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情形 样本条款

競爭情形. 由於技術與規格的推陳出新帶動市場需求不斷提高,網路通訊為一高度競爭產業。惟本公司掌握關鍵技術並了解市場需求,在 92 年成立迄今,產品在市場上已占有一席之地。以 IAD 產品為例,依據資策會統計資料,本公司自 94 年第一季列入排名,至 95 年已有前三名之實力,可見本公司的研發團隊對於新技術的掌握與產品的整合具專業能力,加上長期與全球各大電信業者的合作,使本公司對於市場的需求足以領先同業,面對未來的競爭,本公司仍能以上述優勢克服挑戰。 台灣 IAD 製造排名 資料來源:資策會(96 年 1 月)
競爭情形. A. 醫療設備代理銷售(放射腫瘤、影像醫學、神經科學、牙科及眼科) 本集團所代理銷售之醫療產品多為歐美等國知名大廠製造,為全球肯定之領導品牌,製造商除擁有專業的研發團隊與國外知名醫學中心臨床使用證 明及學術論文外,並已取得歐洲地區之 CE 及美國 FDA 認證許可,於在台銷售前皆已取得台灣衛生署醫療器材許可證,並檢附相關資料。目前市場上競爭者產品多侷限於少數非主流機種,難獲得客戶認同,且競爭品牌因國外製造商無後續新功能機種而停滯,已無法與本集團所代理之擁有研發能力的大廠競爭。 B. 醫療儀器設備租賃 一般業界之租賃公司多為金融背景,主要營運以資金放款為主,且租賃項目為工廠設備、航空設備、一般汽車等,目前市場上以和潤、歐力士、中租迪和及台灣人壽保險等業者較具知名度且規模較大,然而這些業者並非專營醫療儀器設備租賃,因而缺乏專業的醫療儀器整合服務。本集團提供專業服務以配合醫療院所需求,不僅代理銷售醫療儀器設備,並有原廠認證之技術工程師服務支援,提供最完善的保養維護服務,以確保客戶所租賃的醫療設備得以運作精準。而本集團財務穩健,與往來銀行長期關係良好,足以提供客戶適切之租賃合作模式。
競爭情形. 本公司專注於電源管理 IC 之開發設計,茲將國外與臺灣電源管理 IC 設計同業產品線與本公司類似之競爭對手分析如下: 競爭者 產品專案 主要競爭對手 電源管理IC TI、Maxim、Linear 立錡、致新、通嘉 相較於台灣同業成立之初以類似產品主攻當時歐美供應商主導的資訊市場,本公司從成立之初即以高效率高集成度小體積的專有產品進攻消費類新興產品及工業類產品,如低能耗的 SetTop Box(機上盒)、筆記型電腦中需要長電池使用時間的輕薄型部分及高效長壽命的LED 照明市場,在產品品質及服務獲得客戶肯定後,再擴大其他產品之研發應用領域,在產品定位明確及決策迅速有效下,本公司產 品線深廣度俱足,與行業老大德州儀器(TI)約略相當,而國內之類比 IC 同業於終端產品應用之 IC 尚無如本公司之產品種類廣泛。就產品性能而言,大部份類比 IC 設計公司因晶圓及封裝委外代工而在製程技術上受到限制,使得產品特性大同小異。本公司擁有自有晶圓製程、封裝製程及自有測試開發技術,目前擁有的三十餘項專利及上百件審查中的專利。這些專利佈局涉及製程、電子元件、封裝、控制策略、電路結構以及系統架構等方面,且均已成功導入量產。本公司專有的專利與技術,可減少晶片面積與外部元件數目,因而有助於提升電壓/電流的控制精確度、電路運作的可靠度與穩定度;降低開關導通電阻,因而有助於減少功率損耗,以舒緩散熱需求、提高轉換效率與延長電池使用時間;提升開關切換頻率,因而有助於縮小電路體積重量與加快響應速度,可使產品有 更低的電路成本、更快的設計流程與更優異的性能表現,故本公司產品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本公司主要經營團隊來自美國矽谷,擁有同領域國際龍頭企業多年工作經驗及堅強的技術創新能力。本公司於韓國、臺灣及中國大陸均有營業據點,對於開拓亞太地區業務同樣享有同文同種之優勢,並能提供當地技術支援及產品開發,營運模式亦採無晶圓廠(Fabless)IC 設計,而本公司擁有高度自主的關鍵技術,使得新產品開發時程短,且透過不斷製程改良,有效降低成本,期能獲得較高之產品毛利率。
競爭情形. 由於海上載貨運送方式可區分貨櫃、散裝、乾溼貨等不同性質,航線有遠洋、近洋之分別,而經營模式又劃分為自營船經營、租船經營、船舶管理、提供船員勞務等業務,因此國內外各航運公司所營之項目均有不同,此外散裝航運業為全球性自由競爭之產業,國內外各航運公司所占之比例甚微,且因載貨艙位無法儲存之特性,各公司承載貨運之數量端視其攬貨及船舶調度能力,故以散裝航運之行業特性,難以統計各航運公司之市場占有率。 本公司營運策略係以船舶租賃為主要收入來源,並積極擴展自行承攬貨物運輸之業務,結合船舶租賃及船舶運輸之優勢,以創造本公司更高的獲利能力。由於本公司長期與日本一流船商 Kawasaki Kinkai Kisen Kaisha LTD.(日本川崎近海汽船株式會社)、NYK Bulk & Projects Carriers Ltd.(日本郵船散貨運輸股份有限公司)及 KURIBAYASHI Logistics system Co. LTD.(栗林物流系統有限公司)等知名海運公司合作,建立長期且緊密穩定的業務關係,使得本公司於國際市場上奠定良好信譽,基於提供符合客戶需求的船型及專業服務能力,因此於景氣衰退時租家仍願意繼續支持本公司,故船舶維持約六成為長期租約,獲利相當穩定。
競爭情形. 國內上市櫃的主要廠商,包括今皓、萬旭、信邦、連展及樺晟等,連接線組應用市場的產品規格大同小異,最大的差異在於品質與服務。能否實實在在地堅守承諾與品質,都會對業務消長有所影響。再者,完整之產品線的提供,是否能滿足客戶「One Stop Service」之需求,亦都會對業務消長有所影響。另本公司已於 2005 年導入無鉛化製程,以符合全球性環保需求並持續提升生產品質、技術能力,提高產品良率,降低生產成本,以維持企業之競爭力。
競爭情形. 本公司為一專業生產製造剎車總分泵及離合器總分泵之廠商,目前於國內上市櫃公司中並無從事相關產品之同業。惟將在未上市櫃以及國外市場中從事相關產品之同業列示如下: 相關競爭者 主要產品 主要銷售地 永新控股 剎車泵、離合器泵等 北美、中南美洲、東南亞市場 三益制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剎車泵、進氣支管、汽缸頭、變速箱等 台灣、東南亞市場 SORL Auto Parts, Inc.(瑞立集團) 自動氣剎車閥和液壓剎車閥 北美市場 LPR Italy 盤式刹車片、鼓式刹車蹄、刹車鉗、刹車鼓等 歐洲市場 市場上剎車總分泵產品種類多元,依個別型號分別適用於不同之廠牌車種中,目前市場上各廠商所專注剎車系統各有不同,國內外同業相近之廠商為三益制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ORL Auto Parts, Inc.、LPR Italy等公司,以上各廠商多數生產銷售之剎車產品種類較多,市場亦較為集中於單一地區,惟本公司深耕汽車剎車總分泵市場已久,並已儲備大量產品品項,目前主要以北美市場為主,亦積極拓展新興市場及開發中國 家,於各地主要交易對象多數為知名通路經銷商及零售商,因此本公司於同業中應具備良好的市場競爭力。 展望 2019 年全球車市預計仍由美國、中國及新興國家帶動成長,長期趨勢來看因汽車轉向新能源車輛發展,汽車零組件廠透過研發及提升生產技術來提升競爭力,為因應汽車轉型商機和擴展市場,本公司亦致力於新產品研發及新市場經營,從原有售後服務的 AM 市場,積極朝向 OEM 大廠合作生產。
競爭情形. 高科技製程供應系統主要應用在半導體、光電..等高投資產業,安全及品質的要求建立了一道競爭的門檻。高科技產業技術及需求日新月異,能順應市場變化的腳步並擴展事業的發展空間,方能在市場優勝劣敗的淘汰機制下得以生存與快速成長。在國內外同業的競爭更趨白熱化的情形下,技術能力、規模經濟、效率提昇與整合服務乃是決勝因素。公司體質的建全與專業技術的落實,是擴展事業發展空間與創造生機的不二法門。於目前產業競爭型態上,能快速掌握原物料來源及提供客戶更快速與先進的產品與服務,為能否在產業中居領導地位之重要因素。有鑑於此,本公司持續進行相關產品的研發,並尋求國內外先進產品及廠家的合作,不斷自我提升,以因應市場的需求及未來的發展。
競爭情形. 公司投入顯示器之研發生產多年,包括醫療用高階顯示器、觸控螢幕、工業用顯示器等,對於關鍵技術的掌握、規格訂定、設計及生產經驗、市場應用需求及客源掌握等皆具相對競爭優勢。本公司之主要競爭對手為傳統Monitor廠、 IPC廠商或專注於ODM/OEM業務之廠商,國外如BARCO、EIZO、國內如奇菱等公司。另,國內多家LCD監視器及筆記型電腦大廠亦投入研發及生產液晶顯示器,成為本公司主要或潛在競爭對手。
競爭情形. 由於本公司係採自動化焊接冷陰極燈管之方式頗受各大面板廠肯 定,更在關鍵點焊處利用機械化及模治具作成,控制焊點大小、位置以及焊接狀況,更在工段與工段間做到後工段協助前工段確認品質,而在製程設備上更採取 CCD 設備檢視焊點、專用點亮治具測試燈管模組、以及專用高電壓火花測試治具抽測燈管組,以目前同業作法仍以手工方式為大宗,故本公司在產品品質及價格等較其他同業較有競爭優勢,由於 TFT LCD 面板廠為壓低成本以提升獲利,陸續導入部份零組件及材料自製以及提高自製率,加上零組件廠積極擴產、以及面板廠端砍價壓力有增無減等影響,其中冷陰極燈管(CCFL)、偏光板及背光模組 3 大產品,並列為價格下殺幅度最大的面板零組件,為本公司較為嚴重之隱憂,此外,本公司並著眼於未來 LED 模組可能之發展已投入研發,相信應可維持市場之競爭優勢。
競爭情形. 全球軟板廠商,主要以日本廠商、美國廠商及台灣廠商為主,其中日商有 Nippon Mektron(旗勝)、Fujikura(藤倉)、Smitomo(住友)、Nitto Denko(日東)等;韓商為 Interflex、Young Poong(永豐)、SI Flex;美商為 M-Flex(維訊)、Innovex 等。在全球軟板市場需求持續增加下,台灣軟板廠商已由 1997 年的十餘家,增加至目前的二十多家,其中以台郡、嘉聯益、毅嘉等廠商規模較大。