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概述. 公司所处行业为物流仓储业。近几年,我国仓储行业得益于内需拉动、电子 商务蓬勃发展而快速增长。但随着传统地产商的进入及电商自建仓库步伐的加快,未来仓储行业竞争压力或将加大。 受我国内需拉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前期物流设施相对不足的多重影响,近年来国内仓储业经历了迅速的扩张。仓储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从 2011 年的 2,437.19 亿元增长到 2020 年的 6,863.94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12.19%。截至 2018 年 底,我国营业性通用(常温)仓库面积约 10.60 亿平方米,比 2017 年底的 10.38亿平方米增长 2.1%。在冷库方面,截至 2018 年底,我国冷库总容积约 1.47 亿立方米,比 2017 年底增长 8.63%。 2011 年-2020 年国内仓储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WIND
行业概述. 1996 年,国际生命科学研究院欧洲分部的专家小组在“功能性食品的科学概念及其功能成分应用的科学基础”研讨会上提出了功能性食品的定义,即“一种食品如果可以令人信服地证明对身体某种或多种机能有益处,有足够营养效果改善健康状况或者能减少患病,即可被称为功能性食品”。 2001 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益生菌定义为摄入量足够时对机体产生有益作用的活性微生物。从我国和全球范围来 讲,含益生菌食品都是功能性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0 年 4 月,我国发布《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将双歧杆菌、乳杆菌和链球菌三个菌属中的部分菌种(包括青春双歧杆菌、乳双歧杆菌、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等益生菌菌种)纳入了可用于食品的菌种范围,益生菌的食用在我国正式起步。目前,我国益生菌在食品领域的应用主要为将益生菌添加于婴幼儿奶粉、酸奶、饮料中,即食型益生菌粉、菌片和固体饮料等益生菌终端消费品的市场也在不断成长。 2021 年 11 月 8 日,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发布《益生菌食品》团体标准,对益生菌及益生菌食品进行了定义、分类,并对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运输贮存进行了明确规定。团标明确,益生菌食品是指“添加了益生菌,并且在保质期内益生菌活菌数量符合一定要求的食品”。 公司食用益生菌制品属于普通膳食补充剂,隶属于功能性食品(或健康食品)范畴,但并非《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中所规定的保健食品。益生菌可用作膳食补充剂、食品配料、食品添加剂、药品等,市场发展非常迅速,是功能性食品中成长最快的品种之一。目前,我国益生菌在食品领域的应用主要为将益生菌添加于婴幼儿奶粉、酸奶、饮料中,即食型益生菌、菌片等益生菌终端消费品的市场也在不断成长。
行业概述. 1、电线电缆行业概述 电线电缆按国际电工名词术语定义为“用以传输电(磁)能、信息和实现电磁 能转换的线材产品”,它是输送电能、传递信息和制造各种电机、电器、仪表所不可 缺少的器材,被誉为国民经济的“血管”和“神经”。 电线电缆制造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大的配套行业之一,是机械行业中仅次于汽车行业的第二大产业,电线电缆产品广 泛应用于能源、交通、通信、汽车以及石油化工等产业,其发展受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状况、国家经济政策、产业政策走向以及各相关行业发展的影响,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行业概述. 微生态制剂是从动物或自然界分离、筛选、鉴定或通过生物工程人工组建的有益微生物,经培养、发酵、干燥、加工等特殊工艺制成的含有活菌并用于人、动物及植物的生物制剂或活菌制剂。广义的微生态制剂既包括正常微生物成员 (即益生菌),还包括一些能促进正常微生物群生长繁殖所需物质的制剂,如低聚糖等益生元。狭义上讲,微生态制剂即指益生菌制品。 微生态制剂通过调节宿主体内的微生态结构,排除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侵袭,并在调整微生态失调、生物拮抗、代谢产物、增强免疫、促进机体营养吸收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目前微生态制剂在动植物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微生态饲料添加剂和微生物肥料。
行业概述. 服装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其在国际竞争中优势较为明显,具有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和促进城镇化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 用。我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服装生产国,具有一定规模的服装生产企业数量超过 11 万 家,服装业从业人员数量达到 1,000 余万人,熟练工人和技术工人占比超过 70%,整个 行业从业人员优秀的素质确保了我国服装生产加工能力居于世界前列,同时能够满足国 内市场和产品出口的需求。我国服装行业具有明显的集群特征,根据服装协会调查,全 国现有 39 个服装产业集聚地,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和东 南沿海地区,有近 70%的生产能力集中在服装产业集聚地,服装产量前五名的省份依次 为广东、江苏、浙江、福建和山东。 纺织服装业上游易受原料种植、养殖行业及原油、化工行业的影响,下游与商业流通及终端需求密切相关,存在较强的行业周期性。近年来面对终端需求持续下滑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纺织服装企业经营压力逐年增长,亟需通过转型升级寻求新的出路,目前政策也对行业转型路径做出引导与支持,提升产品质量、注重品牌培育,向智能化、绿色化的中高端制造的变革转型将成为主要发展方向,但企业也将面临转型风险。
行业概述. 锂电池是继镍镉电池、镍氢电池后出现的更加绿色环保,性能优良的二次可充电型能源,具有工作电压高、能量密度大、循环寿命长、自放电率低、无记忆、无污染等特点,广泛运用于移动通讯、手表、医疗器械、计算机、照相机等各类电子设备。锂电池生产所需材料主要包括负极材料、正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及包装材料等。目前,负极材料以人造石墨和天然石墨为主,正极材料主要包括钴酸锂、锰酸锂以及镍钴锰三元材料等,电解液成分主要为磷酸铁锂、六氟磷酸锂,隔膜则多采用塑料材料。从技术成熟度来看,目前电解液及负极材料生产技术已相对成熟;正极材料仍处于研发升级阶段,现有的主流材料适用于中小型电池生产,但尚无法完全符合车用动力电池生产需要;隔膜生产工艺技术含量最高,目前主要由日、美少数企业垄断。 我国锂电池业起步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锂电池生产企业目前主要分布在广东、山东、江苏、浙江及天津等地。凭借下游电子制造业产业布局相对集中以及制造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我国锂电池行业发展较迅速,2007 年我国锂电池产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锂电池产量第一大国。
行业概述. 我国目前出口企业类型中,出口主力为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出口贸易类型主要为一般贸易、进料加工贸易;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占比最大;私营企业为我国进出口贸易顺差贡献主力军。 2018 年,世界经济温和复苏,国内经济稳中向好,推动全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持续 增长。据海关统计,2018 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 30.51 万亿元人民币,比 2017年增长 9.7%。其中,出口 16.42 万亿元,增长 7.1%;进口 14.09 万亿元,增长 12.9%;贸易顺差 2.33 万亿元,收窄 18.3%。
行业概述. 2017 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比较复杂严峻。发达经济体企稳回升的步履 蹒跚,国内经济的下行压力较大,多种矛盾交织。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中央 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定宏观政策,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推动改革开 放,进行供给侧改革,国民经济呈现出整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 2021 年 12 月份中国大宗商品指数(CBMI)为 100.9%,较上月回升 1.7 个百分点,指数结束之前的两连跌,回升至近六个月以来的最高。各分项指数中,供应指数和库存指数上升明显,销售指数小幅回升。从指数的变化情况来看,本月指数继续上升主要是受代表供应端的供应指数和库存指数上升拉动所致,而销售指数反弹动力明显不足,显示当前国内大宗商品市场供强需弱的格局再度形成,市场情绪逐步在向悲观转化。后期随着春节来临,受节日因素影响,市场终端需求基本停滞,加之年关临近,市场资金压力开始显现,供方为了回 笼资金,有意加快出货速度,供应压力将会进一步凸显,大宗商品市场运行压力将会明显加大,商品价格存在回落空间。 2023 年 4 月份中国大宗商品指数(CBMI)为 100.3%,较上月回落 3.1 个百分点,指数在连续两个月上升后出现回落。各分项指数中,供应指数、销售指数双双回落,且供应指数跌幅更大,库存指数触底回升。从 4 月指数的变化情 况来看,历来 3 至 4 月份都是传统消费旺季,而今年在“金三”强势出现后,“银 四”跟随的步伐明显放缓,显示当前国内经济仍处于恢复进程,在存量需求释放 后新增需求不足,市场需求并未如预期般继续恢复。但从指数变化来看,反映 当前市场需求是扩张态势回落,这主要是前几个月持续回升带来的高基数效应,国内需求在各项稳投资促消费政策的贯彻落实下仍有稳定基础。与此同时,随 着商品价格整体下挫,生产企业利润收缩,产品产量减少,市场供应增速放缓,供需衔接仍显均衡,所以 4 月市场库存整体仍呈现下降趋势,仅是降幅收窄。 从各项经济数据情况来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开局良好,经济恢复趋势明确, 以消费和投资为代表的内需仍有进一步恢复的空间。
行业概述. 2018 年 4 月,《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即“资管新规”)提出了严控风险的底线思维,就是要减少存量风险,严防增量风险。 2020 年 1 季度,新冠疫情爆发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海外 金融市场大幅度波动。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内多项政策及时果断介入,逆 周期调节力度显著加强,我国经济和金融市场成功抵御住了境外金融市场大幅 波动的冲击,目前各项经济工作逐渐恢复正常。新冠疫情发生后,信托行业发 挥灵活金融功能优势,募资支持实体经济复工复产,并充分发挥信托制度优势,发起设立慈善信托积极驰援疫情防控。
行业概述. 近年,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势头蓬勃。而随着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行业的监管政策不断改革趋严的情况下,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机构的进入资质变得更加规范,加上在长时间移动支付对市场用户不断渗透,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的交易规模 2016 年以前的高速增长状态转为平缓发展态势。 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的迅猛增势渐趋平缓,增长一方面来自红包等支付场景的季节性爆发带来的用户量和使用黏性的提升,另一方面来自移动端各类 App 搭建支付场景的增多和用户 App 端整体支付行为的增长。第三方移动支付企业开始越来越看重移动互联网支付领域,重磅推出如打车、发红包等场景应用,个人用户端移动互联网支付习惯开始逐步养成,并有支付习惯从 PC 端向移动端迁移的苗头。而 2020 年,移动支付已经形成用户黏性,并且在某些线下场景和发红包等场景的带动下已经显现出用户长尾化趋势,较 2019移动支付的交易规模和用户规模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根据 iResearch 数据,2022 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的交易规模达到 319.2 万亿元,较上年增加 45.1 万亿元,同比增长 11.2%。从行业内的支付企业的市场份额来看,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集中度较高,且呈现寡头竞争局面,2022 年市场仍然主要被支付宝和财付通两大支付企业所占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