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ract
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联合实验室章程
2005 年 4 月 25 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联合实验室(本章程中简称联合实验室)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本章程中简称:高能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章程中简称:科大)联合创办的学科重点实验室。
第二条 联合实验室坚持中国科学院“所系结合”的一贯方针,执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瞄准学科前沿、选择特色课题、集中有限资源开展关键技术领域的研究,以推动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为高能物理、核物理、粒子天体物理、核技术应用等其它相关学科的研究与发展打好基础,带动相关科学技术的推广、转移及应用,同时建立和培养一支优秀的学科团队。
第三条 x章程为联合实验室双方单位共同制订、修订并遵守的工作规范。
第二章 目标和任务
第四条 联合实验室推动开展本学科相关理论、物理目标、xx技术与应用项目的研究,策划学科发展方向。
第五条 双方单位以联合实验室为依托,分别或共同申请承担国家科研项目,共建全方位的优良科研环境,提供相互支持,协调安排,整合共享资源,加强学术交流,共享科研技术成果。
第六条 相互推荐和聘请兼职教授、兼职研究员和兼职博士生导师。
第七条 联合实验室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书育人传统,为本科生提供实习基地,为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创造研究实习的有利条件。
第八条 联合实验室应向社会及有关领域推广本学科的科研技术与成果。
第三章 组织机构
第九条 联合实验室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室务委员会负责制。
第十条 联合实验室管理委员会由双方单位主管领导、管理部门、基层主管领导组成。双方单位各自委任三名委员,任期四年。
第十一条 联合实验室管理委员会任命组建联合实验室室务委员会。双方单位各自委任三名委员,任期四年,并推荐产生室主任和副主任各一名。
第十二条 室主任和副主任分别负责主持联合实验室双方的日常工作。室正副主任由双方轮流担任,每年轮换一次。
第十三条 联合实验室务委员会负责组建联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并委任学术委员会正副主任。在适当时候,学术委员会成员可以聘请外单位资深专
家担任。
第十四条 室主任负责联合实验室的全面工作,召集室务委员会全体会议,建议召开实验室管理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会议。组织对联合实验室的重大事项进行讨论,审议并形成决议。室副主任协助室主任工作。
第四章 联合实验室规则
第十五条 联合实验室分为高能所部和科大部,由依托单位双方各自负责行政管理。高能所部由实验物理中心负责,科大部由理学院近代物理系负责。
第十六条 以联合实验室名义申请的科研和应用开发项目,其资金、设备由室务委员会协商后根据各自所承担的任务分配使用,委托双方单位业务及财务部门负责管理。
第十七条 联合实验室有义务协助双方依托单位获得市场优惠价格的设备、元器件、软件等物资。
第十八条 联合实验室的日常经费使用由主任和副主任负责,重大经费问题通报室务会。
第十九条 联合实验室共同成果的文章发表,需由双方课题组的人员协商确定。
第二十条 联合实验室在共同项目的研发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产权归双方单位所有,由双方共享。效益分成办法根据具体情况另行决定。
第五章 评估机制
第二十一条 考虑执行《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评估办法》。
第六章 长期发展
第二十二条 在联合实验室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现有科研条件,抓住机遇,为共同申请并筹建院重点实验室做好准备。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x章程由联合实验室管理委员会、室务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通过后执行。
第二十四条 x章程的解释和修改权属联合实验室管理委员会。
第二十五条 x章程的正式文本和修改文本加盖双方单位公章后生效。
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联合实验室管理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联合实验室组织机构
x x
科大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教授
xxx
科大副校长、教授
xxx
xx近代物理系主任、教授
联合实验室
管理委员会
王焕玉
高能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研究员
王贻芳
高能所副所长、实验物理中心主任、研究员
姜晓明
高能所副所长、多学科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联合实验室室务委员会
主 任 xxx 中科院高能所副所长、实验物理中心主任、研究员
副主任 x x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副主任、教授
赵京伟 中科院高能所实验物理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陈元柏 中科院高能所实验物理中心研究员
委 员
x x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教授
x x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教授
联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
主 任 xxx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教授、院士
副主任 xxx 中科院高能所实验物理中心研究员
xxx 中科院高能所实验物理中心副研究员
x x 中科院高能所实验物理中心副研究员
xxx 中科院高能所实验物理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xxx 中科院高能所实验物理中心研究员
过雅南 中科院高能所实验物理中心研究员
xxx 中科院高能所加速器中心研究员
委 员
xxx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教授
xxx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教授
xxx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教授
陈宏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教授
xxx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教授
xxx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教授
重要事件
传承中的开拓
——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联合实验室成立一周年暨学术会议在合肥举行
2006年4月25 日,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去年的今天,安徽合肥,高能所与中国科
学技术大学共同创建了“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联合实验室”。
今年的今天,安徽合肥,中国科大近代物理系会议室内一如一年前庄重而热烈。“核探测
技术与核电子学联合实验室”周年庆祝大会在此举行。我所副所长兼联合实验室主任xxx率队一行 30 余人,中国科大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xx,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物理二处处长蒲钔,科学院基础局大科学工程处xxxxx以及联合实验室室务会、学术委员会成员,中国科大理学院近百名师生出席大会。科大近物系主任xxx主持会议。
xx副书记首先致辞,他肯定了联合实验室过去一年内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课题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赞扬了双方业已开展的卓有成效的合作,希望双方继续加强合作,为联合实验室多出人才、多出成果,为推进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为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做出应有的贡献;xx同时表示中国科大将全力支持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联合实验室的工作,尽可能地为联合实验室的发展创造条件。
蒲钔处长表示今后基金委物理二处将会在国家的、国际的电子学前沿课题的发展方面加强支持力度,采取政策性倾斜,希望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联合实验室在学术方向的把握,核物理、核技术的结合方面为国家的需求多做贡献,更希望联合实验室的未来工作能像国际微电子学的发展般长足、蓬勃地前进。
xxxxx联合实验室做了工作总结报告。xxxxx对多年来默默耕耘在电子学一线的科研人员表示感谢。他说,二十多年前,高能所与中国科大的老一
辈科学家共同创建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奠定了核探测与核电子学的学科基础,此后虽经风雨飘摇,但一批批科研工作者矢志不渝,艰难耕耘,使得双方都保持了一支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队伍;二十多年后,当这一重要的基础学
科在国民经济、国家安全、国防建设、核医学、核能源等方面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时,双方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再度携手合作。
一年来,通过 “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联合实验室”这个平台,双方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论文发表等方面做出了出色的工
作。中国科大“物理电子学实验室”被安徽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重点实验室,全国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学会完成了换届选举,双方所研究的课题也多处于国际前沿,科大近代物理系承担的 BESIIIµ 子探测器电子学全部安装完成并通过了测试,BESIII 所有的电子学系统均通过了国际评审,正在进行的端盖 TOF 束流测试结果良好,亮度监测器的研制工作进展顺利。
显然,双方的优势互补、强强联合起到了引领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核探测与核电子学技术的发展。双方未来还会在 MRPC、计算机环境改进、契伦科夫探测器、Asic、新型探测器的读出方式等方面开展更为广泛的合作。联合实验室下一步的工作是争取院里支持,争取使核探测与核电子学联合实验室成为院重点支持实验室。
MRPC 批量生产标准通过最后评审
2006 年 4 月 12 日-14 日, 美国xxx海汶国家实验室(BNL)相对论重离子
对撞机(RHIC)STAR 实验组研制飞行时间探测器(TOF)所用的多气隙电阻板室(MRPC)批量生产的标准通过了中外专家的最后评审,这是 2000 年 8 月以来 MRPC 研制的又一个里程碑。
xxx常务副校长会见了以 STAR 发言
人 Xxxxxxx Xxxxxxx 教授为组长的中外专家评审组成员和课题组代表,理学院xxx执行院长、科技处xxx副处长参加了会见。Xxxxxxx 教授高度赞扬了中国科大高能物理实验室在 MRPC 研制和 STAR 合作中的突出表现和杰出贡献。xxx表示将继续支持科大与 STAR 的合作,希望通过合作多出成果,多培养人才。
中外专家评审组由美国 BNL-STAR 合作组发言人 T. Xxxxxxx 教授、TOF 项目美方负责人 Rice 大学 X.Xxxxxx 博士、UCLA xxx教授、中科院近代物理所所长助理xxx研究员、华中师大xx教授组成。专家组认真听取了课题组关于 MRPC 标准的制定、生产
工艺、质量监控的报告,仔细审阅了 MRPC 的外形尺寸、性能指标、生产流程、质量检测和质量控制等有关文件,并到清华密云生产基地和科大 MRPC 研发实验室观看了 MRPC 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流程。经过三天紧张的评审,专家组对各项准备工作表示非常满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 MRPC 生产已经进入了一个专业化、商业化工程阶段,按现在的生产工艺和质量保证流程制作的 MRPC 将达到甚至超过STAR-TOF 项目对其的质量要求。专家组同意按计划开始MRPC 批量生产,要求在今年8月 16 日前交付第一批 128 个 MRPC。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RHIC-STAR 物理及其 TOF 谱仪”经过课题组成员近 6 年的努力,于 2006年2 月通过基金委委领导会议讨论批准,今
年正式启动执行,总经费 1340 万人民币。该项目也已于 2005 年 12 月正式被美
国能源部批准立项,得到 450 万美元的经费支持。美方承认中国贡献为 300 万美元。中方将在 2 年半内完成 5000 个 MRPC 的生产和性能测试,进行 TOF 刻度和相关物理的分析研究。TOF 读出电子学由 RICE 大学负责。这是中国核物理学界和
美国的第一个大型国际合作项目。这一新的探测器使 STAR 能鉴别在中快度区域的绝大部分带电粒子,从而极大的扩展了 STAR 的物理性能,使一些原来很难开展但有重要意义的物理课题将有可能开展,为人类最终确认xx-胶子等离子体的发现提供重要的实验证据。
评审期间,基金委副主任xxx院士出席了评审会开幕式,并设宴宴请了中外专家,数理学部主任汲培文、物理 II 处处长x钔参加。理学院执行院长xxx和近代物理系系主任xxx分别宴请了专家组成员和课题组代表,对 MRPC 批量生产标准通过最后评审,将正式开始批量生产表示祝贺。
2006 年首届τ-粲物理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2006年6月5 日至7 日,首届τ-粲物理国际研讨会在北京高能所举行。参加会议的有包括来自英、美、俄、日、韩等 15 个国家和地区的康纳尔大学、xxx大学、肯塔基大学、卡内基美隆大学、夏威夷大学、圣母大学、 俄亥俄州立大学、乌卜xx大学、曼彻斯特
大学、法兰克福大学等近 40 个研究机构的 51 位国际代表和高能所、理论所、北京大学、中科院研究生院等单位的百余名代表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在三天的会议期间,专家们深入探讨了介子谱、新物质形态、粲偶素的强衰变、D 介子的混合和 CP 破坏、阈值附近的 Tau 物理、R 值的精确测量等问题。热情洋溢地讨论了当前τ物理和粲物理实验和理论的最新进展和τ-粲物理在未来几年的发展。这次研讨会使人们更加认识到了在未来 LHC 时代τ-粲物理仍然在高能物理理论和实验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在未来强子对撞机上一旦发现新的物理现象,人们会更清楚地探讨隐藏在重味物理衰变中的对应的新物理现象。
与会者参观了 BESIII 探测器的建造现场与实验室,对建造中采用的国际最新技术和高水平表示赞誉。这次研讨会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国际间交流的平台,增强了 BESIII 合作组在国际上的地位,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了 BESIII 实验的重要性。
北京谱仪 III 第二次国际合作组会议在北京召开
2006 年 6 月 9 至 10 日,扩大后的北京谱仪 III(BESIII)国际合作组会第二次会议在高能所召开。大会介绍了近期 BESIII 建造的进展和BESIII 实验的现状,并通过此次工作会议进一步完善了合作组的管理机制。
出席会议的有高能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大、广西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山西大学等国内十多家科研院所及xxx大学、xxx大学、东京大学、xx大学(Universitaet Giessen)、波鸿大学(Bochum University)、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和俄罗斯杜xx等国际合作单位共百余名代表。
在今年一月第一次国际合作组工作会议上,建立了新的基于国际惯例的管理体制,通过了 BESIII 合作组管理章程,建立了合作组研究所代表委员会和以发言人为首的执行委员会,选举了合作组发言人。基于上一次合作组会议的成果,本次会议继续完善了这一管理体制,成立了技术委员会、文章发表委员会、国际会议委员会、计算机委员会、软件协调委员会和物理协调委员会,提名选举了相应的技术负责人、运行负责人、软件和计算机协调人及物理分析协调人。明确了各委员会及成员的分工和职责。这一管理体制的完善将对 BESIII 实验及即将来临的 BESIII 物理分析提供更为有效的制度保障。
中美高能物理合作的里程碑——中美高能物理未来合作研讨会在京召开
6 月 11 日-16 日,中国科学院和美国能源部联合举办的中美高能物理未来合作研讨会在北京高能所召开。这个
研讨会是xxx教授在去年 11 月间举行的中美高能物理年度会谈期间建议的。来自中、美、俄、德、日、韩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四十余家单位近百名代表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开幕式由研讨会中方主席xxx所长及美方主席 X. Xxxxxx 教授首先致欢迎
词。中科院基础局xx局长,美国能源部科学局负责高能物理的副局长 R. Staffin博士,科技部基础司xxx副司长,国家基金委数理学部汲培文副主任,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北京办事处主任章以本博士等先后致词,对中美高能物理的未来合作充满希望,并表示将全力支持,特别是美国科学家参加中国的高能物理实验,如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 BESIII 实验和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等。
xxx所长介绍了中国的高能物理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并欢迎各国科学家来中国参加实验。BESIII 实验是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 BEPCII 上的实验。改造后的 BEPCII,加速器亮度将提高 2 个数量级,将是世界上粲物理能区性能最好的加速器。BESIII 实验国际合作组是 1990 年建立的 BES 的继续和发展,有国内的 20 所大学和研究所,以及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国的科学家参加。 BESIII 将于明年秋天开始获取实验数据,预期在这个能区获得重大物理成果。深圳大亚湾核反应堆群临近高山,是世界上进行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精确测量中微子相互转换规律的最佳地点。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与今年 2 月在北京成立。探测器的初步设计已经基本完成,预期实验的精度将提高一个数量级,对国际中微子物理实验前沿和粒子物理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地质勘探和实验隧道的预可能性研究已经完成,各项前期工作正在进行之中。预计 2010 年开始获取实验数据。
中美高能物理合作的创始人之一、xxx奖获得者xxx教授在开幕式上介绍了自己在中微子物理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中微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基本的粒子之一,共有 3 种。中微子不带电,仅参与非常微弱的弱相互作用,质量非常轻(小于电子的百万分之一)。宇宙中存在大量的中微子,大约为 100/cm3, 估计占宇宙物质总量约 1%, 而可见星系仅占 0.5%。中微子在最微观的粒子物理和
最宏观的宇宙的起源及演化中都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发现这三种中微子之间相互转换(物理学家称之为中微子间的混合)是近年来粒子物理研究的重大突破。如何认识中微子混合的物理规律,并揭示这一现象所反映的物质结构更深层次规律是国际粒子物
理研究前沿最关键的问题之一。xxx先生分析了xx混合与中微子混合现象的相似点和不同之处,提出了一种可能的中微子质量矩阵和及其对称变换的关系。这个理论模型认为:中微子混合规律的特殊形式来源于更深层次的轻子味对称性及其破缺,如果确实存在这种对称性,就可以预言中微子的质量和混合规律。综合已有的中微子物理实验数据,判断这种轻子味对称性是否存在的关键是拟议中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对中微子混合参数的测量结果。如果测量结果为零,就能确认这种新的对称性的存在。xxx先生高度肯定大亚湾反应堆实验精确测量中微子的重大科学意义。
这次会议回顾了目前国际高能物理的现状。由于美国高能物理将把主要精力转到在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国际合作,以及未来的国际直线加速器(ILC)的预研,今后十年内美国本土的粒子物理实验屈指可数,无论是对科学的发展还是人才的培养极为不利。而中国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的 BESIII 实验和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具有重要的物理意义,加强与中国的合作,鼓励更多的美国科学家参加在中国本土的高能物理实验是美国科学家及美国科学发展的需要。讨论会上,代表们进行了充分的交流,详细回顾了多个在中国本土上的高能物理实验项目,
包括 BESIII 实验、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及西藏羊八井宇宙线观测站的实验等,探讨了加强合作的可能性与方式方法。
xxxxx亲自推动的中美高能物理合作已经走过了二十七
年的历程。我们在美国等国的科学家帮助下成功地建设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获得许多重大 的物理成果,在世界高能物理占领了一席之地,并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高能物理和加速器队伍。现在,BESIII 实验和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都是以我为主的在国际粒子物理实验研究前沿的重大国际合作,表明了中国粒子物理实验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美物理学家在 BESIII 实验和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是中美高能物理合作的又一个重大里程碑。这次研讨会标志着中美高能物理合作的新起点,将进一步推动双方的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研讨会还得到了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会、科技部、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和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支持。
“中美中能物理研讨会”召开
2006 年 7 月 31 日至 8 月 8 日,“中美中能物理研讨会”在北京和合肥相继召开。研讨会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高等科技中心、美国 Jefferson 国家实验室(JLAB)、中国原子能研究院、中国核物理学会、高能所、北京大学和兰州大学联合主办。xxxxx、xxxxx、xxxxx和xxxxx和来自国内数十所大学与科研单位的代表,以及 JLAB 的首席科学家、实验厅 Hall A 和 Hall B 的主任等美方专家共 120 多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研讨会围绕中能核物理的相关内容及最新进展,特别是围绕 JLAB 目前CEGAF上的物理和升级至 12GeV 后的物理研究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入地研讨。大会共提交 57 个大会报告,其中美方报告 29 个,中方报告 28 个。
中能物理是研究核子、核中强相互作用、核物质微观结构的前沿学科,它研究核子(强子)内部的xx-胶子结构和原子核结构及其动力学等。核子与核又是检验强相互作用理论(QCD)尤其是非微扰 QCD 的最佳场合。美国 JLab 是一个国际开放型实验室,它的 CEBAF 电子加速器具有高极化度、高能量分辨、高聚焦性能、连续束流,及与高密度靶构成高亮度等特殊优越性能,加之高精度的探测装置,使得 JLab 实验成为中能核物理界最关注的实验。
会议期间, 来自中方 11 个单位的代表和美方 7 个单位的代表深入讨论了中美双方在 JLAB 方面的合作问题。本次会议还在去年 9 月成立的中国中能物理协作组筹备委员会基础上正式成立了中国中能物理/CEBAF 物理协作组。
8 月 5-8 日,研讨会部分代表来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
2002 年初开始与 XXxx 合作并被列为 JLAB 的正式合作成员,已参与 JLAB 的多项实验提案、实验工作和数据处理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结果。因此,本次科大会议期间,中美双方还结合科大的研究情况就进一步的合作开展了学术交流,并对国内有关单位的研究生和年轻学者进行了 JLAB HALLA分析软件的培训。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项目可行性论证会召开
2006年8月 15-16 日,科学技术部基础司在北京和深圳主持召开了“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项目可行性论证会”。会议由科技部基础研究司xxx司长主持,科技部基础研究司xxxxx巡视员、综
合与基础性工作处xx能处长、国家基金委数理学部xxx副主任、物理二处蒲钔处长、国防科工委综合处方贤波处长、中国科学院基础局xx局长、综合处xx处长、大科学工程处xxx处长、中科院国际合作局综合处曹爱民处长以及国家核安全局、广东省发改委等单位的领导参加了会议。
来自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基础科学局、清华大学等单位的 14 位专家组成了评审专家组,其中包括
xxx、xxx、xxx、xxx、xxx、xxx、xxx等 7 位院士。
专家组听取了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可行性研究报告,查阅了相关资料,考察了大亚湾反应堆实验现场。专家们对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的意义给予充分肯定和极大的热情,认为中微子物理是当今粒子物理、天体物理与宇宙学的交叉与热点。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的目标是利用反应堆中微子测量θ13,其结果对粒子物理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预期可以取得重要的原始创新性成果。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是目前国际上提出的同类实验中指标最高、最先进的,具有独特的
优势和竞争力:堆功率高,实验本底小,测量精度高,目前的设计精度预期可以达到好于 1%的目标。专家组认为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总体方案先进可行,总经费约 2.4亿元人民币,投资估算基本合理,同时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是以
我为主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对于加强我国高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评审专家组一致认为,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是中国粒子物理发展的又一次重大的历史机遇,建议有关部门及早批准立项,尽快落实各方面经费,启动工程建设,争取早出成果。
第四次粒子物理学前沿讲座顺利举行
由高能所、清华大学联合组织的“2006 年粒子物理学前沿讲座:超出标准模型的物理”于 8 月 7-11日在门头沟龙泉宾馆顺利召开。这是自 2002 年以来的第四届暑期研讨会,也是历届参加人数最多的一
次。开幕式由xx本院士主持,xxxxx向与会者致欢迎词希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我所xxx研究员、金山研究员、xxxxxx、xxx研究员,理论所xxx研究员等出席参加了开幕式。来自高能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理论所、山东大学、河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 167 位师生代表参加了此次讲座。
该讲座瞄准国际粒子物理前沿的最新发展选择研讨会的题目,邀请国外知名学者从理论和实验的角度报告粒子物理前沿的最新发展和研究成果,从而加强国际交流,跟踪国外最新发展,重在培养中国自己的粒子物理研究青年人才,进一步提高中国粒子物理研究的整体学术水平。
今年的研讨议题有:标准模型的精确检验;高能对撞机物理;超对称和统一理论 Extra-Dimmension,Higgsless,Little Higgs, Technicolor 理论及新粒子和新物理的实验寻找。受邀国外学者就以上议题作了详尽的报告,同时国内参加的青年学生与学者介绍了他们有关的工作。
研讨会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流,使我们的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学生对国际上粒子物理研究的现状有了一个全面了解,弥补了我国年轻学者出国机会少、缺少与国际同行交流机会的不足,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粒子物理研究的整体学术水平。
ATLAS 中国组第一次工作会议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召开
2006 年 9 月 18 日,由科大-中科院高能所“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联合实验室”主办的ATLAS 中国组第一次物理工作会议在近代物理系 210 会议室举行。高能所分析物理中心主任金山研究员,山东大学xx教授、科大四系xx教授、南京大学xx教授分别主持会议。
位于欧洲核子中心(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 LHC 将冲击人类有史以来能够到达的最高能量,其上的 ATLAS/CMS 高能粒子物理实验将为人类理解相互作用统一、宇宙起源以及时空结构等基本科学问题提供线索。中国政府与科学界对这一国际大科学项目给与了高度关注,期望中国物理学家能够在 LHC 物理分析中作出具有显示度的独立科研成果。为此目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三方联合启动了相关的国际合作重大项目,ATLAS 中国组成员单位有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山东大学、科大与南京大学。
xx教授代表科大组作了“科大 D0 实验与 ATLAS 计划”的工作报告,介绍了科大组 ATLAS 研究项目启动情况,特别报告了科大组在费米实验室另一高能强子 Tevatron 对撞机 D0 实验中寻找轻子数破坏新粒子共振态研究中取得的成绩。该研究的物理思想为中国唯象理论物理学家提出,由科大组立足国内、通过国际大型科研计算网格 SAMGrid 系统独立进行实验分析,并已取得为 D0 国际合作组承认的阶段性成果;科大组计划将这一研究扩展至 LHC/ATLAS 物理分析,作为第一启动项目。
工作会议就各成员单位物理研究方向、人员配置及向 CERN 派出计划、以及
在物理分析与探测器研究方面合作事宜进行了讨论。科大项目负责人与高能所有关领导,还就两单位联合实验室共同推动高能物理 LCG 超级计算机网格系统建设,申请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达成共识。第一次工作会议于当日顺利结束。
实验物理中心召开“BESIII 超导磁体研制成功”庆祝大会
2006 年 9 月 19 日 8:00,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BEPCII)的大型粒子探测器北京谱仪 III(BESIII)超导磁铁成功励磁到 1 万xx,电流强
度达到 3368 安培,最大储能达到 1000万焦耳。测试结果显示达到设计指标,它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超导技术的巨大进步,是 BEPCII 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2006年9月 19 日下午,实验物理中心在北京谱仪大厅举行了“BESIII 超导磁体研制成功”庆祝大会。
“第十三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在西安召开
中国电子学会、中国核学会所属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分会举办的“第十三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 于 2006 年 10 月 22 日至 25 日在西安
市陕西省止园饭店举行。来自全国各地近 40 余个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
单位和公司的专家、学者、科技工作者及研究生等,共计近 170 名代表参加了会议。西北核技术研究所为此次大会的顺利召开提供了大力协助。
2006 年 10 月 22 日上午大会开幕式由分会秘书长xxx研究员主持,分会主任委员xxx研究员致开幕词,西北核技术研究所所长xxx研究员为大会致词。大会特邀十三名专家、学者作了专题报告——中科院高能所xxx研究员的
《BESⅢ建造进展》、核工业部西南物理研究院xxx研究员的《中子通量监测技
术》、秦山核电公司xxx高级工程师的《秦山核电基地流出物的环境影响》、中国科技大学xx教授的《现代快电子学》、中科院高能所xxx研究员的
《空间 X 射线探测器在空间实验中的应用》、中国原子能科学
研究院石宗仁研究员的《高纯锗γ射线探测器及其新技术》、中科院高能所xxx研究员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及其进展》、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学院二所xxx研究员的《浅谈核技术与公共安全》、中科院高能所xxx研究员的《网格技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xxx研究员《核技术与核医学》、先锋科技有限公司经理 Xxxx Xxxxx 先生的《针对机场安检的χ射线数据采集解决方案》、堪培拉公司xx博士的《一种网络化的辐射监测方案》等。
上述报告广泛而深入地反映了当前国内外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在各个专业学科领域里的最新发展与动态,引起了与会代表们的浓厚兴趣,受到了广泛的热烈欢迎和极大关注。
10 月 24 日、25 日,大会分三组进行学术讨论,73 名科技工作者就各自领域所取得的最新科研成果做了学术报告。
本届学术年会所征稿件经审定后有 161 篇论文入选论文集,其中核电子学及
其应用方面的论文 39 篇、核探测器及其应用方面的论文 41 篇、计算机技术在核
科学中的应用方面的论文 44 篇、核监测技术及其应用方面的论文 24 篇、抗辐射
电子学与电磁脉冲技术及其应用方面的论文 7 篇、核仪器及其应用方面的论文 4
篇、核医学电子学方面的论文 2 篇。这些论文介绍了国际上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同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在上述领域围绕国家重大基础和国防项目进行的研究已取得长足进步,学术、技术水平正朝着国际现代化的方向迈进。
会议期间还召开了第六届二次委员扩大会议,全体与会委员、各专业委员会委员、《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刊物编辑委员会和团体会员单位代表参加了工作会议。分会主任委员xxx研究员主持会议,会议就各专业委员会的换届工作、
学会及学术年会、学会刊物的改进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与会人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按照分会工作计划,2005 年分会常委会主持了对《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编辑部的改选换届,根据目前本学科发展的新形势,对刊物审稿程序及出版等工作提出更高要求,相关单位和人员正在努力提高会刊的学术水平和论文发表速度。我们期待着,在不远的将来,分会刊物的学术水平将有一个大跨步的提高。
10 月 25 日大会闭幕,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电子学会、中国核学会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分会
中科大加盟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
[科学时报]本报讯 经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委员会讨论,委员会主席 Xxxxx Xxx 教授日前正式通知中国科技大学成为合作组成员单位。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物理实验是中国政府主要出资、以中国科学家为首席科学家、由中国高能物理界主导的第一个大型国际合作项目,也是我国基础科学领域目前最大的国际合作项目。项目利用中广核集团拥有的大亚湾核电站反应堆发电时自然产生的中微子进行实验,主要科学目标是通过对中微子混合角 Sin22θ 13(1%)的精确测量,深入理解中微子在基本物质结构、粒子相互作用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所获的重大原创研究结果将为粒子物理和宇宙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科学院于今年 4 月正式批准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物理实验项目,并为实
验提供 5000 万元资金。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广东省以及大亚湾核电
集团都将提供相应经费支持,国内提供经费总计将达到近 2 亿元人民币。联合投资并将参加合作研究的机构包括美国xxx海文国家实验室、xxx·xxx国家实验室以及其他多个国家的 20 多个大学和科研机构。美国能源部承诺为该实
验提供 3000 万美元的经费支持。
根据《科学时报》记者从中国科大得到的消息,11 月中旬召开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会议上,该校近代物理系“核探测器技术与核电子学”
联合实验室教授xxx代表中国科大作了加入合作组的申请报告,介绍了近代物理系在粒子物理和核电子学方面的工作经验,以及在第三代北京谱仪大科学工程中参加的合作项目,并对中国科大在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中能够参与的工作进行了说明。联合实验室教授xxx报告了中科大缪子电子学组为第三代北京谱仪的xx读出电子学所做的工作,并提出可以承担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中反符合探测器中的阻性板室探测器的读出电子学任务。
中微子作为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基本粒子,在最微观的粒子物理规律和最宏观的宇宙起源及演化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该研究领域的几次重大突破均获得了xxx物理学奖,中微子物理已成为国际高能物理、天体物理与宇宙学研究的共同热点。
接到 Kwong Lau 的正式通知,意味着中国科大作为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成员单位,将在该实验理论分析、仿真、探测器、电子学系统等方面作出贡献。据预测,该实验项目将于 2010 年完成并开始获取数据,将为粒子物理和宇宙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将获得重大原始创新成果。
STAR 国际合作组会议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行
2006 年 11 月 7-12 日,量子色动力学和 RHIC-STAR 实验进展国际学术会议暨STAR 国际合作组会议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隆重举行。来自美国xxx海文国家实验室(BNL)、xx兹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NL)、MIT、 Yale、CIT、UCLA、Univ. Frankfurt 等国际
著名研究机构和大学的 60 多名专家,国内清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应用
物理所等 50 多单位的近百名科学家及学者,云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探讨相对论重离子物理这一最前沿物理领域的最新实验和理论进展。这是 STAR 合作组首次在中国举行大会。xxx先生专门为大会发来xx,xxx指出,发现核物质新形态及其新性质以探索量子色动力学的不同相,是粒子物理的前沿领域之一。他很高兴 STAR 国际合作组会议首次在中国科大举行,乐于见到中国新一代高能核
物理学家脱颖而出,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会议第一天进行青年学者研讨会,来自英国伯明翰大学,美国普渡大学、耶鲁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以及 LBNL、上海应用物理所等著名学府及科研单位的 12 名青年学生、学者做了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生xx代表联合实验室高能组做的关于 TOF 刻度最新研究成果的报告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会议还听取了清华大学xxx“奇异重子从L到X 的研究现状”的报告, Birmingham 大学 Xxxxxxx Xxxxxxx 有关碰撞中心度的研究结果,Purdue 大学 Xxxxx Xxxxx 有关三粒子关联的最新研究成果,LBNL 核实验组负责人许怒深度阐述了 RHIC 部分子层次上状态方程参数的研究现状,科大xxx介绍了 200GeV金核金核碰撞中 K*自旋的研究结果,上海应用物理所xxx介绍了对 200GeV 金核金核碰撞和质子质子碰撞中的 f 介子自旋的研究结果,LBNL 的 Xxxxxx Xxxx介绍了 Heavy Flavor Tracker 探测器,耶鲁大学xxx介绍了 muon 子探测器模拟研究的结果。大会还邀请了 Frankfurd 大学 Xxxxxxx Xxxxxxxxxx 博士和 LBNL的核物理理论中心负责人王新年博士介绍了热化与等离子的不稳定性和 RHIC 实验中全局极化的最新理论进展,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所副所长万宝年研究员介绍 EAST 装置的成功点火及其对磁约束聚变的影响。
会议最后一天,各物理分析组对 STAR 合作组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对以 STAR 合作组名义向第 19 届超相对论核—核碰撞国际学术会议,即 2006 年xx物质大会(Quark Matter 2006)提交的报告,特别是有关马赫锥实验迹象进行了热烈、细致、严谨的讨论、评审,并达成一致性的修改意见。Quark Matter 2006 大会 STAR 合作组将提交 24 个报告。中
国科学技术大学的xx教授、xx副教授和博士生xxx分别作了分会报告,xxxx、xx博士和xx博士生提交了 Post。分别被收录为大会论文集。
STAR 合作组发言人 X. Xxxxxxx 教授做在
总结发言中高度赞扬科大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在 STAR 合作组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做出了很好的工作,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并对本次会议的组织、安排表示满意和感谢。
第 27 次中美高能物理合作联合委员会会议在京召开
表团一行 11 人参加了会议,美方代表团包括xxx教授、美国政府能源部下属国立实验室以及有关大学的代表。
会议自始至终在热情、友好的气氛之中进行。xxxx首先代表中方对美方代表团来京参加第 27 次中美高能物理合作联合委员会会议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等几个大科学工程的进展情况,他希望在以上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 美方代表团团长 Xxxxx Xxxxxxx 博士发表讲话对中方的热情欢迎和款待表示感谢,他提到高能物理领域大科学的发展为双方深化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美方将积极参与北京谱仪和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的合作,同时他希望中国在国际直线对撞机国际合作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我方在会议上做了 6 个报告。xxx代表中方全面报告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北京谱仪和北京同步辐射装置重大改造工程,以及中国散裂中子源计划和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工程在过去一年中的进展情况。xxxxx中方介绍了上海同步辐射装置建设在过去一年中的新进展。xx代表中方介绍了中国散裂中子源计划的初步设计、国际合作以及经费预算情况。xxxxx中方介绍了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工程管理、工程设计、国际合作以及中方落实经费的情况。xxxxx中方报告了在过去一年中协议合作项目的执行情况。 xxx代表中方提出了 2006-2007 年的合作计划建议。
北京谱仪国际合作组美方发言人代表合作组向会议报告了该合作在过去一
年中取得的成果。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合作组美方发言人代表合作组向会议报告了该实验的物理目标和组织
情况。美方代表团对过去一年中的总体合作情况表示满意。双方还就 2006-2007 年的合作计划进行了认真的讨论,讨论的议题主要涉及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合作经费的分担方式、如何吸引和鼓励更多的美方物理学家和实验组参加
北京谱仪国际合作、如何宣传国际直线对撞机对发展高能物理学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让舆论和政府部门理解它的重要作用。最后,双方签署了中美高能物理合作 2006-2007 年度的合作计划。
在会议进行期间,11 月 18 日早晨 7:20 传来了 BEPCII 储存环成功积累束流的喜讯,这是 BEPC 重大改造工程建设一个重大的里程碑,表明改造后的直线加速器和储存环实现了稳定运行,各个系统工作正常,束流性能良好,为最终顺利完成 BEPCII 工程奠定了良好基础。xxx向会议报告了这一喜讯。美方代表团团长 Xxxxx Xxxxxxx xx、xxx教授及美方代表团其他成员向我所表示热烈的祝贺。
会议期间,xxx国务委员会见了xxx教授和美方代表团的部分成员。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第六次会议在京召开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第六次会议于 2006 年 11 月 18
日至 20 日在北京高能物理研究所召开。来自高能物理研究所、xxx伯克利国家实验室、xxx海汶国家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原子能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香港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伊利诺依工学院、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深圳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xxx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近 20 个国内外大学和研究单位的约 80 位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合作组发言人高能所xxx研究员和美国伯克利国家实验室陆锦标教授主持,各合作单位报告了最近三个月来的工作进展,并分组就任务分解、技术方案、技术接口、CPM 计划、经费预算等进行了深入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会议还修订了合作组章程。
下次合作组会议将于 2007 年 1 月在香港举行。
大亚湾项目合作组第七次会议在香港大学召开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第七次会议于 2007 年 1 月 12 日至 15
日在香港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美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俄罗斯和捷克 25
个大学和研究单位的约 80 位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了会议。
大会召开前,会议组织中外科学家参观了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大亚湾核电站及中微子实验站站址,参观者受到中广核和核电站热情接待,核电站的环境,管理及运营给参观者留下深刻印象。
会议由合作组发言人高能所xxx研究员和美国伯克利国家实验室陆锦标教授主持。合作组听取了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东莞理工学院和美国 George Mason大学加入合作组的申请,同意接收上述 3 个单位为合作组成员。至此,大亚湾合
作组的合作单位增加到 33 个,总人数约 140 人。
各合作单位报告了最近三个月来的工作进展。合作组修订并通过了合作组章程,调整并完善了工程管理的组织结构,明确并细化了各成员国所承担的任务分工及经费的贡献。考虑到经费总额和要达到的物理目标,进一步确认和细化了实验的方案设计。按照该设计对各系统的技术方案、技术接口及可能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合作组讨论决定了 2007 年度预研计划,尤其针对一系列国内外的评审所应做的准备。
大会一致认为,2007 年是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关键的一年,要完成土建设计,土建工程在年中开工,实验设计要完成最后方案定型,并进入工程建造
阶段。
会议决定下次合作组会议于 2007 年 4 月在北京高能物理所举行。
BESIII 国际合作组第三次大会在京召开
BESIII 国际合作组第三次工作会议于 2007 年 1 月 23 日至 24 日在高能所召开。来自美国康奈尔大学、罗切斯特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夏威夷大学、xxx大学、德国xx大学、GSI 重离子研究中心、波鸿大学、俄罗斯联合核子研究所 (JINR),以及高能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高科技中心、南京大学、中国科大等共 22 所大学和研究单位约百余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由高能所副所长、合作组发言人xxx研究员主持。大会回顾了 BEPCII、BESIII 建造的进展情况,BESIII 的离线软件以及 BESIII 物理分析工作的准备情况;听取了来自软件协调人、物理分析协调人、计算机委员会、合作组代表委员会、文章发表委员会及国际会议报告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审议了他们提出的各项具体规则和章程。合作组软件协调人xxx和物理分析协调人冒亚军教授(北京大学)主持了离线软件和 BESIII 物理分析工作的讨论和汇报。
会议着重讨论了未来 BESIII 物理分析的组织结构,经过修改,该方案得到了合作组执行委员会的批准。根据章程,北京大学冒亚军教授当选为下一届合作组副发言人,山东大学xxx教授当选为执行委员会委员。这次会议是在 BESIII建造即将完成,物理分析即将全面开始之际召开的,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为未来的物理分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会决定下一次合作组会议将于 2007 年 7 月 16-17 日在北京举行。
科研进展
BES-III μ子鉴别器 VME 读出子系统样机通过鉴定
9 月 17~20 日,中国科学院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指挥部邀请有关专家,在我校召开了“BES-III μ子鉴别器读出电子学系统--VME 读出子系统样机”项目的鉴定会,对我校“核
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联合实验室”xx副教授、xxx教授、xxx教授等承担研制的“BES-IIIμ子鉴别器读出电子学系统--VME 读出子系统样机”项目进行了测试评审和鉴定。
9 月 17 日至 19 日,鉴定委员会测试组成员实地测试了该实验室提供的样机,对研制合同要求的读出系统各项功能、抗干扰能力、长时间稳定性等指标逐一进行了详细的测试,测试结果获得测试组专家的认同;20 日,鉴定委员会听取了项目组xx副教授的设计报告、高能所xxx研究员和xxx副研究员分别提交的测试报告和用户报告。
鉴定组全体专家经过充分的讨论,认为“被测试的两种插件逻辑设计合理,功能正常,数据和运行可靠,达到了‘BEPCII 非标设备合作研制协议书’所规定的要求”,同意工程投产,并对工程复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鉴定组认为,VME 读出子系统样机在研制过程中采用了不少新技术、新方法,取得了重要的研制成果,例如用 pattern 来检测 FPGA SEU 的方法等创新性成果。
这次鉴定,标志着 BES-III μ子鉴别器读出电子学系统--VME 读出子系统的工作进度已经进入了工程化阶段。
BES-III 飞行时间读出电子学系统样机通过阶段验收
9 月 17-21 日,中国科学院 BES III 工程指挥部邀请有关专家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召开了 “BES-III 飞行时间读出电子学系统样机”项目的评审会。该系统由我校近代物理系“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联合实验室的xx教授、xxx副教授负责研制。样机主要包括 TOF 前
端读出电子学插件(TOF_FEE)、TOF 后插传输模块(FEE_Rear)、快控制插件等 VME 9U 机箱插卡,时间分辨指标为 25ps,是目前国际高能物理实验的最高水平。
17-19 日,评审会测试组成员实地抽测了该实验室提供的样机,对研制要求的时间测量性能、电荷测量性能、线性、串扰性能、长时间稳定性、光纤传输误码率等性能指标,以及 FPGA 逻辑在线更新及重加载等功能性指标逐一进行了详细的测试,并将样机按实际情况与光电倍增管、前置放大器连接进行了宇宙线测试,测试结果获得测试组专家组的认同。
20-21 日,评审组听取了xx教授的项目研制报告、高能所xxx研究员和xxx副研究员的测试报告,以及高能所xxx副研究员的用户报告。鉴定会全体专家经过充分的认证和讨论,认为该项目采用了先进的工艺措施,主要性能指标,特别是时间通道的性能指标,已经达到或优于 BES-III 工程所要求的设计指标,系统逻辑功能正常,数据准确可靠。
评审组认为,TOF 电子学系统技术指标高,设计难度大。在研制过程中采用了许多新技术、新方法,如全差分和实时修正技术,实现了高集成度的超高精度时间测量等创新性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基于 BES-III 长期运行的需要,评审组要求在保证现有性能的基础上,设计增加电荷校准电路,以利于提高系统的积分非线性和长期稳定性,并在今年年底对新增部分进行鉴定。这次阶段验收使整个项目向工程化阶段大大迈进了一步。
BESIII 时钟同步信号生成插件性能样机研制成功
北京谱仪电子学信号、触发信号的处理在系统时钟 CLK40(41.65MHz)的统一控制下以流水线方式工作。系统时钟 CLK40 由加速器的 RF 高频时钟 CLK500(499.8MHz)经过时钟分频插件(12 分频)获得,而分频后时钟的十二个可能相位将造成系统时钟和束团相位关系的不确定(每 4 个 RF 有一个束团 bunch)。
为了保持系统时钟和束团稳定的相位关系,避免二者的不确定给离线分析中时间零点的准确重建造成困难,产生一个与束团同步的基准信号进而对分频器进行重置同步已成为一种必然。
经过与加速器中心束测组、控制组的多次讨论,BESIII 触发系统工程技术人员集思广益,精心选择了当前最快的 ECL-in-PS 器件、隧道二极管单稳态等器件,设计确定了同步信号产生插件:采用束测组提供的 Pickup 信号经过缺口信号提取电路得到的团缺口信号,以及控制组通过 EVR 设备提供的回旋周期信号,再经过处理后择优选择生成同步信号,提供给时钟分频器进行同步。
日前,该插件的性能样机已经通过调试,达到了预期效果。有关回旋频率信号作为信号源的测试,将在加速器具备条件后继续进行。
北京谱仪 MDC 电子学系统进入全面大批量投产测试阶段
经过几年的努力,BESIII MDC 电子学系统的各个部件已全面进入大批量投产阶段。
近 1000 块前置放大器板已分批完成长期稳定性测试,每批 5-7 天,性能达到设计要求,可随时进行在 MDC 端面的安装。
系统的主体——260 块 MQT 插件(电荷-时间测量插件)正在紧张地进行焊装、测试,四个测试系统已建立——两个测试系统分别进行前放及 MQT 单个插件的功能及指标的测试,另两个均为 512 通道的测试系统。512 通道测试系统对测试完的单个插件进行长期稳定性的测试,人性化的
界面可适时观察到 512 个通道的运行情况,8 月份全部测试工作将完成。同时,512 通道的 MDC 电子学系统正与在线系统进行联调。
大批电缆近几日焊装完毕,相关测试工作近几日展开。
6 种 VME 功能插件共 60 余件,已于早期投产并完成测试,可随时投入使用。
目前,全组工程技术人员正紧张有序地为 8、9 月份的系统安装、宇宙线实验,进行全面的系统检验。
MDC 电子学系统智能电缆测试仪投入使用
MDC 电子学系统需要大量的电缆,其中包括近千根多芯电缆,千余根双芯 LEMO 电缆以及一些其它类型的电缆。如此众多的电缆其连接上的可靠性将直接关系到电子学系统的性能指标及稳定运行。
过去,电缆完成装配后仅进行常规办法的电缆通/断电检测,实践已证明这种检测不足以保证电缆连接的可靠及电子学系统的运行稳定;同时,电缆的通/断电阻值往往还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性能。
为了在上述常规检测方法上有所突破, MDC 电子学系统的工程人员群策群力,刻苦钻研,设计研制成功了一种智能的电缆测试仪,实现了一次测量,一次显示一条电缆中所有芯线以及任意两条芯线间的通/断电阻值及连接状况;而在配以不
同的插座的情况下,还可实现测量不同类型电缆的附加功能。
目前,这种智能电缆测试仪已投入使用,未来正计划做进一步改进,使其功能更加完善。
BESIII 数据获取系统旗开得胜——成功完成与漂移室电子学的四机箱测试
2006 年 8 月 18 日上午 10:00,BESIII 数据获取系统成功完成了与漂移室电子学四个 VME 机箱 长达 36 小时的联合测试,性能达到并超过了设计指标。
测试系统主要由 4 个 VME 机箱,1 台读出 PC和 1 台千兆交换机组成,每个 VME 机箱有 1 块 PowerPC 和 16 块 MQT 插件,每块 MQT 插件分别有 32 个时间通道和 32 个电荷通道,PowerPC 与读出 PC 通过交换机高速互连。测试中对 MQT 插件设置为电荷通道 50%击中、时间通道屏蔽,在平均事例率 6000Hz 的条件下,系统 24 小时运行无故障,这表明 DAQ 系统软件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
BESIII 数据获取系统负责 5 个前端电子学子系统的数据获取,各子系统的需求不同,其数据规模也不同,其中漂移室系统的数据量最大。因此 DAQ 实现与 MDC 电子学 4 个 VME 机箱的联合测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检验 DAQ 系统的功能和性能,对 DAQ 系统的最终完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BESIII 数据获取系统是对经过多级计算机处理和高速网络传输,把分布在各前端电子学 VME 机箱中的事例数据段进行迅速读出与预处理后,提交至在线计算机群,完成事例的组装和过滤,进而整理成完整有效的事例,并将最终事例数据传送至计算中心记录到永久
介质上。随着硬件系统的逐步完善,DAQ 系统将会进行更多、更详细、更复杂、更大规模的在线测试。只要大家脚踏实地、众志成城,一定能构建出更为完善的
DAQ 系统。
此次联合测试得到了 MDC 电子学组有关人员的大力支持,谨以此文一并感谢提供支持与帮助的所有人员!
历经五载 竭精励志 ——BESIII 数据获取系统迈出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BESIII 数据获取系统比较复杂,数据量大,其性能是 BESII 相应性能的 1000多倍。为了对 BESIII 运行过程中各项数据实现有效的在线获取,BESIII 数据获取系统的科研人员们历经五载春秋,励志竭精,终于成功完成了全部设计工作。
10 月 8 日至 9 日,清华、北大的有关专家应邀与高能所内的部分专家出席了在高能所召开的“BESIII 数据获取系统”项目鉴定会,并对 BESIII 数据获取系统(DAQ)的数据获取性能、各组件的功能、长期工作稳定性以及容错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测试与鉴定。
10 月 8 日,测试组专家分别测试了基于 4 个机箱漂移室电子学系统的 DAQ系统及其综合性能。对基于漂移室电子学的 DAQ 系统的测试可以检验 DAQ 系统的各个组件在真实的电子学环境中的工作情况;综合性能测试可以给出系统的整体性能和连续工作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DAQ 系统的数据获取性能达到 4KHz 的设计指标,并留有足够的余量,完全满足 BESIII 工程的需求。测试组专家还对系统运行控制、直方图、单事例显示、在线事例过滤框架和容错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测试。
10 月 9 日,鉴定组专家听取项目的研制报告、测试报告和用户报告。经过认真讨论,鉴定组专家认为BESIII 在线数据获取系统的硬件框架和软件框架设计合理,各项指标均已达到该项目的原定指标。
这次鉴定标志着BESIII 数据获取系统迈出
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随后将进入与其他多个系统的逐步完善、优化与联合测试阶段。
(谨以此文一并向所有关注 BESIII 数据获取系统,并为 BESIII 数据获取系统付出努力的人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BESIII 离线数据处理软件系统进展良好
BESIII 软件包括五部分:框架,模拟(MC),重建,刻度,物理分析。 离线数据处理框架-BOSS 是基于Gaudi 框架开发的符合BESIII 探测器实验
要求的软件处理平台,提供了数据存储、数据转换等算法所需的各种服务,而且为算法和数据存储转换之间提供了接口。目前框架在 Scientific Linux 下升级到了
6.0.0 版本,各算法在框架下运行状况良好。
BESIII 探测器模拟软件BOOST 使用了目前国际高能物理界广泛采用的新型工具软件 Geant4,模拟了 BESIII 实验从事例产生到原始数据生成的全过程。通过对 BOOST 总体性能的测试表明,各子探测器的性能与设计指标基本一致,程序运行速度及稳定性均能满足离线要求。
重建程序各部分均已完成 MC 数据的运行检查。事例起始时间软件基本达到分辨束团的效果; MDC 重建程序效率达到 99 %以上,动量分辨达到 σ p / p ≈ 4% @1GeV,空间分辨达到 110um,对噪声排斥能力也比较好;dE/dx 粒
子鉴别效率达到 90%以上。TOF 桶部时间分辨达到 80ps,端盖 110ps;EMC 程序位置分辨达到 0.6cm@1GeV,能量分辨△E/E 约为 2%@1GeV;mu 探测器程序重建效率达到 99%@1GeV。
刻度框架及数据库的主要工作已经完成,各子探测器刻度与重建算法的联合运行已测试通过,正在用 MC 数据进行调试。
通过各物理道的分析,检查了 BESIII 基础模拟重建软件和物理分析工具软件,证明它们性能良好,可以满足 BESIII 的物理分析要求。
BESIII 触发系统取得重要进展——小系统样机通过专家组技术鉴定
经过 BESIII 触发系统的工程技术人员不懈努力,触发系统小系统样机研制
顺利完成,实现了带电径迹触发的全部功能,达到了预期工程指标。
2006 年 8 月 10 日,BESIII 分总体召开了 “BESIII 触发系统小系统样机”的鉴定会。鉴定小组认为BESIII 触发系统小系统样机实现了利用光纤进行信号串行传输,使系统得到隔离;
制定了专门的具有信号对齐功能的实时传输协议,能够适应北京谱仪中多路多信号实时流水线方式传输的要求;采用了灵活的 FPGA 的下载方式,使得电路的功能可以随时根据需要进行改变;采用了最新的 FPGA 器件,使系统更加简化,也增加了可靠性;样机系统的长时间误码率测试表明系统运行稳定可靠。鉴定小组认为,BESIII 触发系统小系统样机已基本达到设计指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相关插件原则上可以批量生产,以便进一步开展工作。
这次触发系统小系统样机的研制成功,标志着触发系统关键性技术难题已经解决,是触发系统工程实施的重要里程碑。触发组的工程技术人员将继续努力奋斗,为完成 BEPCII 改进工程贡献力量。
BESIII 触发系统重要进展:自设计光纤传输插件可靠运行
日前,由北京谱仪 III(BESIII) 触发组历时一年多自行研究设计的光纤传输部件,在 BEPCII/BESIII 束流环境下的抗辐照性能试验已经完成。试验结果表明,设计中采用的光纤和各种器件可以在 BEPCII 辐照环境下可靠工作 10 年以上。
应用光纤作为信号和控制命令的传输介质并进行相关设备的自行研制是 BESIII 改造的特色之一,用于触发判选系统与前端电子学系统的连接,主要有抗干扰系统隔离、简化系统设计和增加系统的可靠性与可维护性等几个方面的作
用。
光纤信号传输技术应用于高能实验物理中是比较新的,需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要根据 BESIII 的特点,确定数据传输的协议;要研究所采用的光纤及其它器件在 BEPCII 的辐照环境下光纤的寿命,使之符合 BESIII 的工作环境;高达 1.7Gxx率的高速数字电路的电路板的设计需要有特殊的要求;高速数据传输对前端电子学的可能影响及排除手段的研究。
触发组在研制过程中克服了在高速数据传输情况下的并/串和串/并转换协议经验不足,相关技术培训不能及时实施,在国内不能及时获得公司的有效技术支持,缺少研究必需的设备——高带宽、带串行码提取功能的示波器等困难。在所领导和中心领导的直接关心和支持下,他们积极创造条件,利用 Xilinx 的 XUP 计划中对现职教师的优惠政策,争取到赠送的全部最新软件和技术培训资料,为该项研究的顺利进行和成功创造了条件(软件为老师和学生使用,符合 XUP 相关规定)。利用
MFT 插件正在测试中
TEK 公司的优良服务,在遇到难题时,多次协调邀请 TEK 技术人员利用演示示波器帮助查找原因,并随时与国外的专家进行技术讨论。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他们在触发系统中采用 RocketIO 等先进技术自行设计了多种采用光纤传输的插件,包括快控制主板插件和子板,MDC 子触发 MFT板和 TKF 板,EMC 子触发的 TCBA 板和 CSUM 板等,已通过 BEPCII/BESIII束流环境下的抗辐照性能试验,经过了板级调试和子系统局部联调,并进行了长时间的出错检测,目前传输误码率达到了 10-14 以上,目前正在进行对齐的调试。高速光纤传输对前端电子学的干扰达到了可以忽略的程度。
此项工作得到了美国波士顿大学的专家xxxxx、Xilinx 公司 Xxxxx Xx
博士、TEK 公司xxx先生以及互联网上其它专家的帮助。
桶部量能器机械结构在郑纺机通过预验收
2006 年 8 月 26 日,桶部量能器机械结构在郑州通过预验收。该设备由高能所实验物理中心机械组设计,在郑州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加工、试装、调试、检测,完成全部装配工作。预验收专家组听取了郑纺机有关人员的汇报,考察了装配现场,认为各项技术指标合格,满足使用要求。验收组要求郑纺机充分重视该设备的整体运输问题,确保安全运到高能所。
该项目是碘化铯电磁量能器的机械支撑结构及其总成工装。长 11.6 米,宽
3.2 米,高 3.5 米,包括桶部量能器机械结构本体、转动方轴、装配轴、电缆鼓、电机、减速器、组装碘化铯晶体的工装槽以及吊装保护梁等部件,总重量约 75吨。
这台非标设备结构比较特殊,精度要求高,全部结构材料以及连接件选用无磁不锈钢和铝合金等材料,需要有效控制或消除机械加工和焊接过程中升高的相
对导磁率,加工与装配难度很大。桶部量能器由 5 千多块碘化铯晶体组成,每块晶体上安装硅光二极管,组成一个独立的晶体探测单元,每个探测单元的位置精度和整体结构的稳定性是量能器正常工作的保证。桶部量能器支撑结构为这些晶体探测单
元提供准确的定位、可调整的连接结构和牢固可靠的刚性支撑。
因为是研制项目,工期紧难度大,没有成熟的经验,郑纺机在制造初期成立了技术、生产、质量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攻关组。由于特殊零件在郑纺机的外协厂铸造拖期 5 个月之久,打乱了郑纺机的生产计划,郑州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xxx非常重视量能器机械结构的制造,密切关注与支持该项目,多次指示各级部门重视产品质量。高能所有关领导多次到郑州的施工现场协调、指导工作。高能所驻厂技术代表在现场提供技术服务,工厂的领导、技术人员、工人师傅们不分昼夜,不休节假日,加班加点,终于成功完成了全部装配工作。
BESIII 桶部量能器机械结构进入谱仪大厅
BESIII 桶部量能器机械结构,在河南郑州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加工、试装、调试、检测,完成全部装配工作后,于 2006 年 8 月 30日运抵高能所。0000 x 0 x 00 x,XXXXXX xx量能器机械结构进入谱仪大厅南平台。
我国最大的xxx导磁铁在中科院高能所研制成功
2006 年 9 月 19 日 8:00,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BEPCII)的大型粒子探测器北京谱仪 III(BESIII)超导磁铁成功励磁到 1
万xx,是地球磁场的 2 万倍,电流强度达到
3368 安培,最大储能达到 1000 万焦耳。测试结
果显示,其达到设计指标它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超导技术的巨大进步,是
BEPCII 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BESIII 超导磁体是北京谱仪的关键部件之一,为北京谱仪提供大口径、高强度的均匀磁场。主要包括超导线圈、低温恒温器、冷物质及电磁力悬挂支撑结构和阀箱等,采用国际主流的单层线圈内绕工艺,强迫氦两相流冷却技术,通过专门设计的阀箱与氦制冷机相连接,实现远距离控制。
BESIII 超导磁铁是由高能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制的我国单体最大的超导磁铁。
研制工作自 2003 年开始,历时三年,工程技术人员在解决了大口径超导磁铁绕制技术、绝缘固化工艺、间接冷却技术、专用电流引线等关键技术问题后,磁铁达到稳定运行状态。目前,国际上只有欧美、日本可以进行此种大型探测器超导磁铁的研制。
超导磁铁技术在国民经济和人口医疗卫生方面有广泛的应用,比如核磁共振等。
BESIII 三维测磁机运抵我所
在北京机床所精密机电有限公司的密切配合下,用于测量 BESIII 漂移室内各处磁场强度分布的三维测磁机已完成机械与电器的初步调试,日前运抵谱仪大厅,进行精调后将安装到磁铁内部测磁。
三维测磁机是一个三坐标伺服工作、多路数据获取、计算机实时控制的磁场测量仪器,由机械传动装置部分、控制部分、数据采集获取部分组成,将完成 BESIII 探测器空间的三维磁场测量。机械传动装置需要解决探头在特定的尺寸限制、采用无磁材料并保证足够的位置精度的条件下,实现三维运动。探头采集磁场强度数据送往数据获取,进行存储,用于后续处理。计算机使控制部分和数据获取部分关联实现对磁场测量的在线控
制。
经过初步调试,三维测磁机探头运动装置的三维定位精度基本达到使用要求。测量点的 Z、R 二个方向位置精度要求均为±0.5mm,Φ方向位置精度要求为±2
′。目前调试的结果是 Z、R 二个方向位
置精度达到±0.4mm,Φ方向位置精度除有个别点精度超出要求外,大部分位置精度在±2′ 的要求范围内。预期经过精调,Φ方向位置精度能满足使用要求。
BESIII 超导磁体阀箱试验取得成功
5 月 15 号凌晨 1 点,经过四昼夜连续奋战,BESIII 超导磁体的阀箱试验取得完满成功!试验现场的全体人员疲惫的脸上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大大增强
了对实现低温超导的信心。
由于美方的电流引线问题,BESIII 超导磁体系统进度受到很大影响。BESIII超导磁铁组为以防万一,决定自制电流引线。在充分征询了国内外低温和超导磁体专家的建议后,经过充分讨论和计算,设计了新的电流引线设计,并在阀箱内增加了冷却腔的设计。在工程办协调安排下,所工厂将电流引线作为紧急任务安排加工,经过精心的工艺准备和调度,半个月时间即完成了电流引线的加工。
4 月底,在与美国合作方充分交流意见后,决定将美方新制的和中方的电流
引线各选 1 根安装到阀箱上进行试验,讨论并制订了详细的试验方案。
从备料、设计、加工、重新组装,超导磁铁组进行了精心组织,在追赶进度的同时,严把每道工序的质量关,充分利用五一节、周末等时间,完成了电流引线、超导过渡线、探头、多层绝热等的安装。
5 月 11 号开始,为加紧进度,需要连续 4 个晚上分别进行了真空密封、抽真空、液氮预冷、液氦试验,组长xxx,主要骨干xx、xxx,老专家xxx等,连续几天都工作到凌晨一、两点。
xxx副经理全程督导,分总体主任xxx副所长深夜亲临试验现场。在超导线达到低温超导温度,并通过电压降判断其进入超导态后,通电流至正常工作状态 3600A 和超工作状态 4000A,共持续了 1 小时 20 分钟,先后进行了关断来流氦、开启杜瓦加热器、关断冷却氦气的测试,电流引线都能稳定正常地工作。
试验的成功,体现了我们这个团队在遇到困难时,上下一心、群策群力、认真务实克服困难的精神,不管是研究人员、学生还是工人,都体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对此项工作充满热情和激情,同志们马不停蹄,又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下一步的阀箱与磁体对接及后续的低温联调工作。
BESIII 量能器整体工作按计划顺利进行
BESIII 电磁量能器由全吸收型 CsI(Tl)晶体组成,负责测量 BES 物理事例的电子和光子的能量。设计指标为当入射电子或光子的能量为 1GeV 时,能量分辨好于 2.5%,位置分辨小于 6 毫米。
BESIII 量能器由桶部 5280 块和端盖 960 块合计 6240 块晶体组成,晶体长度
为 28 厘米即 15 个辐射长度,晶体总重量超过 25 吨,在 BESIII 各子探测器中造价最高。每块晶体由两片光二极管(PD)、两路前放读出,再经由主放成形放大后,采用 FADC 读出。电子学噪声要求小于 1000 光电子。
为保证性能,在晶体探测单元组装前对各部分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主要有晶体(包括尺寸、光输出、光输出均匀性及抗辐照性能)、光二极管(包括老化、漏电流、结电容和光电转换效率)以及前放(包括放大倍数测量等)。目前已完成全部光二极管的检测,用于桶部的晶体和前放也已基本到货并验收合格。
为尽可能的减少晶体间的死物质层以提高能量分辨率,晶体将采用由四个螺钉吊挂的机械结构。因此,晶体探测单元的组装包括晶体打孔、拧螺钉固定吊挂基座、光二极管、晶体的粘结以及前放的安装等工序,最后由宇宙线测试检验晶体单元性能。目前已完成了 4500 多个晶体单元的组装。
桶部量能器的安装将采用模块化方式,每个模块由 88 个晶体单元组成。我们已经成功地利用现有模槽分别用假晶体和真晶体进行了试安装,包括电缆、光纤以及冷却水管等的安装。
BESIII 晶体量能器的制造包括各部件的质量控制、探测单元的组装以及模块化安装,每一步的各个工序都需要非常的认真仔细。在全组人员齐心协力、任劳任怨、刻苦努力的工作下,整个工作正按计划顺利进行。
BESIII 端盖飞行时间探测器研制按计划顺利进行
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xx老师负责的 BEPC/BES3 的端盖飞行时间探测器 (ETOF)的研制进入工程制作阶段。现已按计划完成全部端盖光电倍增管批量测试,闪烁体模块的包装设计和订购, PMT 外壳设计和加工;配合 TOF 电子学组完成端盖前端电子学的测试;ETOF 系统的运行刻度和数据分析准备等,为 2007 年度 ETOF 的工程安装和实验做好了各项准备。
BESIII 零角度亮度监测器研制进展顺利
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xx、xx宗老师负责的 BEPC/BES3 的零角度亮度监测器(ZDLM)研制已完成,并已安装到位。将于 2007 年初参加正式的对撞束流运行,进行最终调试。
联合实验室参与美国 BNL-STAR 国际合作组的工作
与清华大学合作制作了一个新的 TOF-tray,参加 2006 年的 STAR 物理运行,采集了 200GeV/核子对 Au-Au 碰撞的数据;同时,共同制作了 130 个 MRPC 并已发送美国,为下一步 4 个 Tray 的运行做好准备;对 200GeV/核子对 Au-Au 碰撞的数据进行了 K*自旋排列的研究;对 200GeV/核子对 Au-Au 数据进行强子谱和重子谱的测量研究, 结果发表于 PRL。
值得指出的是,在参与 RHIC-STAR 国际合作组飞行时间探测器的研制安装及物理运行中,科大组成员xxx等利用该飞行时间探测器原型取得的物理运行数据,通过在大横动量区间上对强子谱的测量,研究xx-胶子-等离子体(QGP)的性质,揭示了xx和胶子在 QGP 中的能损(dE/dx)可能与微扰 QCD 能损模型的预言不符,为高能部分子在 QGP 中的能损机制提供全新的实验现象,结果发表于 Phys. Rev. Lett. 上(PRL 97 (2006) 152301)。
联合实验室科大高能组 RHIC-STAR 项目取得重要进展。 4 月 12-14 日, 美国xxx海汶国家实验室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飞行时间探测器所用的多气隙电阻板室(MRPC)批量生产的标准通过了中外专家的最后评审,这是 2000 年 8月以来 RHIC-STAR 国际合作项目 MRPC 研制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RHIC-STAR 物理及其 TOF 谱仪”经过课题组成员近 6 年的努力,于 2006 年 2 月获得批准并正式启动,总经费 1340
万人民币。该项目于 2005 年 12 月由美国能源部正式立项,经费支持 450 万美元,
美方承认中国贡献为 300 万美元。中方将在 2 年半内完成 4000 多个 MRPC 的生产和性能测试,进行 TOF 刻度和相关物理的分析研究。这是中国核物理学界和美国的第一个大型国际合作项目。
联合实验室参与日本 KEK-BELLE 国际合作组的工作
科大高能组成员xxx,xxxxxx等在 D0-D0bar 混合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的实验物理结果,结果发表于 Phys. Rev. Lett.[PRL 96,(2006) 151801]。该研究成果首次得到在忽略 CP 破坏的假设下无混合的几率仅为 3.9%, 相当于 2.3个标准偏差,在 D0-D0bar 混合研究领域向前迈出的一大步。2006 年 7 月出版的国际高能物理权威数据手册 PDG 已将该结果录入并获得了广泛的引用。
BES-III 飞行时间读出电子学系统样机通过鉴定
继2006 年9 月BES-III 飞行时间读出电子学系统样机通过阶段验收后,BES III 大科学工程指挥部于 2007 年 1 月 25 日~2 月 6 日,邀请有关专家在北京高能所召开了“BES-III 飞行时间读出电子学系统样机”整体的鉴定会。样机系统由四块“TOF_FEE 插件”、一个“快控制插件”及前置放大器、18 米电缆等部分组成,时间分辨指标为 25ps,是目前国际高能物理实验的最高水平。该系统由“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联合实验室的xx教授、xxx副教授负责研制。
1 月 25 日~2 月 5 日,项目组在高能所搭建测试系统,会同鉴定会的测试组成员全程测试了该实验室提供的样机,对研制要求的时间测量分辨率、电荷测量线性/精度、串扰性能、温度稳定性、长时间稳定性等性能指标,进行了详细的测试,并将样机与实际 BES III 所用的闪烁体、光电倍增管、前置放大器连接进行了宇宙线测试。
2 月 6 日,鉴定组听取了项目的设计报告、测试报告和用户报告。鉴定会全体专家经过充分的认证和讨论,认为:“该项目主要性能指标,特别是时间通道的性能指标,已经达到或优于工程设计要求;电荷校准电路和温度补偿电路设计合理,措施得当,增强了电路性能,特别是有助于提高电荷积分非线性和长期稳定性;系统逻辑功能正常,数据准确可靠;同意组织实施批量投产。”
鉴定组认为, “TOF 电子学系统技术指标高、设计难度大。在研制过程中采用了许多新技术、新方法,如全差分和实时修正技术,实现了高集成度的超高精度时间测量等创新性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这次鉴定,标志着 BES-III TOF 读出电子学系统的工作进度已经进入了工程化阶段。
大事记
• 联合实验室科大部承担的国家 863 子课题“时移地震采集关键设备研制”于 2006 年 1 月 4 日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组织的验收。863 专家组认为“课题首次在我国研制了超大容量地震记录系统和压电陶瓷地震采集电缆”,建议“推进压电陶瓷高密度采集系统的产业化”。
• 2006 年 4 月 25 日,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联合实验室成立一周年暨学术会议在合肥举行。
• 2006 年 6 月 9 至 10 日,扩大后的北京谱仪 III(BESIII)国际合作组会第二次会议在高能所召开。
• 2006 年 6 月 14 日,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在北京密云召开会议,确立了联合实验室快电子学组作为协作单位,与其共同申请“十一五”国家 863 项目“南海深水高精度勘探技术”课题。联合实验室快电子学组将承担数据采集与记录部分的研制工作。
• 2006 年 6 月 29 日至 7 月 1 日,首届中日韩大三角区重粒子大会 (ATHIC2006)在韩国首都首尔举行,联合实验室科大高能组xx老师作为大会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参加大会并做了有关 STAR-TOF 的报告。
• 2006 年 7 月 31 日至 8 月 8 日,“中美中能物理研讨会”在北京和合肥相继召开。
• 联合实验室科大部参与的高能物理 Belle 国际合作组宣布首次观测到 B介子纯轻子衰变现象,《科技日报》2006 年 8 月 1 日以 “科学家首次观测到 B 介子纯轻子衰变现象”为题报道了这一重要的最新研究成果。
• 由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联合实验室主办的 ATLAS 中国组第一次物理工作会议于 2006 年 9 月 18 日在中国科大召开。
• 2006 年 9 月 19 日 8:00,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BEPCII)大型粒子探测器北京谱仪 III(BESIII)超导磁铁成功达到设计指标——励磁到 1万xx,电流强度达到 3368 安培,最大储能达到 1000 万焦耳。它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超导技术的巨大进步,是 BEPCII 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 中国电子学会、中国核学会所属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分会举办的“第十
三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 于 2006 年 10 月 22 日至 25 日在西安市陕西省止园饭店举行。
• 2006 年 11 月 7-12 日,量子色动力学和 RHIC-STAR 实验进展国际学术会议暨 STAR 国际合作组会议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隆重举行。
• 2006 年 11 月 18-20 日,联合实验室xxx、xxx、xx参加大亚湾
(Dayabay)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会议,联合实验室科大分部正式加入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并参加合作组的工作。
• 第 19 届国际超相对论核-核碰撞(Quark Matter 2006)会议于 2006 年 11 月 14-20 日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这是世界高能核物理领域学者们聚集一堂,探索新物质形态的一次盛会,也是 23 年来这一国际会议首次在中国举办。联合实验室科大分部xx、xx等 11 人出席。
• BES 合作组以联合实验室xxx博士论文的主要结果为内容,在 Phys. Rev. Lett. (PRL 96, (2006)162002 ) 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结果。这是世界上首次通过 J/Psi- ->gamma omega phi 衰变道发现 omega phi 系统的不变质量谱中存在近阈增强现象,该结果刚发表半年被引用 14 次。
• 借助高能所科技网通道,经过多方努力与调试,科大网格节点接入费米实验室 SAMGrid,并通过标准 Monte Xxxxx 产生验证。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xxx教授作为唯一任教于中国大学的作者应邀参与
《Encyclopedia of Physics》编写工作。
• 应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联合实验室的邀请,美国夏威夷大学物理与天文系“仪器研究与发展”实验室主任 Xxxx X. Xxxxxx 教授访问了我校,与近代物理系和联合实验室相关人员在粒子物理实验读出电子学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讨论。
2006 年发表文章(科大部)
1. Observation of a near-threshold enhancement in the \omega\phi mass spectrum from the doubly OZI suppressed decay J/\psi \to \gamma \omega \phi
BES Collab., (M. Ablikim, et al.), Phys. Rev. Lett. 96 (2006) 162002
2. Improved Constraints on D0-D0bar Mixing in D0 -> K+ pi- Decays from the Belle Detector
Belle Collab., (L. M. Xxxxx, X. X. Xxxxx, X. Xx, et al.), Phys. Rev. Lett. 96 (2006) 151801
3. Identified baryon and meson distributions at large transverse momenta from Au+Au collisions at $\sqrt{s_{_{NN}}} = 200$ GeV
STAR Collab., (H. D. Xxx, Xxxx Xxxxxxxxxxx, et al.), Phys.Rev.Lett. 97 (2006) 152301
4. Pseudoscalar production at omegaomega threshold in J/psi-->gamma omega omega
BES Collab., (M. Ablikim, et al.), Phys. Rev. D 73 (2006) 112007
5. Extensive particle identification with TPC and TOF at the STAR experiment
M. Xxxx, Xxxx Xxxxxxxxxxx, X. Xxxx, et al., Nucl. Instr. & Meth A 558(2006) 419-429
6. Phase space and quark mass effects in neutrino emissions in a color superconductor
Xxxx, X. X. Xxxx, X. Wu, Phys. Rev. D 74 (2006) 014021
7. Simulation study on the operation of a multi-gap resistive plate chamber
M. Xxxx, X.X. Xxxx, X. Xx, et al., Measur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7 (2006) 123-127
8. Open charm production in ($s$$_{NN}$)$^{1/2}$ = 200 GeV Au+Au collisions
Y.F. Xxxxx, X. Phys. G: Nucl. Part. Phys. 32 (2006) S529-S532
9. Extracting the charm cross section from semileptonic decays into muons
H.D. Xxx, X.X. Xxxxx, X. Xxxxx, X.Xx, Phys. Lett. B 639 (2006) 441-446
10. Testing the time resolyution of the BESIII end-cap TOF detectors
S.H. An, C. Xx, X. Xxxx, et al., Measur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00(0000)0000-0000
11. Timing Performance of Plastic Scintillator of Various Sizes in a Beam Test
L. Xxxx, X.X. Xxxxx, X.X. Xxxxx, et al., HEP&NP Vol.30, No.6 (2006) 554-558
12. Performance of multigap resistive plate chamber in a γ-xxx aging test
Y.L. Xx, X.L. Xxxx, Xxx, et al., Nuc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17 No.5 (2006) 293-296
13. The multiplicity dependence of inclusive p_t spectra from p-p collisions at sqrts=200 GeV
STAR Collab., Phys. Rev. D 74 (2006) 032006
14. Strange baryon resonance production in sqrt(sNN) = 200 GeV p+p and Au+Au collisions
Phys. Rev. Lett. 97 (2006) 132301
15. Forward Neutral Pion Production in p+p and d+Au Collisions at sqrt(sNN)=200 GeV
Phys. Rev. Lett. 97 (2006) 152302
16. Identified hadron spectra at large transverse momentum in p+p and d+Au collisions at sqrt(sNN) = 200 GeV
Phys. Lett. B 637 (2006) 161
17. Multiplicity and Pseudorapidity Distributions of Charged Particles and Photons at Forward Pseudorapidity in Au + Au Collisions at sqrt(sNN) = 62.4 GeV
Phys. Rev. C 73 (2006) 034906
18. Directed flow in Au+Au collisions at sqrt(sNN) = 62 GeV
Phys. Rev. C 73 (2006) 034903
19. Transverse-momentum pT correlations on (eta,phi) from mean-pT fluctuations in Au-Au collisions at sqrt(sNN)=200 GeV
J. Phys. G 32 (2006) L37
20. Hadronization geometry and net-charge angular correlations on momentum subspace (eta,phi) in Au-Au collisions at sqrt(sNN) = 130 GeV
Phys. Lett. B 634 (2006) 347
21. Minijet deformation and charge-independent angular correlations on momentum subspace (eta,phi) in Au-Au collisions at sqrt(sNN) = 130 GeV
Phys. Rev. C 73 (2006) 064907
22. The associated productions of $HZZ$ and $HHZ$ at linear colliders in the large extra dimensions model
Y.J. Xxxx, X.X. Xx, X. Xxx, et al., Commu Theor. Phys. 45(2006) pp437-446
23. Muon $g-2$ in the Littlest Higgs Model
Xxxxxxx Xxxxxxx, J.J. Xxx, X.X. Ma, Commu. Theor. Phys. 45(2006) pp.894-900
24. NLO supersymmetric QCD corrections to the $t \bar b H^-$ associated production at hadron colliders
P. Xx, X.X. Ma, R.Y. Xxxxx, X. Xxxxx, X. Xxx, X. Xxx, Phys. Rev. D73, 015012(2006)
25. Full one-loop electroweak and NLO QCD corrections to the associated production of chargino and neutralino at hadron colliders
H. Xxx, X. Xxx, W.G. Ma, R.Y. Xxxxx, X. Xxxxx, X. Xxx, Phys. Rev. D 73, 055002 (2006)
26. Electroweak radiative corrections to the Higgs-boson production in association with $Z^0$-boson pair at $e^+ e^-$ colliders
Y.J. Xxxx, X.X. Ma, R.Y. Xxxxx, X. Xxxxx, X. Xxx, Phys. Rev. D73, 073009 (2006)
27. The annihilation decays
Bc → η'(η,π 0 )l −v
G. Xx, X.X. Xx, X. Xxxxx, X.X. Xxxxx, X. Xxx, X.Q. Li, Phys. Rev. D73, 094010 (2006)
28. QCD corrections to the R-parity violating processes $p\bar{p}/pp \to e\mu+X$ at hadron colliders
S.M. Xxxx, X. Xxx, W.G. Ma, R.Y. Xxxxx, X. Jiang, Phys. Rev. D74,057902(2006)
29. Double hadron leptoproduction in the nuclear medium
A.Airapetian…X.Xx…, Phys.Rev.Lett.96:162301, 2006
30. Observation of a near-threshold enhancement in the omega phi mass spectrum from the doubly OZI suppressed decay J / psi --> gamma omega phi
M. Ablikim Y. Ye…., Phys.Rev.Lett.96:162002, 2006
31. Measurement of the branching fractions for J/psi > gamma pi0, gamma eta and
gamma eta-prime
M. Ablikim....Y. Ye…., Phys.Rev.D73:052008, 2006
32. Measurements of J/psi decays into omega pi0, omega eta, and omega eta-prime
M. Ablikim....Y. Ye…., Phys.Rev.D73:052007, 2006
33. Measurement of chi(cJ) decays to 2(pi+ pi-)p anti-p final states
M. Ablikim....Y. Ye…., Phys.Rev.D73:052006, 2006
34. Experimental study of psi(2S) decays to K+K- pi+ pi- pi0 final states
M. Ablikim....Y. Ye…., Phys.Rev.D73:052004, 2006
35. Search for eta(C) decays into pi pi and K anti-K.
M. Ablikim....Y. Ye…., Eur.Phys.J.C45:337-341, 2006
36. Evidence for kappa meson production in J/psi --->anti-K* (892)0 K+ pi- process
M. Ablikim....Y. Ye… , Phys.Lett.B633:681-690, 2006
37. First measurements of eta(c) decaying into K+ K- 2(pi+ pi-) and 3(pi+ pi-)
M. Ablikim....Y. Ye…., Phys.Lett.B633:19-24, 2006
38. Study of J / psi decays to Lambda anti-Lambda and Sigma0 anti-Sigma0
M. Ablikim....Y. Ye…., Phys.Lett.B632:181-186, 2006
39. The Design of Observatory Control System of LAMOST
X.Xxxx, X. Jin, X.Q. Xx, et al., Xxxxxx Science & Technology, Vol.8, No.3, May 2006
40. Energy deposition of -xxx in different instance and its influences on energy detection
S.B. Xxxx, Q.L. Xx, et al., Nucl. Science and Tech., Vol.17, No.1 (2006) 34–37(EI 检索)
41. “Simple dissipative quartz crystal microbalance and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dissipation decay constants”,
K. Xx, X. Xx, et al., Rev. of Sci. Instru. v 77, n 3, March, 2006, p 03612. (EI, SCI 检索)
42. Probing the viscoelastic response of glassy polymer films using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G.W. Xxxx, N.X. Xxx, X.X. Xxx, et al., Jour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v 297, n 1, May
1, 2006, p 104-111(SCI、EI 全文检索)
43. Adsorption Kinetics and Adsorption Isotherm of Poly (N-isopropylacrylamide) on Gold Surfaces Studied Using QCM_D
B. Xx, X. Xx, X. Xxxx, X.X. Xxx, Accepted by X. Phys. Chem. C E
44. Investigation of SPPO Membranes by Positron Annihilation Lifetime Spectroscopy
Xxxx Xxxx Xxx, Xxx Xxxxx, Xxxx S.B., Xxxxx X., Xxxxxx Sci. & Tech., Vol.8, No.5, Sept. 2006
45. Vehicle Classification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based on Rough Neural Network
Q. Xxxxx, X. Xxx, X.X. Xxx, XXXXXX International Conf. on Advances in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ST 2006);
46. A High-Resolution Time-to-Digital Converter Implemented in 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s
J. Song, Q. An, S.B. Xxx, IEEE Transactions on Nucl. Sci., VOL. 53, NO. 1, P236-241, FEB. 2006,(EI)(SCI)
47. 高时间分辨 MRPC 的位置灵敏读出方法
xx,xxx*,xx,xxx,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Vol.30, No.7 (2006)
48. BESIII 端盖 TOF 探测器的研制
xxx,xx,xxx,xxx,xxx,xx*等,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Vol.30, No.5 (2006)
49. 荧光传输特性对 ETOF 探测器性能的影响
xx,xxx,xxx*,xx,xx,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Vol.30, No.10(2006)
50. BESⅢ飞行时间计数器刻度的模拟研究
蒋林立,xxx,xxxx,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Vol.36,No.3 (2006) 310-314
51. 基于门控积分的光电导探测器标定方法
xxx,xxx,金革,强激光与粒子束,2006,18(3):398-400
52. LAMOST 观测控制系统消息总线的设计和实现
xx,金革,xx,xx,任间,xxx,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6,26(3):268-271
53. TGC 放大器成形甄别器及测试系统
xx,金革,xx,虞孝麒,核技术,2006,29(8):614-618
54. Multidrop 连接模式下 LVDS 信号质量测试
xxx,xx,xxx,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6 Vol.20 No.2,56-59
55. 片上系统在复杂控制系统设计中的应用
xxx,核电子学与粒子探测技术
56. Use sweep measurement technology to research of QCM
xxx、xx、xxx等,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v 26, n 2, 2006, p 255-256+242(EI 检索)
57. 基于 Evanescent Wave 吸收的光纤传感器灵敏度计算分析
xx、xxx、xxx、xxx、xxx,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Vol.26,No.5 Sep. 2006
58. 单壁碳纳米xx格振动模及红外吸收光谱研究
xx、xxx、xxx、xx、xxx、xxx,光学技术,Vol.32 No.4 Apr. 2006
59. 异步 FSK 无线数据通讯接口的研制
xxx、xx、xxx等,核电子学与粒子探测技术,Vol.26, No.5 Sept. 2006 P652-655
60. 一种基于 Hash 和二叉树的路由表查找算法
xxx、xxx、xxx、xxx,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Vol36, No.3(293-296), 2006
61. 并行层压缩树包分类算法
xxx、xxx、xxx,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Vol36, No.3(297-303), 2006
62. 层压缩树包分类算法
xxx、xxx、xxx、xxx,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Vol27,No.6(1023-1028), 2006
63. APD 探测器低噪声前端电子学研究
xxx,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Vol.26,No3,2006
64. 基于非均匀采样模型的 DDS 相位截断杂散谱分析
xx、xx、陆增援,电子与信息学报,2006, 28(11):2182~2185
65. 海洋石油勘探数据采集与记录系统主控软件设计与实现
xx、xxx、xxx,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6, 36(3):258~263
66. 时移地震数据采集和记录系统中的单缆测试系统设计
xxx、xxx、xxx,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Vol.36 No2, 5. 2006, 237-241
67. Data gathering and Transferring sub-System Designing of Time-lapse Marine Seismic Data Acquisition and Recording System
xxx、xxx、xxx等,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6 Vol.14 No.2, 181-193
68. Algorithm Design of CPCI Backboard’s Interrupts Management Based on VxWorks’ Multi-tasks
xxx、xx、xxx,Plasma Science & Technology,2006(5),614-617(SCI)
69. 高速串行互连系统数据相关性抖动峰峰值分析
xxx、xxx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36 卷第 6 期,268-272 页,2006 年 6 月
70. 利用 ADC 测量皮秒量级时钟抖动大小及分布
xxx等,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7 卷第 3 期,254-257 页,2006 年 5 月
71. 时钟抖动测量方法、数据采集与处理
xxx、xxx、xxx,2006 年 1 月,第 21 卷 第 1 期,99-102 页
72. 分布式海洋石油勘探系统主控软件关键算法
xx、xxx、xx,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 年 3 月,第 42 卷 第 8 期,230-232 页
73. 一种 DAC 非线性的补偿方法
xxx、xxx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6 年 3 月, 第 36 卷第 3 期,264-267 页
74. 正弦信号四参数的高精度估计算法
xxx、xxx、xxx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36 卷,第 6 期,625-629 页,2006
75. 基于信噪比测量时钟抖动的研究
xxx、xxxx,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36 卷第 4 期,604-607 页,2006 年 4 月
76. 高精度数据驱动型 TDC 在高能物理实验中应用的研究
xxx、xxx、xxx、xx、xx,核技术,29 卷 1 期,P72-76,2006 年 1 月,(EI)
77. 基于 PCI 总线的时间间隔测量仪的研制
xx、xx、xxx,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 卷 1 期,P37-42,2006 年 3 月
78. 多阶微分采样及其在高速 ADC 系统中的应用
xxx、xx,数据采集与处理,21 卷 1 期,P52-57,2006 年 3 月(EI)
79. 粒子物理实验中的精密时间测量
安x,xxx,00 x 0 x,X000-462,2006 年 6 月(EI)
80. 基于等效采样时钟 jitter 的精确测量
xxx、xxx、xx,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8 卷 4 期,P637-640,2006 年 4 月(EI)
81. BESIII 谱仪 TOF 读出电子学高密度信号的长距离传输
xx、xxx、xx,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36 卷 6 期,P630-634,2006 年 6 月
82. BESIII TOF 前端读出电子学系统原型设计和实验结果
xxx、xxxx,高能物理与核物理,30 卷 8 期,P761-766,2006 年 8 月 (SCI)(EI)
83. 多数据通道高速互联背板平台的设计和实现
xxx、xx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36 卷 9 期,P985-989,2006 年 9 月
84. 基于滤波器组并行交替型 ADC 系统通道失配误差的分析
xxx,xx,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36 卷 9 期,p995-1000,2006 年 9 月
85. Sub Farm Interface of the ATLAS Dataflow System
XXX Xxxxxx,AN Qi, Xxxxx Xxxxxxx XXXXXX,Plasma Science & Technology, Vo1.8, No.3, P355-357, May 2006 (SCI).
2006 年会议报告(科大部)
1. Status of BEPC-II/BES-III Zero degree Luminosity Monitor
Xxxx Xx, The BESIII Collaboration Meeting in Beijing (Xxx. 18-20, 2006, Beijing)
2. The Time-Of-Flight Detector for RHIC/STAR and Related Physics
Xxxx Xx, The 1st Asian Triangle Heavy Ion Conference, ATHIC 2006,(Seoul, Korea, Jun.29-Jul.1,2006)
3. Open Charm Production at RHIC
Xxx Xxxx, The 1st Asian Triangle Heavy Ion Conference, ATHIC 2006,(Seoul, Korea, Jun.29-Jul.1,2006)
4. Preliminary study on tracking for CSR ETF
xx, XXX x子物理和 RHIC 物理研讨会 (2006 年 7 月 3-7 日,威海)
5. K*(892) elliptic flow and spin alignment in 200 GeV Au+Au collisions
xx, XXX x子物理和 RHIC 物理研讨会 (2006 年 7 月 3-7 日,威海)
6. Urca process in Quark Matter
xx, CSR 强子物理和 RHIC 物理研讨会 (0000 x 0 x 0-0 x,xx)
7. The TOF of RHIC/STAR and Related Physics
xx, 第六届中日核物理研讨会 (2006 年 5 月 16-20 日,上海)
8. Nutrino emmissions in color superconducting quark matter
xx, 第六届中日核物理研讨会 (2006 年 5 月 16-20 日,上海)
9. Improvement constraints on D0-D0bar mixing in D0→ K+pion- decays from the Belle detector
xxx, 高能物理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大会(2006 年 10 月 28 日-11 月 1 日 桂林)
10. Observation of a near-threshold enhancement in the omega phi mass spectrum from the doubly OZI suppressed decay J/psi→ gamma omega phi
xxx, 高能物理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大会(2006 年 10 月 28 日-11 月 1 日 桂林)
11. STAR 的飞行时间探测器及相关物理
xx,高能物理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大会(2006 年 10 月 28 日-11 月 1 日 桂林)
12. TOF calibration
xx,STAR Collaboration meeting (2006 年 11 月 7 日-11 月 12 日 合肥)
13. K* spin alignment in AuAu collisions at 200 GeV
xxx,STAR Collaboration meeting (2006 年 11 月 7 日-11 月 12 日 合肥)
14. MTD MRPC prototype
xxx,STAR Collaboration meeting (2006 年 11 月 7 日-11 月 12 日 合肥)
15. Color superconductivity
xx,STAR Collaboration meeting (2006 年 11 月 7 日-11 月 12 日 合肥)
16. Yields and elliptic flow of nuclei
xxx,STAR Collaboration meeting (2006 年 11 月 7 日-11 月 12 日 合肥)
17. A barrel TOF for STAR at RHIC
xx,STAR Collaboration meeting (2006 年 11 月 7 日-11 月 12 日 合肥)
18. TOF Progress and status report
xx,STAR Collaboration meeting (2006 年 11 月 7 日-11 月 12 日 合肥)
19. Neutrino processes in normal and color superconducting quark matter
xx,Quark Matter 2006 (2006 年 11 月 13 日-11 月 20 日 上海)
20. A barrel TOF for STAR at RHIC
xx,Quark Matter 2006 (2006 年 11 月 13 日-11 月 20 日 上海)
21. Yields and elliptic flow of $d(\overline{d})$ and $^{3}\!He(^{3}\overline{He})$ in Au+Au collisions at $\sqrt{s_{_{NN}}}$ = 200 GeV
xxx,Quark Matter 2006 (2006 年 11 月 13 日-11 月 20 日 上海)
22. Charm->lepton spectra in Au+Au collision at RHIC
xxx,Strangeness in Quark Matter (2006 年 3 月 26-3 月 31 日, UCLA, CA 美国)
23. Extract charm cross section from its semileptonic decay at RHIC
xxx,Hard Probes 2006 (2006 年 6 月 9-6 月 00, Xxxxxxxx, XX,xx)
24. Light nuclei production in AuAu 200 GeV at RHIC
xxx,XI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Correlation and Fluctuation in Multiparticle Xxxxxxxxxx (Xxxxxxxx, Xxxxx, October 2006)
25. Anti-deuteron production in run IV AuAu 200 GeV collisions
xxx,STAR Collaboration Meeting (BNL, NY, US, Feb 2006)
26. Summary on the TOF PID methods
xxx,STAR Collaboration Meeting (BNL, NY, US, Feb 2006)
27. Light clusters production and elliptic flow in AuAu collisions at 200GeV
xxx,STAR Collaboration Meeting (MIT, US, July 2006)
28. 多气隙电阻板室抗辐照性能的实验研究
xx,第 13 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2006 年 10 月 21 日-25 日,西安)
29. Full one-loop electroweak and NLO QCD corrections to the associated production of chargino and neutralino at hadron colliders
Xxx Xxx, Computations in Quantum Field Theory, Beijing, CCAST, 28-30 June, 2006
30. Full one-loop supersymmetric electroweak corrections to $t\bar{t}h^{0}$ associated production in $e^+e^-$ annihilation
Xxx Xxxx-Xxxx, Computations in Quantum Field Theory, Beijing, CCAST, 28-30 June, 2006
31. The technics in one-loop integral calculation
Xx Xxx-Xxx, Computations in Quantum Field Theory, Beijing, CCAST, 28-30 June, 2006
32. NLO QCD corrections to the R-parity violating processes $p\bar{p}/pp \to e\mu+X$ at hadron colliders
Xxxxx Xxx-Xxx, 桂林, 2006 年高能物理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 28-31 October, 2006
33. Latest results of DZero@Tevatron
X.XXX, 7th Sino HEP Annual, 2006/10/28, GuiLin, on behalf of the D0 Collaboration
34. Small angle GDH analyses
xxx,中美中能物理研讨会
35. Software of JLab Hall A and its application
xxx,中美中能物理研讨会
36. Collaboration atatus between USTC and JLAB
xxx,中美中能物理研讨会
37. 核子的奇异性形状因子的实验研究
xxx,全国中高能核物理会议
2006 年发表文章(高能所部)
1. Study of the J/psi decays to lambda Lambda-bar and sigma0sigma-bar0
BES Collaboration, Phys. Lett. B632(2006)181-186
2. Measurement of J/psi decays into omega pion0, omega eta, and omega eta'
BES Collaboration, Phys. Rev. D 73(2006)52007
3. First measuremnets of eta_c decaying into K+K- 2(pion+pion-) and 3(pion+pion-)
BES Collaboration, Phys. Lett. B 633(2006)19-24
4. Evidence fro Kappa meson production in J/psi-->Kbar*(892)0K+pion- process
BES Collaboration, Phys. Lett. B 633(2006)681-690
5. Search for eta_c decays into pion pion and K Kbar
BES Collaboration, Eur.Phys. J C 45(2006)337-341
6. Measurement of the branching fractions for J/psi-->gamma pion0, gamma eta and gamma eta'
BES Collaboration, Phys. Rev. D 73(2006)052008
7. Observation of Two New N* Peaks in J/psi decays p pi- nbar and pbar pi+ n Decays
BES Collaboration, Phys.Rev.Lett.97(6)(2006.8)062001(5)
8. Observation of a Near-Threshold Enhancement in the omega phi Mass Spectrum from the Doubly OZI-Suppressed Decay J/psi decay gamma omega phi
BES Collaboration, Phys.Rev.Lett.96(16)(2006.4)162002(5)
9. Pseudoscalar production at omega omega threshold in J/psi decay gamma omega omega
BES Collaboration, Phys.Rev.D 73(11) (2006.6) 112007(9)
10. Search for the rare decays J/psi decay Ds-e+mue ,J/psi decay D-e+mue and J/psi decay D0bar e+e-
BES Collaboration, Phys. Lett. B 639(5)(2006.7) 418-423
11. Search for Invisible Decays of $\eta$ and $\eta^\prime$ in the Processes $J/\psi
\rightarrow \phi \eta$ and $\phi \eta^\prime$
BES Collaboration, Phys. Rev. Lett. 97(2006)202002
12. Partial wave analyses of J/psi-->gama pion+pion- and gama poin0poin0
BES Collaboration, Phys. Lett. B 642,441(2006)
13. Observation of a Broad 1-- Resonant Structure around 1.5 GeV/c2 in the K+K- Mass Spectrum in J/psi decay K+K-pion0
BES Collaboration, PRL 97 (2006) 142002 (14)
14. Measurement of chi_cJ decays to 2(pion+pion-)ppbar final states
BES Collaboration, Phys. Rev. D 73(2006)052006
15. Experimental study of psi(2S) decays to K+K-pion+pion-pion0 final states
BES Collaboration, Phys. Rev. D 73(2006)052004
16. First observation of psi(2S)-->p nbar pion- + c.c.
BES Collaboration, Phys. Rev. D 74(2006) 012004
17. Measurement of psi(2S) decays into gamma KK bar pion and gamma eta pion+ pion-
BES Collaboration, Phys.Rev. D 74 (2006) 072001 (7)
18. Measurements of chi CJ decays K+K-K+K-
BES Collaboration, Phys.Lett.B 642 (2006) 197-202(3)
19. Measurements of the absolute braching fractions for D decays K bar pion e+ mue ,D decays K bar star e+ mue and determination of gamma (D+ decays K bar star0 e+ mue) / gamma (D+ decays K bar0 e+ mue )
BES Collaboration, Eur.Phys.J.C 47(2006) 31-37(1)
20. Search for D+ decays phi l + nu and measurement of the branching fraction for D+ decays phi pion+
BES Collaboration, Eur.Phys.J.C 47(2006) 39-44(1)
21. Measurements of the Branching Fractions for psi (3770) decays D0 D0bar ,D+D-,Ddbar , and the Resonance Parameters of psi (3770) and psi (2S)
BES Collaboration, PRL 97 (2006) 121801 (12)
22. Measurements of the Continuum R() and the values R() in e+e- annihiliation in the energy region between 3.650 and 3.872 GeV
BES Collaboration, PRL2006.12.31
23. Measurements of the cross sections for e+e- decays hadrons at 3.650, 3.6648,3.773 Gev and the branching fraction for psi (3770) decay DD bar
BES Collaboration, Phys.Lett.B 641 (2006) 145-155(2)
24. Measurements of branching fractions for inclusive K^0^-/K^0 and K^*(892)-+decays of neutral and charged D mesons
BES Collaboration, Physics Letters B643(2006)246-250
25. Improved measurement of psi(2S) decays into tau+tau-
BES Collaboration, Phys. Rev. D 74, 112003 (2006)
26. Determination of gravitomagnetic field through GRBs or x-xxx pulsars
xxx等, Commun. Theor. Phys. 45(2006)858-860, No5
27. Heavy flavor, quarkonium production and decay
xxx,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A.21(2006)1710
28. BESII Results on Hadron Spectroscopy
金山等, Int. J of Mod. Phys. A 21(4)(2006.2)613-619
29. Recent results onn J/psi decays from BESII
xxx等, Int. J of Mod. Phys. A 21(2006)839-842
30. Non-relativistic limit of Dirac equations in gravitational field and quantum effects of gravith
xx, Commun. Theor. Phys. 45(2006)452-456, No3
31. Determining the upper limit of $\Gamma_{ee}$ for the $Y(4260)$. Phys.
xxx、xx、苑长征、xxx、xxx等,Lett. 2006, {\bf B640}: 182-187
32. Measurement of the exclusive decays of the $\pspp$ in $\EE$ experiment
xx、xxx、苑长征,Int. J. Mod. Phys. 2006, A21: 5163-5185
33. ψ′→pp 角分布测量中的效率修正
xxx、xxx、xxx,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6, 30 (10): 931—935
34. 用于ψ′→γ′χcJ→γ′γJ/ψ过程中多极分析的产生子
xx、xxx、xxx,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2006, 30 (08): 718—723
35. Investigation of dilaton-gluon coupling potential in charmonium family
xxx、xx、xxx,Chin. Phys. Lett. 23(2006)48-51(1)
36. The Y(4260) as an omegaXcl molecular state
苑长征、xx、xxx,Phys.Lett.B 634(2006)399-402
37. S wave K pion scattering and effects of k in J/psi--> Kbar*0(892) K+pion-
xxx、xxx、xxx、xxx、xxx,Xxxx. Phys. A 773(2006)78-94
38. Hadron spectroscopy and charmonium decays from BES and CLEOc
苑长征,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2006,30:488-496(6)
39. Recent results of psi(2S) decays from BES
xx,Int. J Mod. Phys. A 21(2006)831-834 No.4
40. On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of signal
xxx,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2006,30:331-334(4)
41. Cosmic xxx test station for BES III RPC
xx、xxx、xx等,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2006,30:327-330(4)
42. Recent results of X-cy Decays from BESII
xxx,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A, Vol.21, 5639-5644
43. A kinematic fit method for all-photon events
xxx、苑长征,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2005,30 :670-674(7)
44. Baryon resonances in chi_c0-> Bbbar MM decays
xxx、苑长征,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29(2006)731-735
45. Productions of X(1835) as baryonium with sizable gluon content
xxx、xxx等, Eur. Phys. J. A 28, 351-360 (2006)
46. Heavy quarkonium PP transitions and effects of κ and a possible b¯bq ¯ q state
xxx、xxx、xxx、平xx,AIP Conf.Proc.814:351-355,2006
47. S Wave K¼ Scattering and Dynamically Generated Scalar Resonances
xxx、xxx、xxx、xxx,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30(2006)1062-1066
48. Efficiency Correction to HOWL Generator of J/psi-> Baryon Antibaryon Decays*
xxx、xxx,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30(2006)1062-1066
49. A Monte Xxxxx generator for full simulation of e+ e- ---> hadrons cross section scan experiment
Xxxxx Xxxxx, X. Xxxx, J.C. Xxxx, Phys.Rev.D74:054012, 2006
50. Recent results on D meson decays from the BES Collaboration
Xxxxx-Xxxxx Xxxx, AIP Conf.Proc.814:409-413, 2006
51. Recent BES results on psi(3770) and psi(2S) production and decays
xx,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A, Vol.21,5416-5423
52. Recent results of D physics on BESII
xxx,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A, Vol.21, 5371-5381
53. Recent results of psi' decay at BESII
xxx,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A, Vol.21, 5371-5381
54. 两种χ2 形式等价性证明的推广=Further Corroboration of Equivalence of Two
χ2 Forms
xxx,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2006, 30: 140-146(2)
55. Proposal for Direct Search for Strongly Bound States of ppbar ,npbar Systems with High Intensity and Collective pbar Beam
xxxx, Mod. Phys. Lett. A 21(22)(2006)1757-1760(20)
56. A Clean Prediction of CP Violation Processes J/psi, phi and Y(1S) decay to KsKs and KlKl
xxx等,Phys. Rev. Lett, 96 (2006)192001
57. Study of Scalar Meson at BESII
xxx, Nucl. Phys. B (Proc. Supp;.) 162(2006)222
58. Charm Physics with BESIII at BEPCII
xxx, Nucl. Phys. B (Proc. Supp;.) 162(2006)312
59. D0-D0bar mixing in Y(1S) decays D0D0bar at Super-B
xxx等,Phys. Rev. D, 74(2006)094016
60. Search for rare decays of charmed D mesons
xxx、xxx,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2006, 30 : 183-190(3)
61. Reconstruction of photon conversions and precise measuremnet of photon energy at BESII
xxx,xxxx,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2005,30 :378-386(5)
62. BESⅢ 在线事例选择流程控制
xx等,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第 26 卷 第 1 期 2006 年 1 月 P95~99
63. J/psi 衰变到重子、反重子对中 SU(3)对称性破坏的研究
x国威、xxx、xxx、xx,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30(2006)599-602
64. CsI(Tl)晶体量能器中硅光二极管的核计数效应研究
xxx、xxx、尚雷等,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2006, 30(09): 876—879
65. BESIII-CsI(Tl)晶体量能器时间信息的研究
xxx、xx、xxx等,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2006, 30 (11):1091—1095
66. Recent Development of Magnet Technology in China: Large Devices for Fusion and Other Applications
xxx, xxx, xx、xxx、xxx, IEEE TRANSACTIONS ON APPLIED 是
SUPERCONDUCTIVITY, VOL. 16, NO.2, JUNE 2006, p731-738
66. Study on unsymmetrical phenomena of vapor cooled current leads
xxx、xxx,0000 Cryogenics,46(2006),p676-682
67. BESⅢ超导磁体电源的控制和监测
xxx、xxx、xxx、xx、xx、xxx,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3(2006)208-211
68. BESIII 漂移室边界场丝层补偿电压的研究
伍灵慧、xxx、秦中华等,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30(2006)665--669
69. BESIII 漂移室全长模型的研制及信号噪声的降低
xxx、秦中华、xxx等,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26(2006)76-80
70.BES III 漂移室的高压供电系统
xxx、xx、xxx、xxx等,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26(2006)199-202 No.2
71.A beam test of a prototype of the BES III drift chamber in magnetic field
xxx、秦中华、xxx等,NIM A 557(2006) 436-444(2)
72.The implement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statecharts in real-time system in high
energy physics
xxx、xxx、初xx等,IEEE Transactions on Nucl. Sci. 00(0000)0000-0000 No.3
73.一个基于 VxWorks 和 PowerPC 的 VME 插件测试系统
xxx、初xx、xxxx,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26(2006)第 6 期 788-792
74. BES III DAQ 软件事例组装数据流控制
张全新、xx、xxx、xxx、xxx,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26(2006)第 3 期 302-306
75. BES MDC 束流测试的 DAQ 系统
xxx、xxx、xx等,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26(2006)第 3 期 325-327,271
76.PowerPC 汇编实现 BESⅢ数据获取读出系统机箱级数据组装
xxx,初元萍,xxx等,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vol.26 (2006) No.6 P793-795
77.几种三维图象软件的性能差异与分析研究
xx、xxx、xxx、xx,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vol.26 (2006) No.6 P813-816
78.嵌入式 LINUX 系统在 PowerPC 上的实现
xx、xxx、初元萍,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第 26 卷 (2006)第 5 期 第 614-618
79.BESIII 数据获取软件中的分布式进程通信框架
xx、xxx、xxx等,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vol.26 (2006) No.5 P605-608
80. BESⅢ在线测试集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xxx、xx、xxx、xx,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vol.26 (2006) No.5 P602-604
81. 在线数据获取系统软件开发管理平台
xxx、xx、xxx,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vol.26 (2006) No.6 P808-812
82. 基于 LabVIEW 的主漂移室电子学测试系统软件的设计
xx、xxx、xxx等,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vol.26 (2006) No.6 P932-935
83.嵌入式 Web 服务器在 VME 总线测试系统中的应用
xxx、黄光明、初元萍等,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vol.26 (2006) No.6 P1001-1004
84.直流高压电源纹波的实验研究
xx、xxxx,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26(2006)54-59(1)
85.细网型倍增管 R5924 的阳极和打拿极的时间特性
xx、xxx等,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6(2006)
86.Timing Perfomance of Plastic Scintillators of Various Sizes in a Beam Tests
xx、xxx等,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30(2006)554-558
87.光反射材料对飞行时间探测器性能的影响
xxx、xxx等,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2006, 30 (08): 776—779
88.Testing the time resolution of the BESIII end-cap TOF detectors
S.H. An, C. Xx, X. Shao, etc., Measur.Sci.Tech.17:2650-2654,2006
89. 塑料闪烁体的辐照特性
xx、xx、xxx等,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2006, 30 (09): 872—875
90.The Progress of TOF on BESIII
Y.K. Xxxx, X. Xx, etc., Proceedings of (SNIC 2006), Menlo Xxxx, California, 3-6 Apr 2006
91. Measuring cosmogenic 9Li background in a reactor neutrino experiment.
L.J. Xxx, X. Xxx, X.X. Xx, etc., NIM A 564(2006) 471-474 (SCI)
92. DAYA BAY NEUTRINO EXPERIMENT
J. Cao, Nucl. Phys. B (Proceedings Supplements) 155, 229-230 (2006) (SCI)
93.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SIII Experiment
Y.F. Xxxx,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A, Vol.21,5371-5381 (SCI)
94. Performance Study of RPC Prototype for the BESIII Muon Detector
xxx,xxx,xx等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2007, 31 (1)
95. A Study of the water Cerenkov Calorimeter (SCI)
xxx,xxx,xxx,xxx, NIM A 562(2006) 214-221
96. 基于 VME 总线的流水线数字信号产生器的设计
xxx,xxx,xxx,过雅南,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26(2006)349-351
97. 基于 VME 总线的触发硬件测试系统的设计
xxx,xxx,xxx,过雅南,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26(2006)687-690
98. 强场中光纤链路辐照损伤的计算与实验研究
王科 xxx xxx xxx, 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 2006 年第二期 P27-29
99. BESIII 晶体量能器触发系统时间提取和块能量相加
xx,xxx,xxx,过雅南,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26(2006)868-873
100. BEPC II 束流相关本底的xxxx模拟研究(III)-Touschek 效应
xxx,过雅南,xxx等,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30(2006)449-453
101.BES III Slow Control 计算机系统结构与数据获取方案
xxx,xxx,xxx等,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26(2006)291-295
102. π介子在BESIII 探测器中的穿透效应
xx,xx,xxx,xxxx,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6,vol.26(1):100-106
103. 面向对象的 BESIII 探测器模拟系统
xxx,xx,xxx,xx等,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6,vol.30(5):371-377
104. ASD/BLR 及其测试平台的设计
xxx等,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Vol.26, No.2, March.2006. P243
105.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 PMT 触发判选电路的初步设计
xxx、xx、xxx、xxx等,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Vol.26, No.6, Nov.2006.P1046
2006 年会议报告(高能所部)
1. The Offline Software for the BESIII Experiment
W.D. Xx, X.X. Xxx, et al,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ing in High Energy and Nuclear Physics, Mumbai, 2006
2. Daya Bay Neutrino Experiment
Xxxxxx Xxxx, XXXI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gh Energy Physics (ICHEP'06)
3. New BES and CLEO Results
Weiguo Li, XXXI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gh Energy Physics (ICHEP'06)
4. Measurement of R values in between 3.65 and 3.87 GeV and branching fractions for psi (3770) ->D0D0-bar, D+D- and psi (3770)->non-DD-bar
Gang Rong, XXXI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gh Energy Physics (ICHEP'06)
5. New observations and multiquark candidates at BESII
Xxxx XXX, XXXI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gh Energy Physics (ICHEP'06)
6. Recent results of charmonium decays at BESII
Ronggang Ping, XXXI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gh Energy Physics (ICHEP'06)
7. BEPCII/BESIII and Physics Goals
Weiguo Li, Flavor Physics and CP Violation Conference (FPCP 2006)
8. Recent BESII Results
W.G. Li, Sino-German Workshop on Frontiers in QCD DESY, Hamburg, 20 to 23 Sep. 2006
9. Recent results from BES on charmonium decays
Shuxian Du, Quark Confinement and the Hadron Spectrum VII 2006
10. Clean Prediction of K_SK_S, K_LK_L Production Rates in Vector Quarkonium Decay to K0K0bar
H.B. Li,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Factories and New Measurements Sep. 13-14 2006, KEK, Japan
11. Prospects of Probing Rare and Forbidden Processes at BESIII
H.B. Li,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eavy Quarkonia QWG4 June 27-30 2006, BNL, USA
12. Charm Physics from BESIII at BEPCII
H.B. Xx, Workshop on e+e- Collisions from phi to J/psi, Feb. 27 - March 2, 2006
13. Light hadron spectroscopy from BESII
H.B. Li,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e- Collisions from phi to J/psi, Feb. 27 - March 2, 2006
14. Physical Study of the BES3 Trigger System
D.P. Jin, Computing in High Energy and Nuclear Physics 13-17 Feb. 2006, T.I.F.R. Mumbai, India
15. New observations and Multiquark Candidates at BESII
Xxxx Xxxxxx, QCD and Hadronic interactions
16. Measurement of branching fractions for J/psi->gamma pseudoscalar and study of eta' decay dynamics
Xxxxxxx Xxxx, MESON 2006,9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Meson Production
17. Measurement of B(psi(3770) to D0D0-bar,D+D-) , B(psi(3770) to non-DD-bar) and search for psi(3770) exclusive non-DD-bar decays
J.C. Xxxx, XLIst Rencontres de Moriond QCD and High Energy Hadronic Interactions La Thuile, Aosta valley, Italy, March 18th-25th 2006
18. Search for non-DDbar decays of psi(3770) and measurement of the partial widths Gang Rong, Discoveries in flavour physics at e+e- colliders (DIF06), Frascati, Italy, February 28th-March 3rd 2006
19. Recent results on psi(3770) and psi(2S) production and decays
G. Rong,XXXI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gh energy physics (ICHEP06), Moscow, Russia
20. Results from χcJ Decays at BESII
R.G. Xxxx,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au-Charm Physics June 05-07, 2006, Beijing, China
21. Recent Results of Charmonium Decays at BESII
R.G. Ping, XXXI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gh Energy Physics ,July 26 - August 2, 2006
22. A high luminosity experiment at tau-charm region-- BEPCII/BESIII upgrade program
Xxxxxx Xxxx, Charm06: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au-Charm Physics
23. Results of psi(3770) decays at BESII
Xxxx Xxxx, Charm06: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au-Charm Physics
24. Results of D decays from BESII
Xxxxxxx Xx, Charm06: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au-Charm Physics
25. New observations on hadron spectroscopy at BESII
Xxxx Xxx, Charm06: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au-Charm Physics
26. Scalar and pseudo-scalar Mesons at BESII
Xxxxxxx Xxxx, Charm06: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au-Charm Physics
27. Results from psi' decays at BESII
Xxxxxx Xx, Charm06: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au-Charm Physics
28. Results from chi_c decays at BESII
Xxxxxxxx Xxxx, Charm06: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au-Charm Physics
29. Daya Bay neutrino oscillation experiment
Xxxxxx Xxxx, Workshop on Future PRC-U.S. Cooperation in High Energy Physics
30. Status of the BESIII projects
Weiguo Li, Workshop on Future PRC-U.S. Cooperation in High Energy Physics
31. A Long Baseline neutrino experiment
Xxxxxx Xxxx, Workshop on Future PRC-U.S. Cooperation in High Energy Physics
32. RPC development at IHEP
Xxxxxx Xxxxx, Workshop on Future PRC-U.S. Cooperation in High Energy Physics
33. Hadron spectroscopy at BESIII
Xxxx Xxx, Workshop on Future PRC-U.S. Cooperation in High Energy Physics
34. Interference between continuum and 1^-- charmonium
Xxxx Xxxx, Workshop on Future PRC-U.S. Cooperation in High Energy Physics
35. Drift chamber of BESIII
Xxxxxx Xxxx, Workshop on Future PRC-U.S. Cooperation in High Energy Physics
36. Status of CsI(Tl) EMC on BESIII
Xxx Xx, Workshop on Future PRC-U.S. Cooperation in High Energy Physics
37. The progress of TOF
Xxxxxx Xxxx, Workshop on Future PRC-U.S. Cooperation in High Energy Physics
38. RPCs of BESIII Muon Identifier
Xxxxxx Xxxxx, Workshop on Future PRC-U.S. Cooperation in High Energy Physics
39. LM monitor and background test
Xxxxxxxx Xx, Workshop on Future PRC-U.S. Cooperation in High Energy Physics
40. Charm physics at BESIII
Gang Rong, Workshop on Future PRC-U.S. Cooperation in High Energy Physics
41. DDbar mixing at BESIII
Kanglin He, Workshop on Future PRC-U.S. Cooperation in High Energy Physics
42. R-value at BESIII
Haimin Hu, Workshop on Future PRC-U.S. Cooperation in High Energy Physics
43. Tau mass at BESIII
X.H. Mo, Workshop on Future PRC-U.S. Cooperation in High Energy Physics
44. BESIII software overview
W.D. Li, Workshop on Future PRC-U.S. Cooperation in High Energy Physics
45. Chinese ATLAS Physics Analysis Activity
Xxxx Xx, 1st Chinese-French Workshop on LHC Physics and Associated Grid Computing
46. The Quest for the Ultimate Structure of the Matter and Universe - Particle Physics in China
Y.F. Xxxx,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hysics Education and Frontier Physics, Taipei, June 27-30, 2006
47. Measuring Sin^22\theta_13 with the Daya Bay Nuclear Reactors
Xxxxxx Xxxx, ICHEP06, Moscow, July 26-Aug.2, 2006
48. Results from charmonium decays
C.Z. Xxxx, Flavor Physics and CP Violation Conference,April 9-12, 2006,Vancouver, Canada
49. Improved measurement of B(psi'-> tau+ tau-)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data taking strategy for high precision t mass measurement at BESIII
X.X.Xx, 9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au Lepton Physics,Pisa, Italy, 19-22 Sep. 2006
50. The Readout in BESIII DAQ framework
Xxxxxxxx Xxx, Computing in High Energy and Nuclear Physics, 2006, India
51. Recent BES Results from J/Psi Decay
S. Ji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hysics Education and Frontier Physics, Taipei, June 27-30, 2006
52. Highlights from BESII and Prospects at BESIII
Xxxx Xxx,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hysics Education and Frontier Physics, Taipei, June 27-30, 2006
53. BES results from J/psi and psiprime decays
X.Y. Xxxx, the 4th Workshop on Quarkonium,June 27-30, 2006 at Brookhaven, New York
54. The Y(4260) as an omega chi_c1 molecular state
P. Xxxx, the 4th Workshop on Quarkonium,June 27-30, 2006 at Brookhaven, New York
55. The study of light scalar mesons at BESII
H.B. Liao, The IV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Quarks and Nuclear Physics, 5-10 June, 2006, Madrid, Spain
56. New Resonance X(1835) and Enhanced Structures at BESII
C.C. Xxxxx, 9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Meson Production, Properties and Interaction, 9-13 June 2006, Krakow, Poland
57. Trigger and DAQ
Xxxxx Xxx, Workshop on Future PRC-U.S. Cooperation in High Energy Physics
58. New hadronic states observed in BES II
X.B. Ji, the IV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Quarks and Nuclear Physics, 5-10 June, 2006, Madrid, Spain.
2006 年度科研经费(略)
人才培养(2006 年)
博士后出站
(高能所培养)
硕士学位获得者 xxx 亮度探测器的设计和束流试验 xxx | |||
xx、xxx、xxx、xxx、xx、xx | |||
博士学位获得者 姓名 论文题目 导师 | |||
xxx | X/ψ→K+K-π0的分波振幅分析 | 金山 | |
🖂大勇 | BESIII 主漂移室径迹拟合与 dE/dx 离线软件的研究 | xxx | |
x国威 | J/ψ→ρηπ 中奇异态的寻找 | xxx | |
xxx | BESIII 探测器模拟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 xxx | |
尚 x | BESIII 电磁量能器 CsI(T1)晶体性能测试与研究 | xxx | |
马海龙 | ψ(3770)共振态和 D 介子的某些衰变特性的研究 | x x | |
xxx | X/ψ→ppbar pi^0 的分波分析 | xxx | |
xxx | BESIII 漂移室电荷与时间测量电路的研制 | 🖂佩良 | |
xxx |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的前期研究 | 🖂xx | |
xxx | η'→γπ+π-衰变动力学研究 | 苑长征 | |
xxx | 粲偶素部分强衰变和辐射衰变研究 | 苑长征 | |
xxx | BESIII DAQ 事例组装研究与主漂移室模拟联调 | 张长春 | |
x x | BESIII 触发系统主漂移室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xxx | |
xxx | ψ′→π+π−J/ψ中的CP破坏研究 | xxx |
人才培养(2006 年)
(中国科大培养)
博士后出站 | |||
xx、xxx、xxx | |||
博士学位获得者 | 姓名 | 论文题目 | 导师 |
xxx | D0-〉K+pi-道中 D0-D0bar 混合以及 B+->J/psi D0bar pi+和 B0->J/psi D0bar 道的实验测量 | xxx | |
x x | 塑料闪烁体型飞行时间计数器的研究 | xxx | |
xxx | BESIII 飞行时间计数器的束流实验模拟及离线软件发展研究 | 张子平 | |
xxx | 新型粒子探测器——多气隙电阻板室的性能研究 | xxx | |
xxx | 高能对撞机上的 Higgs 物理 | xxx | |
x x | x子碰撞产生超对称 Higgs 粒子过程 QCD 修正的研究 | xxx | |
F. Tabbakh | Quantum Effects of the Littlest Higgs Model | xxx | |
x x | xx传感器侦查网络中的地面目标识别算法研究 | 阴泽杰 | |
x x | 用于建立 ICF 实验控制系统的软件框架研究和开发 | xxx x 革 | |
xxx | 高速背板中互连的研究 | x x | |
x x | xx FPGA 的精密时间-数字转换电路研究 | x x | |
xxx | BESIII 亮度检测电子学系统 | 🖂永纲 x x | |
xxx | PET 探测器神经网络定位方法研究 | 🖂永纲 x x | |
杜学峰 | 长电缆传输研究 | 🖂砚方 | |
硕士学位获得者 | xxx | XXXX 辐照老化研究 | xxx |
x x | x于亮度监测的契伦科夫计数器的研究 | x x | |
x x | Evanescent Wave 吸收光线传感器灵敏度计算分析 | xxx | |
🖂 健 | 基于 VXI 总线的红外焦平面阵列测试系统 | xxx | |
x x | 粒子物理实验中的高速数据传输技术研究 | x x | |
x x | x移地震数据采集与记录系统主控软件研究与设计 | xxx | |
x x | 地震拖缆多级数据传输系统 | xxx | |
xxx | 外热式等离子体发生器实验装置数据获取和处理系统 | x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