药库。现场调查时,采空区地表未出现明显地面塌陷、无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现象,采空区上方田弯、下寨村村庄建筑也无开裂现象。
硐口封堵典型照片如下:
照片 1.5.2-1 3#硐口封堵 照片 1.5.2-2 1160m 坑道封堵
照片 1.5.2-3 1030m 坑道封堵 照片 1.5.2-4 1000m 坑道封堵
照片 1.5.2-5 1#硐口工业场地损毁土地情况
表 1.5.2-1 矿山硐口封堵及利用情况
矿山硐口 | 封堵情况 | 后期是否继续利用 | 备注 |
1#硐口 | 已封堵 | 否 | 租用给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施工队用 于堆放石料 |
2#硐口 | 已封堵 | 否 | |
3#硐口 | 已封堵 | 否 | |
4#硐口 | 已封堵 | 否 | |
1160m 硐口 | 已封堵 | 否 | |
1140m 硐 | 已封堵 | 否 | |
1030m 硐口 | 已封堵 | 否 | |
1000m 硐口 | 已封堵 | 否 |
历史形成各场地现状具体情况如下:
另建有 2 座办公生活区(1#、2#办公生活区,其中 1#办公生活区已废弃使用,2#办公生活区后期开采还将继续利用)。现场调查期间 1#办公生活区已废弃,建筑物暂未拆除,产地暂未复垦;2#办公生活区北部区域建筑物运行情况良好,后期继续使用,南部区域建筑物已拆除,暂未复垦,后期作为临时表土堆场使用; 1#、2#办公生活区区域均无历史遗留堆存情况。根据现场调查及询问现矿业权人,该矿山生产期间选矿产生的尾矿排往沟秧河内岩脚尾矿库中,现场调查区间未发现尾矿排放痕迹。另外现场发现 1 处弃渣排放点(1#弃渣场),弃渣为前期矿山开采产生的废石,1#弃渣场堆放弃渣约 0.2 x m3。
照片 1.5.2-5 1#办公生活区西部(后期拆除)
照片 1.5.2-6 1#办公生活区东部(后期拆除)
照片 1.5.2-7 2#办公生活区南部(现状已拆除,后期作为临时表土堆场使用)
照片 1.5.2-8 2#办公生活区北部(后期继续利用)
照片 1.5.2-10 1#弃渣堆
表 1.5.2-2 已损毁区域历史遗留堆存情况
已损毁区域 | 现状 | 后期是否继续利用 | 历史遗留堆存情况 | |
硐口及工业场地 | 1# | 已封堵 | 否 | 历史无遗留堆存,现状租用给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施工 队用于堆放石料 |
2# | 已封堵 | 否 | 历史无遗留堆存 | |
3# | 已封堵 | 否 | 历史无遗留堆存 | |
4# | 已封堵 | 否 | 历史无遗留堆存 | |
1160m | 已封堵 | 否 | 历史无遗留堆存 | |
1140m | 已封堵 | 否 | 历史无遗留堆存 | |
1030m | 已封堵 | 否 | 历史无遗留堆存 | |
1000m | 已封堵 | 否 | 历史无遗留堆存 | |
办公生活区 | 1# | 已废弃 | 南部已废弃,建筑物已拆除,后期作为临时表土堆场使用 | 历史无遗留堆存 |
2# | 南部已废弃,建筑物已拆除,北部区域建筑物良好 | 北部区域后期继续利用 | 历史无遗留堆存 | |
1#弃渣场 | 有弃渣堆存 | 否 | 前期矿山开采产生的废石堆存,堆放量约 0.2 x m3。 |
1.5.3 相邻矿山、工矿企业分布情况 1、相邻矿山
马家地钨矿矿区北西部为下南楼铅锌矿,西部为大渔塘钨矿,矿 8-9 拐点东
部为岩脚钨矿、矿 12-14 拐点南部为南秧田钨矿、矿 14-19 南东部为河头寨—茅坪钨矿、河边钨矿。该矿山采矿权不存在与xx矿权交叉、重叠及矿权争议(见图 1.5.3-1)。
文山麻栗坡县南鑫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下南楼铅锌矿采矿许可证证号为
***********************,矿区面积为*.***km2,设计采用地下开采,开采深度范围为****-***m 标高,生产规模为*x t/a,采矿证有效期****.*-****.*,该矿山取得采矿证后未进行开采。
大鱼塘钨矿采矿许可证证号为***********************, 矿区面积为
*.****km2,设计采用地下开采,开采深度范围为****m-****m 标高,生产规模为
*x t/a,采矿证有效期****.**-****.**,该矿山取得采矿证后未进行开采。
岩脚钨矿采矿许可证证号为***********************,矿区面积为*.**km2,设计采用地下开采,开采深度范围为****.*-****.*标高,生产规模为*x t/a,采矿证有效期****.*-****.*,现状为停采状态。
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南秧田钨矿现有采矿许可证号为:
***********************,开采矿种:钨矿,开采方式:地下开采,生产规模:
*万t/a,矿区面积*.****km2,开采深度由****-****m。采矿证有效期****年*月
-****年*月,现状为开采状态。
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河头寨--茅坪钨矿现有采矿许可证号为:
***********************,开采矿种:钨矿,开采方式:地下开采,生产规模:
*x t/a,矿区范围由两个区块组成(河头寨矿段、茅坪矿段),矿区面积*.12**km2,开采深度由****~****m, 采矿证有效期自****年*月**日-****年*月**日,现状为停采状态。
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河边钨矿现有采矿许可证号为:
***********************,开采矿种:钨矿,开采方式:地下开采,生产规模:
*万t/a,矿区面积*.****km2,开采深度由****-****m,采矿证有效期****年**月**日-****年**月**日,现状为停采状态。
图 1.5.3-1 相邻矿山矿界关系图
2、xx工矿企业
矿山xx工矿企业为办公生活区、选厂(一选厂、三选厂)、尾矿库等设施
(图 1.5.3-2),这些设施具体情况如下:
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办公生活区:位于南秧田钨矿中部,总占地面积*.****hm2。主要包括办公楼、宿舍、食堂、会议楼、污水处理站、门卫室、停车场等。
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一选厂:位于南秧田钨矿中部,总占地面积*.****hm2。生产规模为****t/d,场地内建有原矿堆场、破碎车间、抛废车间、球磨车间、浮选车间、精矿车间及行政生活区等。生产工艺为浮选生产工艺,选厂破碎采用二段一闭路流程,浮选包括一次粗选,三次扫选,七次精选。
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三选厂:位于河边钨矿矿区北部,总占地面积*.****hm2。生产规模为***t/d,场地内建有破碎车间、抛废车间、球磨车间、浮选车间、精矿车间等。生产工艺为浮选生产工艺,选厂破碎采用二段一闭路流程,浮选包括一次粗选,三次扫选,七次精选。
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岩脚尾矿库:根据尾矿库初步设计资料,设计初期坝底标高为***m,按矿山资源储量****x t 计算,尾矿产率**%,总尾矿量****x t,平均堆积干密度取*.*t/m3,所需有效库容****x m3,尾矿库库容系数取*.*,所需总库容****x m3,据此查得最终堆积标高***m 时,总坝高**m,总库容达到****x m3,设计服务年限为**年,按日处理****t/d 选矿规模设计。根据文山麻栗坡资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关于西xx脚尾矿库运行情况的说明(附件 20),公司现有选矿能力为****t/d,截止 2022 年 11 月底,尾矿库已用库容为***.*x m3,剩余库容***.*x m3,剩余库容能满足矿山生产需求。
图 1.5.3-2 矿区及xx人类工程活动图
1.6 已建、拟建、停用工程面积及治理复垦情况
该矿山为已建矿山,基建设施已基本建设完善,开发方案中增加了地下平硐工程,地表工程新增硐口工业场、废石场、高位水池、矿山道路;原有地表工程 2#办公生活区北部继续沿用、南部后期作为临时表土堆场使用,其余均不再使用。矿山已建、拟建、停用工程面积及治理复垦情况见表 1.6-1。
照片 1.6-1 3#硐口封堵 照片 1.6-2 1160m 坑道封堵
照片 1.6-3 1030m 坑道封堵 照片 1.6-4 1000m 坑道封堵
照片 1.6-5 1#办公生活区西部(后期拆除)
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马家地钨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照片 1.6-6 1#办公生活区东部(后期拆除)
照片 1.6-7 2#办公生活区南部(现状已拆除,后期作为临时表土堆场使用)
照片 1.6-8 2#办公生活区北部(后期继续利用)
62
照片 1.6-9 1#硐口工业场地损毁土地情况
照片 1.6-10 1#弃渣堆
照片 1.6-11 拟建场地位置示意
照片 1.6-12 地表移动范围位置
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马家地钨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表 1.6-1 矿山已建、拟建、停用工程面积及治理复垦情况表
损毁时段/损毁单元 | 面积 | 损毁土地类型和面积 | 权属 | 损毁类型 | 损毁程度 | 治理复垦情况 | |||||
(hm2) | 03 林地 | 06 工矿及仓储用地 | 10 交通运输 用地 | ||||||||
0301 乔 木林地 | 0307 其 他林地 | 0601 工 业用地 | 0602 采 矿用地 | 1006 农村道 路 | |||||||
原有 | 1#办公生活区 | *.**** | *.**** | *.**** | 麻栗坡县天保镇南温河、八宋村民委员会 | 压占 | 中度 | 未治理复垦 | |||
2#办公生活区 | *.**** | *.**** | 压占 | 中度 | 2#办公生活区南部区域建筑物已拆除, 未进行复垦,后期作为临时表土堆场使用;北部区域后期继续沿用 | ||||||
1#平硐硐口工业场地 | *.**** | *.**** | 压占 | 重度 | 未治理复垦 | ||||||
1#弃渣场 | *.**** | *.**** | 压占 | 轻度 | 未治理复垦 | ||||||
小计 | *.**** | *.**** | *.**** | ||||||||
新增 | 硐口工业场 | *.**** | *.**** | 麻栗坡县天保镇城子上村民委员会 | 压占 | 中度 | 未治理复垦 | ||||
废石场 | *.**** | *.**** | 压占 | 重度 | 未治理复垦 | ||||||
高位水池 | *.**** | *.**** | 压占 | 轻度 | 未治理复垦 | ||||||
矿山道路 | *.**** | *.**** | 压占 | 轻度 | 未治理复垦 | ||||||
预测地表移动范围 | *.**** | *.**** | *.**** | *.**** | 塌陷 | 轻度 | 未治理复垦 | ||||
小计 | *.**** | *.**** | *.**** | *.**** | |||||||
停用 | 1#办公生活区 | *.**** | *.**** | *.**** | 麻栗坡县天保镇南温河、八宋村民委员会 | 压占 | 中度 | 未治理复垦 | |||
1#平硐硐口工业场地 | *.**** | *.**** | 压占 | 重度 | 未治理复垦 | ||||||
1#弃渣场 | *.**** | *.**** | 压占 | 轻度 | 未治理复垦 | ||||||
2#办公生活区南部区域 | *.**** | *.**** | 压占 | 中度 | 建筑物已拆除,未进行复垦 | ||||||
小计 | *.**** | *.**** | *.**** |
64
第二章 矿区基础信息
2.1 矿区自然地理
2.1.1 气象
矿区所在地为云贵高原南部的低纬度地区,西北倚青藏高原,东南、西南临近太平洋、印度洋,属低纬高原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由于冬夏(半年)气团性质的不同,形成了冬干xx、雨热同步、干湿分明的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春季增温快,秋季降温快,立体气候明显,属典型的中亚热带气候。全县多年平均气温17.7℃,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3℃;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0.4℃。极端气温最高36.6℃(5月),最低-3.0℃(12月),大于20℃达半年以上。平均日照1639.5小时。湿度较大,平均为86%。年平均风速2.1m/s, 主导风向为E向和NE向, 最大风速18.0m/s。年平均降雨量 1125.07mm,5~10月为汛期,雷暴最多天数141天,其间降水量占全年的80%以上,主汛期多集中在6~8月。历史最长连续降雨36天,日降雨量大于40mm的天数较多,最大可达111.5mm,水面水分蒸发量为1339.2mm,地面水分蒸发量为679.9mm。海拔800~900m以上地区多为云雾缭绕,阴雨天气。
2.1.2 水文
图 2.1.1-1 麻栗坡县降雨量折线图(1981 年-2010 年)
区内以老君山—仰天窝—花邱棚—太阳坪地表分水岭为界,边界以北发育南温河(盘龙江上游)、畴阳河(盘龙江一级支流),南温河与畴阳河于福田村汇流后形成盘龙江干流,由北西流向南东,流至境外(越南)汇入泸江,属泸江水系,干流的发育和布局明显受麻栗坡-文山主干断裂带控制,作北西向近平行展布。南温河(盘龙江上游)支流河流发育,主要发育北东向河流沟秧河、白沙河、那
丕河、南汀河、南欧大沟等支流,以上河流近平行发育,呈树枝状水系网络,垂直汇入南温河。
南温河库区为xxx水电站库区,源自下游拦水大坝蓄水而成。xxx水电站二期工程大坝为面板堆石坝,位于南温河与畴阳河汇合口下游峡谷处,坝高
154m,坝顶高程 634m,控制流域面积 5878km(2 约占盘龙江国内流域面积的 96%),
坝址多年平均流量 80.5m3/s。于 2005 年开工,2009 年 11 月 10 日开始蓄水,设计正常蓄水位高程 627m,总库容 5.4565 亿 m3。
评估区属于红河水系盘龙河流域,评估区范围内最大水流为南温河右岸一级支流沟秧河,沟秧河流向xx~北东。该水系呈树枝状发育,水流主要受大气降水控制,枯季和雨季水量变化幅度较大。沟秧河枯季水量为 165L/s,丰季水量为 840.6L/s。沟秧河主沟的汇水面积达 40.98km2(图 2.1.2-1 水系图),根据初步设计资料表明,500 年一遇的最大一日的洪水总量超过 247.3 x m3,500 年一遇的最大五日的洪水总量超过 971.8 x m3。
图2.1.2-1 区域水系图
矿区主要位于沟秧河泥石流上游左岸支流上坡向,该支流沟长约 2.35km,沟谷属于宽缓型,宽 3~30m,切割深 2~5m,沟谷内地形坡度约 15°~35°,横切面大部分呈“U”型,汇水面积 5.25m2,现状多为耕地,植被较为发育,有流水,据收集资料显示,流量为 3.32L/s。据收集储量核实报告调查资料显示该沟最大xx流量为 18.6m3/s。
其次,根据现场调查情况,项目区有一引水渠道从矿区东南方向沟秧河上游引水至项目区太阳弯、河头寨、丫口寨等村庄区域用于耕地灌溉。引水渠道为浆砌石三面光渠道, 渠道为矩形断面, 宽约 0.5m, 深约 0.4m, 分布标高在 1200m-1400m 之间。引水渠道水流稳定,调查时流量约 10L/s。
图 2.1.2-2 矿区水系图
2.1.3 地形地貌
1、区域地形地貌
区域位于云贵高原之南缘,地形切割xx,山高坡陡。区域包含南部的构造侵蚀地貌和北部的溶蚀、侵蚀地貌及岩溶地貌,其中大致以地房-长田-城子山
-南腊-黄土坡-马毛-新寨-瓦厂-龙潭为界线呈北西西到南东东走向的折线为边界,南部发育构造侵蚀高中山-低中山及狭谷等系列地貌,其中最高峰老君山位于区内xx侧。边界北东侧自xx往北东依次发育溶蚀侵蚀中山、峰丛谷地、构造侵蚀中山地貌等以峰丛、峰林及落水洞为主的岩溶地貌单元。
2、评估区地形地貌
评估区位于中越边界的山地区,位于xxxxxxxxxxxxxx子上村南温河右岸一级支流沟秧河上左岸山坡山。矿区地处滇东南岩溶高原南部边缘的斜坡地带,地形起伏较大、山河相间, 全区均属于山区。由于河流的xx切割,沟谷多为“V”型。矿区范围西北界线为大致为地表分水岭界线,矿区地形西南部相对高,北至北东向沿沟秧河流向为相对低,地形整体自西南向北东东倾斜。
评估区最高点为矿区东部 1660m,最低处位于沟秧河上游支流交汇处高程 600m (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相对高差 1060m,属构造侵蚀高中山、构造侵蚀中山、构造侵蚀地中山、构造侵蚀峡谷地貌。矿山组成部分主要分布于矿区东部山坡上,地形坡度为 10°~25°,局部陡坎可达 35°~50°,地表起伏较大,地形地貌条件复杂。
照片 2.1.3-1 评估区地形地貌
图 2.1.3-1 区域地形地貌图
图 2.1.3-2 矿区地貌影像图
2.1.4 土壤类型及植被 1、土壤类型
麻栗坡县地势起伏,海拔高差悬殊,由于生物、气候和形成土壤的母质不同,呈现土壤类型的多样性和较规律的垂直分布。从 1800m 以下的高山区域到 400m的河谷盆地,分别分布有黄壤(棕壤)、黄红壤、石灰土、红壤、赤红壤、砖红壤、水稻土等。全县耕地土壤分为 6 个土类、10 个亚类、15 个土属、17 个土种。
耕地区内土壤主要为棕壤,有效土层厚约 80-125cm,土壤有机质含量在 30-50g/kg,全钾 11.2-52.50g/kg,全氮 1.83-2.97g/kg,有效磷含量在 9-25mg/kg,砾石含量约 3-8%,pH 值约 6.0-8.0。林地区内土壤主要为棕壤,有效土层厚约 70-100cm,土壤有机质含量在 10-15g/kg,一般养分含量不高,有效磷极少,砾 石含量约 6-20%,pH 值约 6.0-8.0。
照片 2.1.4-1 项目区土壤剖面 照片 2.1.4-2 项目区土壤剖面
(xx田村) (xx田村)
林地、园地范围土壤主要为棕壤,有效土层厚约 70~100cm,土壤有机质含量在 10~15g/kg,一般养分含量不高,有效磷极少,砾石含量约 6~20%, pH值约 6.5~7.0(见照片 2.1.4-3—2.1.4-6)。
2、植被
麻栗坡县乔木林地面积 102 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 29%(包括灌木林)。主要植被类型有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随着海拔的变化,水热条件的再分配作用,表现出不同的植被类型。在海拔 1170-1501m 范围内,植被以湿性常绿阔叶林为主,植物种主要有石栎、锥栎、红斯栗、滇楠、樟木、楠烛、乌饭、余甘子、芸香草、白茅、旱茅等;在 690-1400m 的石灰岩地区主要分布人工种植的经济林果、防护林、用材林等,自然植被已非常稀疏,自然分布植物种主要有木荷、旱冬瓜、楠烛、杜鹃、化香木,用材林树种主要有麻札木、臭椿、重阳木、大叶仙草、观音座莲、紫玉盘等;在 900m 以下的低山区和河谷区主要为人工栽培的杉木用材林和经济林果,用材林树种主要有杉木、麻杉木、毛麻栎、重阳木及榕树等,经济林树种主要有茶、菠萝蜜、香蕉、番龙眼、荔枝、黄果、咖啡、橡胶等。农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甘蔗为主。
根据现场调查情况,评估区海拔在 600-1300m 之间,植被较发育。主要分布有人工种植的经济林果、防护林、用材林,树种主要有香蕉、咖啡、杉木、麻杉木、毛麻栎、重阳木及榕树等;自然分布植物种主要有木荷、旱冬瓜、
照片 2.1.4-3 项目区人工种植杉木现状 照片 2.1.4-4 项目区自然生长旱冬瓜树现状
照片 2.1.4-5 项目区香蕉现状 照片 2.1.4-6 项目区玉米现状
2.1.5 建筑材料
根据调查及相关经验,该矿山建设用到的主要材料有块石、砂、水泥、钢筋。
主要材料分布情况如表 2.1.5-1 所示。
表 2.1.5-1 工程建设相关主要材料分布情况表
名称 | 分布点 | 质量情况 | 到达矿区运距 | 运输条件 |
块石 | 天保镇 | 强度高,力学性质较好;强度等级≥MU30 | 1.7km | 有乡村道路和矿 山 道 路 连接, 运输条件良好 |
砂 | 天保镇 | 良好,砂粒应质地坚硬,表面清洁,含泥量不超过 2% | 1.7km | |
水泥 | 天保镇 | 良好,具有生产商的出厂合格证和品质试验报告 | 1.7km | |
钢筋 | 天保镇 | 良好,满足《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4—2002)中有关钢筋的标准 | 1.7km |
2.2 矿区地质环境背景
2.2.1 地层岩性
2.2.1.2 区域地层
矿区大地构造位于扬子陆块区南缘、羌塘-三江造山系东侧。处于康滇、江南、屏马-越北三大古陆之间,北西向红河剪切带与文麻深大断裂带夹持的都龙-斋江变质核杂岩构造中心(国内部分)。区域上处于都龙复式花岗岩基中部,属老君山钨锡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图 2.2.1-1)。
区域地层出露及分布受制xx龙-斋江变质核杂岩构造。以主剥离断层为界,核部变质杂岩出露新元古界变质岩系,划分为猛硐岩群南秧田岩组、洒西岩组和新寨岩组。主要为一套千枚岩、绢(白)云母xx片岩、二云母xx片岩、黑云斜长片麻岩等组合,变质强度达高绿片岩-低角闪岩相,经晋宁运动(680±Ma)褶皱固化为本区褶皱基底。通过原岩恢复,新元古界为次深海环境xx碎屑夹少量碳酸盐沉积。区域地层划分见图 2.2.1-2。
图 2.2.1-1 矿区区域地质图
表 2.2.1-2 区域地层综合柱状图
2.2.1.2 评估区地层
评估区内地层出露较单一,主要出露下元古界猛硐岩群南秧田岩组一段
(Pt1n1)、二段(Pt1n2)、南秧田岩组三段(Pt1n3)、南捞片麻岩(Ngn)、老城坡单元(S3L)和扣哈单元(K2K)花岗岩、第四系(Q)。
1、下元古界猛硐岩群南秧田岩组(Pt1n)
南秧田岩组是矿区的主要赋矿层位,主要出露于评估区北部、中部,原岩为一套碎屑岩夹少量基性岩和碳酸盐岩,经xx东期—印支期变形-变质作用的改造,原生沉积构造已完全被后生面理置换,最终形成层状无序岩层,岩石中“顺层”剪切滑动构造明显,发育两期构造面理:D1S1 流劈理及 D2S2 褶劈理,现存区域面理为 D2S2。根据岩石组合特征南秧田岩组可划分为三个岩性段。
(1)南秧田岩组一段(Pt1n1)
以绢云片岩为主,夹含黑云母xx变粒岩、黑云斜长片麻岩、矽卡岩,局部见少量脉状白钨矿,恢复期原岩为。该段厚度变化大,钻探工程控制的岩层厚度 19.48~284.54,平均 144.20m,呈中部厚,向南北两端变薄趋势。以矽卡岩化岩石、钨矿化为标志与南秧田岩组二段(Pt1n2)划分。
(2)南秧田岩组二段(Pt1n2)
上部为薄层黑云斜长片麻岩、电气石长石xx岩;中部为含电气xxx斜长片麻岩、云母xx片岩夹多层条带、透镜状矽卡岩;下部为云母xx片岩、云母xx片岩夹绿帘石透闪石矽卡岩、阳起石透辉石矽卡岩;底部也以矽卡岩与下伏南xxx组一段分界。岩层产状平缓,倾角 2°~13°,部分呈近水平状。岩层厚度 50.45~136.06m,平均 114.04m,具中部薄,向南北两端变厚特征。部分地段呈透镜状-豆荚状分布。为矿区主要赋矿层位,以底部和顶部矽卡岩带与一段和三段为划分标志。
(3)南秧田岩组三段(Pt1n3)
主要岩性为二云斜长片麻岩、二云片岩和电气石xx片岩夹矽卡岩扁豆体。岩层厚度 137.93~183.00m,平均 155.02m,同样具中部薄,向南北两端变厚特征。岩层产状平缓,倾角 2°~13°,部分呈近水平状产出或反倾。地层挤压变形严重,呈透镜状捕掳体零星产出在老城坡单元(S3L)花岗岩中。
2、南捞片麻岩(Ngn)
属构造一岩石单位,岩石主要为深灰色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二长混合片麻
岩、黑云斜长片麻岩、花岗混合片麻岩等。具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粒状变晶结构,眼球状、片麻状构造。
3、老城坡单元(S3L)
为南温河序列晚次单元,岩性主要为灰色斑状、片麻状黑云二长花岗岩、片麻状细粒花岗岩。具鳞片花岗变晶结构、变余似斑状结构,片麻状、块状构造。矿物主要由红色微斜长石、xx、斜长石、黑云母等组成。
4、扣哈单元(K2K)
为补充期花岗岩之晚次单元,岩性为灰-灰白色花岗斑岩。岩石主要成分为微斜长石、斜长石、xx、黑云母,具全晶质斑状结构,斑晶为xx、微斜长石及斜长石,基质由细粒xx、长石及少量深色矿物组成。岩体呈小岩脉侵入于老坡单元(S3L)花岗岩中。
5、花石头单元(K1H)
矿区内主要出露于矿区南部,出露面积约 0.4km2。
为都xx单元主体期的早次单元。以岩株状产出在矿区西南部的河头寨一带,区内出露面积约 0.8km2。北侧与猛硐岩群呈侵入接触,与南温河序列老城坡单元 呈超动侵入接触。岩性为灰、浅灰色中粗粒似斑状二云二长花岗岩。具似斑状结 构,基质为中粗粒半自形粒状结构。
6、第四系(Q)
主要分布于评估区缓坡、冲沟和谷地中,山坡以残坡积为主,其成分为棕褐色残坡积砂质粘土、红色含乳白色xx及片岩、片麻岩碎块的粘土,厚度不等,一般 0-20m。沟谷则以冲洪积层为主,由砾石和泥砂组成河床沉积物,砾石为次圆-浑圆状,多为混杂分布,分选性不好。
图 2.2.1-3 矿区地层综合柱状图
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马家地钨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图 2.2.1-4 矿区地层剖面图
80
2.2.2 地质构造
2.2.2.1 区域地质构造
评估区所在区域处于都龙老君山旋卷构造区北部,南温河断裂南部;其中对矿区有较大影响的主要为都龙老君山旋转构造、南温河断层。
表 2.2.2-1 区域主要断裂构造
编 号 | 断层 名称 | 走向 | 断面 产状 | 长度 | 断 层 特 征 | 性质 |
F18 | 保良街断层 | 300° | 倾向 SW倾角 60° | 15km | 北东盘为南温河序列花岗岩、都xx单元和新寨岩组组成,xx盘由西向东一次出了xx组、新寨岩组、南温河序列花岗岩, 沿断层见碎裂角砾岩带,硅化xx | 平移正断层 |
F19 | 阳竹地断层 | 300° | 倾向 NE倾角 50° | 7km | 北东盘为南温河序列花岗岩和南秧田岩 组,xx盘为南温河序列花岗岩。断层沿线发育构造破碎带,宽 25~30m,破碎带xx硅化,并发育一组面理,其产状 20∠ 70° | 不明 |
F21 | 坝子断层 | 300° | 倾向 NE倾角 60° | 7km | 断层发育于南温河序列花岗岩中,表现为宽 20~25m 的硅化碎裂岩带,由花岗质碎斑组成,粒径 1~3mm。破碎带中发育一组 劈理,产状 70∠60° | 不明 |
F22 | 南温河断层 | 300° | 倾向 NE倾角 60° | 16km | 沿南温河河谷分布,断层地貌清晰,北东盘主要出露南温河序列花岗岩,局部出露新寨岩组,xx盘主要由南温河序列、南 捞片麻岩、都xx单元和新寨岩组组成 | 平移正断层 |
F25 | 麻栗坡断层 | 320° | 倾向 NE倾角 50° | 5km | xx盘为石炭系xx组中厚层状大理岩,断面xx劈理化,北东盘为三叠系石炮组千枚岩、大理岩,千枚岩中发育倾竖褶皱,沿断面见 50~150m 宽的碎裂岩带,左行平 移 | 走滑断层 |
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马家地钨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图 2.2.2-1 区域构造纲要图
82
都龙老君山旋卷构造:位于马关以东的都龙地区,老君山花岗岩体构成了旋 卷构造的中心,影响范围东西长 40km,南北宽 36km,其形状呈椭圆形的穹形隆 起,其最高海拔为 2579m。岩体四周均为变质程度不等的中寒武统变质岩和混合 岩系,它们紧紧环包着岩体,发育在变质岩中的构造形迹和片理、片麻理的方向,也是呈半环状的形式层层围绕在花岗岩的周围,它们一致的向西或西南方向收敛,向北或东北方向撒开。在它的西北或北面由中寒xxx哈组形成的压扭性结构面,密集成带,层层重叠,形成时断时续的弧形断裂面和褶皱轴面。
南温河断层(F22):该断层呈弧形,南歪村附近呈东西向展布,南歪村至中越边界附近走向为北西向。从南歪村至分水岭村河段,断层顺盘龙河河谷展布。往南东方向切过分水岭垭口,断层线性特征十分明显。断层斜切老君山变质岩体,两侧岩性不尽相同。断层产状:走向 N50º-70ºW,倾向 NE,倾角 50º-70º。断层呈平缓波状,破碎带宽度 30 余 m,由角砾岩、糜棱岩、挤压片岩及构造透镜体组成。北盘上升,南盘下降,属压扭性,该断层属滇越旋扭构造体系,在中越边界附近与文麻断裂带交汇并受其影响。
2.2.2.2 评估区地质构造
马家地钨矿位于南温河构造核杂岩构造的核部南秧田滑覆构造南东侧部位,其构造是以南秧田滑覆构造和后期的脆性断裂为特征。
1、南秧田滑覆构造
南秧田滑覆构造是南温河构造核杂岩构造内核的特征构造,属韧性滑覆构造,该构造由三个滑覆体组成,滑覆体的前锋在矿区北侧的格代、老凹寨一带,北东 边界为南温河断裂破坏;xx界为大湾子剪切带(F16),滑覆体面积 232km2,马家 地矿区范围位于滑覆体的南东部,滑覆体间分别由漫庄~河头寨滑覆断裂(F12) 和南秧田滑覆断裂(F13)所分化,为矿区主要的断裂构造。
(1)漫庄-河头寨滑覆断裂(F12):出露在矿区北西部边缘一带,为属区域南秧田滑覆构造中部的滑覆断层。断层上盘出露南秧田岩组,片理主体倾向南东,倾角 15-20°;下盘出露南捞片麻岩,片麻理总体倾向南东,倾角 10-20°,近主断面变形xx,出现糜棱岩化,糜棱岩厚约数十米;主断面总体倾向南东,倾角较缓,x 10-20°,断面略显波状起伏。由于断层面平缓,因此断层出露线基本沿地形等高线展布,形成山顶出露南秧田岩组,沟中出露南捞片麻岩的现象。
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马家地钨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图 2.2.2-2 矿区断裂构造图
84
(2)南秧田滑覆断裂(F13):出露矿区以南一带。处于南秧田滑覆构造最上部的南延部分滑覆断层转换部位。断层xx段为都xx单元花岗岩侵入吞食,北东方向为南温河断裂截断,区域出露长约 10Km。断层上盘为南温河序列老城坡单元片麻状细粒花岗岩,主断面附近糜棱岩化xx,糜棱岩厚数十至数百米,并见早期xx脉被剪切成“Z”型褶皱和无根褶皱,指示运动方向由南东向北西滑覆。下盘主要由南秧田岩组片岩等组成,片理倾向南东,片岩和片麻岩中常见不对称小褶曲,枢纽倾伏方向 200-220°,倾伏角 8-15°,指示由南东向北西滑覆剪切。
由上述滑覆断裂构造分割的滑覆体总体呈叠瓦状排列,其运动方向一致,都是由南东向北西滑动,可能是由南温河变质核杂岩构造早期的拆离滑脱形成。
2、后期构造
南温河矿区的后期构造是指南温河变质核杂岩构造定型后的后期构造产物,即区内发育的北东向、近东西向、北西向和局部见到的近南北向四组脆性断裂。
(1)北东向断裂
矿区北东向断裂主要是沿沟秧河发育的 F5 断裂,断裂沿沟秧河河谷展布,断 裂走向 50-230°,北段向北偏转呈近南北向,区内长约 7000m。断裂北段断裂两 盘均出露南捞片麻岩,中段切错了南秧田岩组,南段切错了老城坡片麻状花岗岩 和都xx单元花石头单元中粗粒似斑状二云二长花岗岩,中部被 F4 平移断层错断。断面倾向南东,倾角 30°,为正断层。是划分大渔塘矿段与茅坪等矿段的天然 界线。
(2)近东西向断裂
矿区内近东西向断裂有 F3、F4、F8 三条断裂。
F3:出露于矿区北部,是岩脚矿段与南秧田矿段的分界。该断裂在平面上东段走向 320°,西段走向 50°,实则为一断面倾向北,倾角约 40°的近东西向断裂。该断裂切断了沟秧河断裂,形成时间晚于沟秧河断裂。断裂切错了南捞片麻岩、南秧田岩组。出露长度约 3000m,沿断裂有燕山期花岗斑岩贯入,具张性断裂性质。
F4:位于矿区中部,呈近东西向展布,是南秧田矿段与茅坪矿段的分界,断裂切错了南捞片麻岩、南秧田岩组、南温河序列片麻状花岗岩,断面近于直立,沿断裂可见不连续的燕山期花岗斑岩贯入,与断裂相交切的层间剥离破碎带及裂
隙中,亦有花岗斑岩分布。断层出露长约 3200m,向西延至八宋一带消失。 F8:位于茅坪矿段 45~49 线之间,走向 70°,倾向北西,倾角 60°,北西
盘和南东盘均为南秧田岩组、南温河序列片麻状花岗岩。为正断层,出露长1000m。
(3)北西向断裂
F2:位于岩脚矿段北端田湾村附近,走向 300°,略呈向xx突出的弧形,断面倾向xx,倾角约 65°,北东盘、xx盘均出露南捞片麻岩、南秧田岩组、南温河序列片麻状花岗岩。为左行平移正断层,其水平错距约 20m,垂直断距约 10m。出露长约 2000m。
(4)近南北向断裂
F7:出露在矿区南部茅坪矿段,断裂走向近南北,出露长约 1000m,断裂发育在南秧田岩组中,明显的切错了南秧田岩组的一段和二段,断裂沿河沟呈平直状展布,断面近于直立,具压性结构面特征。
上述四组断裂是在南温河构造核杂岩构造定型后受后期东西向挤压应力的产物,普遍错断早期构造和矿化蚀变带,具破矿断裂性质。
2.2.2.3 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频繁,酸性侵入岩广泛出露。花岗质侵入岩具有多期次特征,主要以xx东期南xxxx(X0XX)xxxxx(X0X)、团田单元(S3T)为主,燕山期都xx单元(KDL)扣哈单元(K2K)仅在早元古界猛硐岩群中以夹层形式产出。
1、xx东期的南温河序列(S3NW)
经受了印支期构造改造和燕山期热流作用,普遍发育片麻理,边部具定向糜棱岩化带及热变质重结晶作用。按岩石谱系单位划分原则及方法划分出早次单元团田单元(S3T)和晚次单元老城坡单元(S3L),矿区内主要出露晚次单元老城坡单元(S3L)。
(1)团田单元(S3T)
呈岩株状侵入体产出,侵位于老城坡单元(S3L)中。岩性为灰、浅灰色斑状、片麻状中细粒花岗岩,具变余似斑状结构,片麻状构造;基质为变xxx粒结构、鳞片粒状变晶结构。
(2)老城坡单元(S3L)
呈岩床产出。岩性为灰、浅灰色片麻状细粒花岗岩、片麻状黑云二长花岗岩。
具鳞片花岗变晶结构、变余似斑状结构、变余半自形粒状结构,条痕状~片麻状构造。
2、都xx单元(KDL)
岩性为灰、灰白色花岗斑岩。具斑状结构,斑晶为粒状、板粒状,基质具微粒结构。
2.2.2.4 变质岩
矿区变质经历过多期变质作用,岩石普遍发生了变质变形,主要的变质作用类型有区域低温动力变质、动力变质和接触变质。
1、动力变质岩
矿区地处南温河构造核杂岩核部,遭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了区内与南温河滑覆体发生过程中产生的沿韧性滑覆断裂构造发育的糜棱岩和与脆性断裂有关碎裂岩、断层角砾岩等
1)糜棱岩
产生于南秧田滑覆体下部与上部,沿漫庄~河头寨滑覆断裂(F12)和南秧田滑覆断裂(F13)主断裂面附近变形xx,出现糜棱岩化,糜棱岩呈席状产出,厚约数十米至数百米。岩石类型有长英质糜棱岩、花岗质糜棱岩、花岗质初糜棱岩、二长花岗糜棱岩、二云二长花岗糜棱岩等。岩石具塑性变形特征,流动构造明显,矿物具拉伸线理,并见早期xx脉被剪切成“Z”型褶皱和无根褶皱。
2)断层角砾岩
沿后期脆性断裂产生的地层角砾岩,角砾成分受地层两盘岩层的控制,角砾棱角状,硅化xx。
2、接触变质岩
矿区接触变质岩的主要类型为矽卡岩,其次在都xx单元的扣哈单元脉状侵入体外接触带见有角岩化。
1)矽卡岩
集中产出在猛硐岩群的南秧田岩组二段(Pt1n2),是矿区主要的赋矿岩层。可划分为三个矽卡岩矿化蚀变带。矽卡岩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产出,钻孔控制的矽卡岩长 1400~1600m,宽 1280~2380m,厚 2.32~18m。岩石类型有:透辉石透闪石矽卡岩、绿帘石化含石榴石透辉石矽卡岩、含透辉石石榴石矽卡岩、绿帘石化石榴石矽卡岩、透闪石绿帘石化透辉石矽卡岩、白钨矿化矽卡岩、绿帘石
化符山石矽卡岩等。组成矽卡岩的主要矿物为透辉石、透闪石、石榴石、符山石、斜黝帘石、斜长石等,由于这些矽卡岩矿物中都含有一定量的钙,因此,区内矽卡岩属于钙矽卡岩。区内矽卡岩中普遍出现的透闪石、绿帘石矿物是在矽卡岩化早期高温汽水阶段产物的石榴石、透辉石之后经历了后期热液交代形成的,反映了南温河矿区的矽卡岩经历过多期蚀变。
2)角岩
矿区由于遭受多期变质变形作用的改造,早期围绕侵入体的角岩化已不复存在,目前仅在沿F3、F4 断裂呈脉状贯入的燕山期都xx单元扣哈单元(K2K)花岗斑岩侵入体两侧外接触带的猛硐岩群南秧田岩组围岩中有角岩化,角岩带宽 1-2m,无矿化。
2.2.3 水文地质
2.2.3.1 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区内以老君山—仰天窝—花邱棚—太阳坪地表分水岭为界,边界以北发育南温河(盘龙江上游)、畴阳河(盘龙江一级支流),南温河与畴阳河于福田村汇流后形成盘龙江干流,由北西流向南东,流至境外(越南)汇入泸江,属泸江水系,干流的发育和布局明显受麻栗坡-文山主干断裂带控制,作北西向近平行展布。南温河(盘龙江上游)支流河流发育,主要发育北东向河流沟秧河、白沙河、那丕河、南汀河、南欧大沟等支流,以上河流近平行发育,呈树枝状水系网络,垂直汇入南温河。
边界以南发育南加河、南xx及猛硐河等河流,呈根须状水系网络。其中猛硐河属盘龙江一级支流,大致流向由西向东汇入盘龙江。而南加河、南xx为查河(越南)支流大致流向由北往南,同属泸江水系。
根据地下主要含水层的赋水空间特点以及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以南汀河-东瓜树-茶叶菁-新寨-马发寨-水地房-湾子寨-新坪寨-瓦厂
-龙潭连线为主的北凸弧形边界(分水岭)为界,大致可分为二个不同类型的水文地质单元。
北以弧形边界(分水岭)为界,南至中越边境线则形成一个由碎屑岩、岩浆岩及变质岩为主的相对独立的包括补给区、迳流区及排泄区的基岩网状风化裂隙水为主的地下水运动系统。其中南秧田矿段大致以北东往xx依次排列于该区域水文地质单元的xx侧。弧形边界北侧,东边以畴阳河为界,西边以盘龙江为界,
南侧以弧形边界(分水岭)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包括补给区、迳流区及排泄区的碳酸盐岩类溶洞裂隙水为主的地下水运动系统。
1、区域地下含水岩组划分及特征
根据该区域水文地质单元出露的地层、岩性组合,结合岩石含水介质的空隙性质及地下水的水力性质,将区域地下水划分为 3 个类型,即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碳酸岩类裂隙岩溶水。
(1)松散岩类孔隙水
主要发育于沟秧河两岸低平洼地、岩脚、茅坪、八宋、大寨—中寨、河头寨等平缓地带,零星分布。岩性为第四系冲、洪积之砂砾石层和砂质亚粘土层、残坡积层砂质粘土、红色粘土等,其中冲洪积层厚度一般 0.2—5m。含孔隙潜水,水位埋深浅并受季节影响变化较大,地下水位线与地形形态大致相同。最大泉流量为 0.46L/s。水质类型属 HCO3-Ca 水,矿化度<58.20mg/L,富水性中等。地下水直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渗流快,并补给下伏基岩或季节性与地表水相互补给。
(2)基岩裂隙水
主要包含变质岩类基岩裂隙水和岩浆岩类裂隙水。变质岩主要岩组为元古界南秧田
组、洒西岩组、新寨岩组、晚志留世南温河序列花岗岩和白垩xxx超单元的片麻状花岗岩及南捞片麻岩。在测区中东部大范围出露,为主要的赋矿岩层,占测区面积 25%左右,岩浆岩以老君山岩体大面积侵入的形式出现,在测区中东部以小岩脉形式产出。占测区面积 45%。以上二类岩体均含基岩网状风化裂隙水及极少量深部基岩裂隙承压水,为本区主要的含水岩组。其中花岗片麻状岩、岩石完整性尚可,但表层岩体风化xx,最大厚度达 50m 以上。变质岩类中泉水不甚发育,最大可达 0.88L/s。地下水迳流模数 7.21-24.83L/s·km2。富水性以弱一极弱为主,水质类型为 SO4-Mg-Ca 水或 HCO3-Ca 水。
(3)碳酸岩类裂隙岩溶水
含水岩组依岩石组份(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含量的差异,可分碳酸盐岩占 70%以上的为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亚岩组和碎屑岩碳酸盐岩各占 30%以上的碎屑岩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二个亚类。
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主要出露地层为泥盆纪革当组(Dg)、东岗岭组(D2d)、古木组(D2g),主要分布于测区的东北部,麻栗坡城区附近一带,与断裂、构造
走向基本一致,谷地沿主干断裂延伸发育较为完整,谷中有较多暗河排泄,多落水洞,少见地表迳流,地下水埋藏较浅。富水性强,地下迳流模数为 10.12-34.05 L/s·km2,水质类型 HCO3-Ca 为主,约占测区 10%左右面积。
碎屑岩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主要出露地层有寒武纪中世xx组(∈2t)、龙哈组(∈l),主要分布于测区的西北部,有地表径流,局部形成伏流、暗河、大泉,分布于河床两侧。富水性强,地下迳流模数为 10.65-14.96L/s·km2,水质类型 HCO3-Ca 为主,约占测区 20%左右面积。
2、区域构造水文地质特征
区内老君山穹窿构造周围普遍发育滑脱、折离断裂,以老君山岩体为中心呈环带分布。区域构造的水文地质特与构造带两侧岩性、构造力学性质等密切相关,以可溶岩区或发育张性构造破碎带为主要充水前提。
表 2.2.3-1 区域断层水文地质特征一览表
编号 | 断 层 | 走向 | 断面产状 | 长度 | 断 层 特 征 | 导水 |
名 称 | 性质 | |||||
F16 | 大弯子剪切 带 | 340° | 倾向 NE倾角 70° | 6km | 北西段被都xx单元花岗岩侵入界线所截断,南东方向延入越南界内,剪切带宽 400—600m,主要发育于老城坡单元片麻状花岗岩中,带中常见以面理为变形面的斜卧褶皱,属走滑断层 | 隔水 |
F17 | 水塘边断 层 | 320° | 倾向 SE倾角 50° | 3km | 北东盘由南温河序列花岗岩组成,xx盘为南温河序列花岗岩和南秧田岩组组成,沿断层出现 20—30m 宽的硅化角砾岩带,基质已xx硅化。西端切断韧性剥离断层,属 平移正断层 | 隔水 |
F18 | 保良街断 层 | 300° | 倾向 SW倾角 60° | 15km | 北东盘为南温河序列花岗岩、都xx单元和新寨岩组组成,xx盘由西向东一次出了xx组、新寨岩组、南温河序列花岗岩,沿断层见碎裂角砾岩带,硅化xx,属平移 正断层 | 隔水 |
F19 | 阳竹地断 层 | 300° | 倾向 NE倾角 50° | 7km | 北东盘为南温河序列花岗岩和南秧田岩组,xx盘为南温河序列花岗岩。断层沿线发育构造破碎带,宽 25—30m,破碎带xx硅化,并发育一组面理,其产状 20∠70° | 隔水 |
F20 | 洒西断 层 | 280° | 倾向 NE倾角 60° | 5km | 北东盘、xx盘均出露南温河序列花岗岩和南秧田岩组,断层沿线发育碎裂岩带,并将南秧田岩组沿走向错断 | 隔水 |
F21 | 坝 子 | 300° | 倾向 NE 倾角 | 7km | 断层发育于南温河序列花岗岩中,表现 为宽 20—25m 的硅化碎裂岩带,由花岗质碎 | 隔水 |
断 层 | 60° | 斑组成,粒径 1—3mm。破碎带中发育一组劈 理,产状 70∠60° | ||||
F22 | 南温河断 层 | 300° | 倾向 NE倾角 60° | 16km | 沿南温河河谷分布,断层地貌清晰,北东盘主要出露南温河序列花岗岩,局部出露新寨岩组,xx盘主要由南温河序列、南捞片麻岩、都xx单元和新寨岩组组成。 | 隔水 |
F25 | 麻栗坡断 层 | 320° | 倾向 NE倾角 50° | 5km | xx盘为石炭系xx组中厚层状大理 岩,断面xx劈理化,北东盘为三叠系石炮 组千枚岩、大理岩,千枚岩中发育倾竖褶皱,沿断面见 50—150m 宽的碎裂岩带,左行平移 | 充水 |
3、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特征
区域以侵蚀地貌为主,切割xx,地形坡面陡,雨水流泄迅速,在气降水不易保持。因此,地貌因素对地下水的补给,总体不利,高山区、分水岭地带等主要补给区地下水较丰富,渗入系数可达 0.2-0.4 左右。总体地貌北西高、南东低,地表水地下水总流向趋势亦同,构成了北西部及北部为主要补给区,南东部及南部为主要排泄区的总体补排分布格局。北西走向的分水岭及其斜坡地带构成了本区主要的补给区及径流区,而河谷坡地则为本区排泄区。
区域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其次为河流侧向补给(主要指岩溶发育区暗河补给源)。区域地下水径流主要以径流途径短,就地补排(暗河例外);径流循环深度浅,多属浅层水;以裂隙、溶隙之缓慢流、缓变流等主要径流方式为主要特征。区域地形切割xx,地下水之水力坡度较大,地下水排泄畅通而迅速是本区主要特点,不同岩层地区地下水的排泄特点不尽相同,以集中管道流排泄为主的可溶岩地区(北部区),暗河之总量占该区地下水量的 50%左右,是最主要的排泄方式,以泉点分散排泄为辅;碎屑岩、岩浆岩及变质岩区,以面状渗流 (即散渗水)为主要排泄方式,断裂的局部充水,形成脉状水的存在,以泉的形式排泄,枯期地表径流模数最高的花岗岩地区,无较大泉点出现,充分说明了该区为典型的风化带网状裂隙水的分散状排泄特点。
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马家地钨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图 2.2.3-1 矿区区域水文地质图
92
2.2.3.2 评估区水文地质特征
1、评估区含(隔)水层特征
根据评估区地下水的含水介质、水力性质和岩石含水性,将矿区地层分为第四系孔隙含水层、风化带裂隙透水带、风化带裂隙潜水含水带、基岩裂隙承压水含水带及隔水带。
1)第四系孔隙透水带
地表岩土层孔隙、裂隙透水带亦称包气带,属地表以下,潜水位以上的地带。以第四系冲洪积、残坡积堆积为主的岩土体孔隙为大气降水(或地表水)下渗补给地下水的渗流途径(透水带)在矿区普遍发育,而在沟谷低洼部位发育第四系冲、洪积堆积物为主,以孔隙率大、透水性强为主要特征;在地表缓坡平台则以残坡积物为主,局部可见崩积堆积物,以粉、粘粒等泥质含量相对较高,孔隙率也相对较大,但其透水性明显弱于冲、洪积堆积层为主要特征。局部低洼处或地势平缓台地边缘可见孔隙型潜水。
2)风化带裂隙透水带
主要发育岩体以南秧田地层(Pt1n)片岩、老城坡单元(S3L)片麻状花岗岩为主。不同岩性风化特征各异,但自全风化-弱风化层均有涵盖。全风化段岩心呈砂土 状为主,主要成分以风化云母片、xx颗粒、粘土矿物、全风化产物及风化残留 块体组成。该层均以风化裂隙(网状发育为主要特征)或全风化体孔隙较发育,透 水性强。而其下强风化、弱风化岩体依风化裂隙发育程度、风化裂隙充填情况的 不同,岩体的透水性差异较大,弱风化岩体内地下水渗流方向受裂隙的空间分布 情况的影响而存在一定的方向性。据钻孔揭露,弱风化下限最大埋深为矿区外围 ZK45-2 孔 63.59m。岩心表面水蚀痕迹不明显,仅少部分(低于 10%)见有褐铁矿 化现象,岩心破碎,多为块状、碎块状、碎屑状,局部见散砂状,采取率较低。钻孔钻进过程中则出现冲洗液严重漏失,甚至不返水的现象。坑道揭露雨季多见 滴水现象,枯季则以潮湿为主。透水性以上部强下部弱为主,风化带裂隙透水带 是大气降水渗入补给潜水含水带的唯一补给通道。
文山麻栗坡紫金钨业集团有限公司马家地钨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图 2.2.3-2 矿区水文地质平面、柱状及剖面图
94
3)风化带裂隙潜水含水带
风化带裂隙潜水赋存于强、弱风化带中,在矿区广泛分布,岩性为片岩、矽卡岩、变粒岩、片麻状花岗岩及花岗片麻岩等。由于区内岩石构造发育程度和岩性组合类型的差异,岩石抗风化作用强度不均一,其中片麻状花岗岩(SL)、片岩 (P1tn),尤其是二云片岩)抗风化能力普遍较弱,风化层厚度较大,风化带发育深度变化较大。风化带裂隙潜水含水层(带)主要赋存于风化厚度大,地势平缓地段,地形陡峻处则不易形成含水层,往往以透水带(包气带)的形式存在。
从矿区 16 个钻孔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编录统计情况来看,其中终孔稳定水位
在弱风化下限以上的只有 7 个,占 43.8%,主要分布于 44 线以北,最大含水层厚度 27.49m,该线位置相对较为平缓,含水层厚度不一。以上数据与区内地形也确立了对应关系,即地形平缓,潜水含水层较为发育,地形陡峻,则不利于潜水含水层的形成,潜水含水层较不发育。从而矿区相对陡峻,风化裂隙含水带富水性弱,局部可达中等。
4)基岩裂隙承压水含水带
矿区内风化裂隙潜水含水带下部赋存有构造裂隙承压水。表现为正水头(孔口涌水)的不多,大多以负水头为主。4 个正水头涌水孔主要分布于在 49 线-65线间低势低洼处,其它均未见涌水(详见表 4-2)。其它一些钻孔则为负水头,在钻孔中主要表现为水位骤升骤降现象,钻孔含水层厚度较小,一般在 10m 以内,呈裂隙带状展布,埋藏标高不一。岩心主要特征为岩石裂隙较发育,以微张状为主,裂面暗淡粗糙或次新鲜,其次为早期岩体裂隙中脉状充填物(电气石脉、长英脉居多)充填不完整的岩体裂隙内发育空洞、重结晶的xx小晶洞,虽然地下水活动痕迹不明显,但也赋存有承压水,以成岩裂隙居多,连通性较差、承压性较弱,含水量较少。该含水带的赋水空间即为构造及裂隙空隙,故含水带空间分布形态与本区地质构造基本一致。构造裂隙承压水含水带富水性以弱为主。
5)隔水层
矿区隔水带由坚硬至较坚硬的完整岩石组成,主要岩性为变粒岩、矽卡岩、花岗片麻岩、片岩。在构造裂隙承压水含水带中,则与承压水含水带相间出现。在风化带裂隙潜水含水带及构造裂隙承压水含水带之间埋藏一个比较完整的隔水带,矿区深部隔水带厚度较大,主要特征为钻孔揭露隔水带时孔内水位变化正常,孔口有返水,岩心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